成語“龍”「夔龍禮樂」
成語“夔龍禮樂”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kuí lóng lǐ yuè成語簡拼:KLLY
成語注音:ㄎㄨㄟˊ ㄌㄨㄥˊ ㄌ一ˇ ㄩㄝ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 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夔龍:虞舜的兩個大臣,夔為樂官,龍為諫官。指可以作為規范的禮樂制度
成語用法:夔龍禮樂作賓語、定語;指古典禮樂制度。
成語“夔龍禮樂”的擴展資料
1. 商淫樂的特點和西周禮樂的特點一、商代音樂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于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制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業工作的,主要有“巫”、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原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一個以玄鳥(燕子)為圖騰的原始部族。夏末,已進入今河南地區居住,并在湯的領導下滅夏建立商朝。商代在盤庚遷殷前(約前16—前14世紀),尚處于剛進入早期奴隸制的階段,從鄭州二里崗等早商遺址出上的二音孔或三音孔塤看,這個時期的音樂文化并不特別發達。在祭祀等重大場合,往往由巫主持表演本部族的傳統樂舞《桑林》和贊頌湯代夏立商武功的樂舞《濩》等等。我國古書《左傳》記有一個故事:公元前641年,商王室后裔宋襄公在楚丘為晉侯舉行盛大的宴會,晉侯提出要看宋國祖先的傳統樂舞《桑林》。這個樂舞,據說由用鳥羽化裝成玄鳥的舞師與化裝成先批簡狄的女巫進行表演。由于它描寫了筒狄吞玄鳥卵生商始租契的具體過程,因而使講究禮法的晉侯看了十分害怕,不得不躲到房中去。商代音樂正因為帶有濃厚的原始古風,而顯得那么粗野離奇,荒誕不經。
商代音樂真正進入文明的盛期,是在定都安陽以后(前13—前11世紀)。出土于安陽殷墟王室墓葬的成組飾有猙獰可怖的饕餮、夔龍等紋樣的各類樂器均可為證。這個時期,不僅王畿及其鄰近地區,甚至一些偏遠的方國,如武丁時進貢“亞弱”編鐃的弜國、出有多件青銅大鐃的今湖南寧鄉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均已存在相當發達、既有商文化特征又有本地特色的音樂文明。
商代后期,樂器的品種已相當多樣,制作工藝也很巧妙。打擊樂器有多種形制的鐃、鐸、磬(qng音慶)和鼓等。鐃與鐸,最早原是原始社會末期象征氏族貴族力的禮樂器,用陶上制成。現存實物有陜西長安客省莊龍山文化的素面陶鐸(圖7)商代的鐃均為青銅鑄造,或手持演奏,或植于座上演奏。商鐃因其形休的大小不同而有大鐃、小鐃之分。其中,單個的大鐃,有人稱為“庸”(yòng音擁)。卜辭中“其◆(置)庸,壴(鼓)于既卯”就說明這一點。由多枚鐃組成一套的稱為編鐃。小型編鐃比較常見,一般由三枚組成一套。
二、西周禮樂
西周禮,在西周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釋名》曰:“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禮器》曰:“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標準。故《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
西周樂,在西周,以五聲八音為樂,五聲為音階,即宮、商、角、征、羽。八音為器樂之分類,即塤、笙、鼓、管、弦、磬、鐘、柷等。
西周春秋時代所講究的“禮”,是貴族根據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制階段的風俗習慣加以發展和改造,用作統治人民和鞏固貴族內部關系的一種手段。目的在于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族、夫、神,具有維護貴族的世制、等級制和加強統治的作用。當時許多經濟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貫串在各種禮的舉行中,依靠各種禮的舉行來加以確立和維護。西周禮樂制度已經達到了一個禮樂不分家的地步,所謂“禮之所及樂必從之”。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帶樂成語有哪些成語
自得其樂 自己能從中得到樂趣。 幸災樂禍 指人缺乏善意,在別人遇到災禍時感到高興。 怏怏不樂 心中因不滿意而很不快樂 知足常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于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助人為樂 幫助人就是快樂。 郁郁不樂 郁郁:心里憂愁,苦悶。形容愁悶不樂 先憂后樂 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尋歡作樂 尋求歡快,設法取樂。形容追求享樂 樂此不疲 因酷愛干某事而不感覺厭煩。形容對某事特別愛好而沉浸其中。 樂昌分鏡 比喻夫妻分離 樂不思蜀 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天倫之樂 泛指家庭的樂趣。 其樂無窮 其中的樂趣沒有窮盡。指朝廷某一工作,感到樂在其中。 樂不可支 支:撐住。快樂到不能撐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極點。 樂不可言 快樂得無法用言語形容 樂不可極 享樂不可過分。 樂不極盤 盤:樂。指享樂不能過分 喜聞樂見 喜歡聽,樂意看。指很歡迎。 喜怒哀樂 喜歡、惱怒、悲哀、快樂。泛指人的各種不同的感情。 貧而樂道 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 隨緣樂助 隨著緣分的深淺,樂意捐助多少就捐助多少。 悶悶不樂 悶悶:心情不舒暢,心煩。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賞心樂事 賞心:心情歡暢。歡暢的心情,快樂的事情。 津津樂道 很有興趣地說個不停。 鈞天廣樂 指天上的音樂,仙樂。后形容優美雄壯的樂曲。 禮崩樂壞 指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好善樂施 好:喜歡;善:親善,善事;樂:樂意;施:施舍。指喜歡做善事,樂意施舍 敬業樂群 心學習,和同學融洽相處。 及時行樂 不失時機,尋歡作樂。 不亦樂乎 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極樂世界 佛教指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樂的地方。 樂在其中 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 樂以忘憂 由于快樂而忘記了憂愁。 樂天知命 安于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 樂善好施 喜歡做善事,樂于拿財物接濟有困難的人。 樂極生悲 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樂而忘返 返:回還。快樂得忘了回去 樂而不淫 快樂而不過分。指表現的情感有節制。 苦中作樂 在困苦中勉強自尋歡樂。 何樂而不為 有什么不樂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 何樂不為 有什么不樂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 鼓樂齊鳴 擊鼓和奏樂聲一齊響。形容熱鬧景象 長樂未央 未央:未盡。長久歡樂,永不結束。 伯樂相馬 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吃喝玩樂 無所事事,一味貪圖物質享受 不改其樂 不改變自有的快樂。指處于困苦的境況仍然很快樂。 安心樂意 指心情安定,滿意,很愿意如此 安身為樂 身子安定就是快樂。 安身樂業 安身:立身。安穩快樂地過日子 安貧樂賤 安于貧賤,并以此為樂。 安貧樂道 安于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 安樂窩 泛指安靜舒適的住處。 安居樂業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安家樂業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從事其職業 安堵樂業 安堵:相安,安定。猶言安居樂業。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把圖中的八個字。組成2個成語。
圖中所示,可以組合的兩個成語是:班馬文章、風木之悲 班馬文章 拼 音 bān mǎ wén zhāng 釋 義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與班固的并稱。泛指可與班固、司馬遷相媲美的文章。 出 處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 示 例 ~由夙慧,庾鮑詩句實前緣。 清·劉璋《飛花艷想》第二回 風木之悲 【拼音】 ( fēng mù zhī bēi ) 【解釋】 風木:同’風樹’.比喻父母亡故,不及侍養的悲傷。 【出處】:明·顧大典《青衫記·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懷風木之悲;壯歲鼓盆,久虛琴瑟之樂。’ 【示例】:~何及! ◎清·顧炎武《與李湘北書》 【用法】:作賓語;指父母亡故的悲傷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成語接龍(接3個)1.煥然一新2.按部就班3
1.煥然一新 → 新婚燕爾 → 爾虞我詐 → 詐敗佯輸 → 輸財助邊 → 邊塵不驚。
2.按部就班 → 班馬文章
→ 章臺楊柳 → 柳暗花明 → 明察秋毫 → 毫發不爽 → 爽然若失。
班馬文章
bān
mǎ
wén
zhāng
【解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與班固的并稱。泛指可與班固、司馬遷相比美的文章。
【出處】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
【結構】偏正式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優秀文章
【例句】~由夙慧,庾鮑詩句實前緣。
★清·劉璋《飛花艷想》第二回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人在斑馬頭上走猜成語
班馬文章?[?bān?mǎ?wén?zhāng?]
【解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與班固的并稱。泛指可與班固、司馬遷相比美的文章。
【出自】: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
【示例】:~由夙慧,庾鮑詩句實前緣。?
◎清·劉璋《飛花艷想》第二回
出?處
〖出處〗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
例?句
~由夙慧,庾鮑詩句實前緣。?★清·劉璋《飛花艷想》第二回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成語中帶禮樂兩個字
1、詩書禮樂
shī shū lǐ yuè
【解釋】古代儒家六經即《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樂經》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2、夔龍禮樂
kuí lóng lǐ yuè
【解釋】夔龍:虞舜的兩個大臣,夔為樂官,龍為諫官。指可以作為規范的禮樂制度
【出處】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
3、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
yù wén wáng shī lǐ yuè,yù jié zhòu dòng gān gē
【解釋】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紂:商紂。指碰到好人以禮相待,遇到壞人以武相待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48卷:“遇文王興禮樂,遇桀紂呈干戈。”
4、禮樂崩壞
lǐ yuè bēng huài
【解釋】禮: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樂:教化的規范;崩:敗壞。形容社會綱紀紊亂,動蕩不安。
【出處】宋·陸游《書郭崇韜傳后》:“莊宗雖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亂,禮樂崩壞之際,然顧典禮人情,亦難其事。”
5、衣冠禮樂
yī guàn lǐ lè
【解釋】指各種等級的穿戴服飾及各種禮儀規范。指封建社會中各種典章禮儀。
【出處】南朝·梁·任昉《策秀才文》:“百王之敝,齊季斯甚。衣冠禮樂,掃地無余。”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有關守則的詞語
【抱一為式】:抱:持,守;式:榜樣,規范。指不貪多,不外求,把守一作為天下人的榜樣。【出言成章】:本意是出言便成為規范,后多用以形容文思敏捷。【動靜有常】:常:常規,法則。行動和靜止都有一定常規。指行動合乎規范。【動靜有法】:法:常規,法則。行動和靜止都有一定常規。指行動合乎規范。【動循矩法】:循:遵循;矩:規矩;法:法則,禮法。舉動遵循規矩禮法。形容一舉一動都符合道德規范。【方言矩行】:指言行方正,合乎規范。【風流浪子】:風流成性不受習俗慣例和道德規范約束的放蕩不羈的人。指不務正業過著放蕩生活的人。【婦道人家】:婦道:婦人應遵守的道德規范。指成年女子。【綱常名教】:綱常:三綱五常;名教:以正名分為中主心的封建禮教。舊時為維護和加強封建制度而對人們思想行為而設置的一整套規范。【軌物范世】:謂作事物的規范、世人的榜樣。【矩步方行】:行走時步伐端方合度。指行為舉止合乎禮儀規范。【恐傷雅道】:雅道:正道。惟恐破壞和影響正統的道德規范。【夔龍禮樂】:夔龍:相傳為虞舜二臣,夔為樂官,龍為諫官。指可以作為規范的禮樂制度。【離經畔道】:①指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典和規范。②指背離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和行為規范。【禮廢樂崩】:古代制禮,把它當作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把制樂人微言輕教化的規范。形容社會綱紀紊亂,騷動不寧的時代。【禮壞樂崩】:古代制禮,把它當作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把制樂人微言輕教化的規范。形容社會綱紀紊亂,騷動不寧的時代。【禮順人情】:指禮是順乎人之常情,人與人共處必須遵守的規范。【禮義廉恥】: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女子無才便是德】:舊道德規范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女子無才便是福】:舊道德規范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取法于上,僅得乎中】:法:標準,規范。取上等的為標準,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人功道理】:人功:人的作為,修養。指人的行為所應遵照的規范,即人情事理。【仁義道德】: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仁義禮智】:仁:仁愛;義:忠義;禮:禮儀;智:見識。遵守仁愛、忠信、禮儀并勤學以增見識等倫理規范。是儒家的倫理思想。【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范。【循道不違】:遵循道德規范而不違背它。【一王之法】:一王:一代王朝;法:標準。一個時代的規范。【衣冠禮樂】:指各種等級的穿戴服飾及各種禮儀規范。指封建社會中各種典章禮儀。【宅心知訓】:宅心:居心;訓:規范,準則。心里知道規范、準則。【正理平治】:指合乎正道的禮法規范,使社會安定有秩序。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一個馬一個文一個班一個章是什么成語
班馬文章bān mǎ wén zhāng[釋義] 〖解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與班固的并稱。泛指可與班固、司馬遷相比美的文章。[語出] 〖出處〗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例句] 〖示例〗~由夙慧,庾鮑詩句實前緣。 ★清·劉璋《飛花艷想》第二回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看圖猜成語文章班馬怎么組成成語
班馬文章發 音 bān mǎ wén zhāng釋 義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與班固的并稱。泛指可與班固、司馬遷相比美的文章。出 處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示 例 ~由夙慧,庾鮑詩句實前緣。★清·劉璋《飛花艷想》第二回以上來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成語中帶禮樂兩個字
1、詩書禮樂
shī shū lǐ yuè
【解釋】古代儒家六經即《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樂經》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2、夔龍禮樂
kuí lóng lǐ yuè
【解釋】夔龍:虞舜的兩個大臣,夔為樂官,龍為諫官。指可以作為規范的禮樂制度
【出處】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
3、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
yù wén wáng shī lǐ yuè,yù jié zhòu dòng gān gē
【解釋】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紂:商紂。指碰到好人以禮相待,遇到壞人以武相待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48卷:“遇文王興禮樂,遇桀紂呈干戈。”
4、禮樂崩壞
lǐ yuè bēng huài
【解釋】禮: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樂:教化的規范;崩:敗壞。形容社會綱紀紊亂,動蕩不安。
【出處】宋·陸游《書郭崇韜傳后》:“莊宗雖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亂,禮樂崩壞之際,然顧典禮人情,亦難其事。”
5、衣冠禮樂
yī guàn lǐ lè
【解釋】指各種等級的穿戴服飾及各種禮儀規范。指封建社會中各種典章禮儀。
【出處】南朝·梁·任昉《策秀才文》:“百王之敝,齊季斯甚。衣冠禮樂,掃地無余。”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