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想當然」的成語故事
“想當然”的成語故事:
公元203年,曹操同兒子曹丕率軍攻占袁紹的老巢鄴城,18歲的曹丕見23歲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強占為夫人。孔融知道后就寫信給曹操,運用當年周武王把商紂王的寵妃妲己賞給周公的典故。曹操不解,孔融說他根據現在推想過去的為什么人不能想當然的生活
你可以看下叢《雙面膠》中悟出些什么
故事對準了在上海生活的一對年輕小夫妻,講述了圍繞在他們身邊各種家長里短的瑣碎事。妻子胡麗鵑是弄堂內嬌生慣養長大的上海女孩,丈夫李亞平是憨厚毛躁的東北小伙。胡麗鵑因為膩煩上海男人的小氣黏糊,對男性氣息強烈的李亞平充滿愛意,而李亞平也十分享受上海女生那種甜嗲的溫柔。即使女方母親強烈反對此事,但胡麗鵑硬是半騙半鬧地把自己好生嫁了出去。兩個人的婚姻生活雖雜亂但有著新人類的甜蜜,在上海安家的李亞平也愿意順應潮流做個稱職的上海丈夫。但自從李亞平強烈邀請東北的父母來上海小住之后,一切都開始變得不同了。各種習慣思想上巨大的差異橫亙在生活的每個細節,格格不入,粗看時還覺得趣味橫生,但當故事行進到一個無法回避的階段時,一切變得殘酷而冷漠起來。在每個角色的哭天喊地聲嘶力竭中,你無法確切確切說出倒底是誰是好人,又倒底是誰不對。但一定是什么出了問題。
有朋友曾在聊天時故作忿然地說:’當年為了打破一個傳統’門當戶對’的思想,糟蹋了多少好女孩給那些泥腿子。’的確,在現在思想相對自由的環境下回頭看,門當戶對的擇偶標準雖然不應該當作惟一,但至少是必要的。按照理論,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氣氛和時機下,任何人之間都有可能產生一段真摯(程度不同)的愛情。但論及是否能真正美好地生活在一起,兩人的背景和生長環境則變得尤為重要起來了。甜言蜜語是有限的,而思想交流是無窮的,耳鬢廝磨是偶爾的,而衣食住行是日常的,當后者的不協調積累到足夠大而前者的新鮮感慢慢喪失以后,兩個人的關系便開始變得岌岌可危了(何況很多婚姻的促成只是因為時機,好比劉慧芳和王滬生)。不是以兩者的妥協而進入死寂,便是因一方的不安而面臨解體。因為有些事若沒有經歷過,則意味著你永遠不太可能確實明白你的另一半倒底是怎么想的。
這只是涉及到兩個人自己的問題。更大的矛盾是,在中國,一個家庭的結合則意味則家族的融合,是社會關系的一種交織。事實上盡管胡麗鵑和李亞平生長環境完全不一樣,但畢竟都是同一個時代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相同的教育模式至少讓他們具有一些共性。在愛情的激勵下,他們也懂得如何去適度改變自己從而順應生活。但家族性的天然隔閡則是人為無法清洗消除的,《雙面膠》構建了一個南北對峙的親家局面,這種異地而親的關系使得兩家人(不包括小兩口)在見面之前便開始根據符號來預設對方的態度立場。即使現實并不如小說中描寫得這么極端和戲劇性,環境相差甚遠的家庭之間存在的落差也是永遠不可能改變的。而夫妻的關系則會無法避免地承受這種落差所帶來的拉扯力。
實際上《雙面膠》中兩個家庭的實際條件并不算有多大區別:胡麗鵑家是標準小市民,房子不大,生活過得細;李亞平家是牡丹江市的普通居民,不過老兩口工廠效益不好,回來得早。女方是有些積蓄,但也主要得益于上海本身是個發達的大城市,在經濟上雙方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但兩邊的母親依然可以飽含鄙視的目光去觀察親家的作態,仿佛他們是兩個階級的代表,來來往往的話語全是通過自嘲來嘲諷對方。這個看似有趣的現象實際上還是辛辣地反映出了南北不同環境居民對于彼此差異的一種微妙態度。
說《雙面膠》,實際上很容易關聯到的是前不久另一部熱播電視劇《新結婚時代》。的確,兩部小說兩部劇的故事比較接近,都是以一段看似不算合適的婚姻作為矛盾的中心。倒是在《新》中設置的兩個家庭應該說才是真正存在階層溝壑的,顧小西父母是純粹的知識分子,何建國父母是純粹的農民,兩家連基本溝通的條件都不是很具備。惟一產生交集的時刻就是有利益交錯的時機。而作為弱勢一方的何建國家,通常是主要的麻煩制造和傳輸者。鄉里鄉親的任何大事小事,總要托到何建國父親這里來,而何建國為了家人在鄉里的體面,通常也不得不全力以赴。事情辦得好,一句’咱們一家人嘛’就客氣掉了,若事情辦砸了,人家背后還要議論’混得不怎么樣嘛’。畢竟生活在大城市的何建國們基本上成為了一個跨越階層空間取得實際利益的橋梁,這是現實中十分常見的情況。
不過《雙面膠》不是這樣,《雙面膠》里觸碰到的更多是家庭內部的刃鋒,一切的痛和冷都是那樣地無可奈何,因為說不出什么。雖難以否認無論小說還是電視劇,《新》似乎都要那么好看一點點。畢竟王海鸰已經是位有著深厚操作經驗的編劇作家,知道怎么把這盤菜做香做艷,讓故事在反映現實之外呈現出一派大氣的格局。可也正因為如此,他刻意放了太多戲劇性的花樣進去,把原本有機會深入探討的主題僅僅變成了’人物自身的矛盾’。境界的驟降導致觀眾只有看故事的快樂,而失去了面對生活的嚴肅。比如顧小西因為婆家瑣事而導致工作上的幾次麻煩,大都是由同事簡佳的情人老板幫忙解決掉,這種功利性的設置簡直令人憤怒。等于說在顧小西家庭的這條線上,他受到的重重發力都是單向的,因為壓力的結果全部能被另外的人承接掉,她的疲勞悲傷都是’階段性’的。而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呢?似乎只是為了減少這些劇力在環境中輾轉的時間,從而把戲份均一些給梅婷自己的感情部分。而梅婷的婚外情和姐弟戀的感情歷程是為了說明什么呢,是想標明年齡不是距離?再加上顧小西老爹的黃昏戀,總而言之編劇只是想給我們呈現出’新時代’的這套婚戀亂象嗎?
當然這也是一種做法。
也的確是熱鬧、有趣,然而除此之外,劇中的所有心理活動都變得偽飾起來,因為它們實在是太像為了這個故事而存在的。但我們不可能像電視里那樣象征性地經歷一些沒咀嚼盡的苦頭,然后冷靜地等待著大團圓。
相比之下,《雙面膠》的故事的確是有些粗陋、簡單,人物對比也仿佛有些極端,甚至大部分時間里沒有主線故事,胡麗鵑和李亞平能就著婆婆的幾句話半嗔半嬉地聊幾千字。作者六六曾經被電視劇觀眾抗議場景單調,每天不是吃飯就是臥談,六六也笑言這是她自己在小說創作時沒顧及到電視劇的可視性。但這就是我相對《新結婚時代》更喜歡《雙面膠》的原因之一。它現實和繁瑣得讓人從心底覺得親近,所以最后哪怕出現了極具作者意圖的結局,也無法從情緒中簡單抽離。
那《雙面膠》中家庭崩壞的問題倒底出在哪里呢?首先肯定是不同生活方式帶來的矛盾,特別是對消費的態度。但需要補充強調的是,人最愛犯的毛病總是對自己不能理解不能容忍的人和事做簡單輕率的道德評價,而不是去思考這種不同產生的原因。本來無論是花錢多還是摳門都于習慣或者觀念,但胡麗鵑的婆婆會因為麗鵑柜子里有一瓶300多的美容霜而生氣得吃不下飯(對于眾多優質品牌來說,300元的美容霜真不算什么吧),她于是很自然覺得這是個亂花錢的兒媳婦,是個不懂事的兒媳婦,是個――不稱職的兒媳婦,繼而后悔同意兒子娶一個花瓶在家。而麗鵑因為婆婆在家里時刻表現出一派寒磣派頭,會覺得她是故意做出可憐姿態來逼她就范。這就已經不對勁了。更甚的是,在后面李亞平父親得了絕癥,李亞平作為兒子一心只想著盡可能延長生命,而胡麗鵑考慮更多的是家庭經濟承受能力。這本來是很正常的區別。女人考慮現實多一些,何況也不是她的親爹,更沒打太多交道。但這時李亞平就會對胡麗鵑的精打細算表現出極度的反感,直斥她自私,差不多就該說沒人性了。簡單的可預見的差異終于讓兩個人的心越走越遠,陌路殊途,最初的毛病就是太隨便地扣帽子,先將親近的人放到對立面,這個溝通怎么做呢?
其二,胡麗鵑同婆婆的矛盾也代表著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不過因為她們之間沒有親情的潤滑而使得這種矛盾顯得更激烈一些。李亞平也說和她媽沒法講理,只能哄,那是因為他了解母親的脾氣,而且也更在乎老人的心情,可作為兒媳婦便不可能隨便打個馬虎眼混過去,不然更會被當作不尊重老人。
其實年輕人有年輕人去過日子的習慣和想法,可能并不像原來的家庭那樣由于兼顧太多,必須經濟而克制地對待每一分錢。這里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享受當下是個人存在的必要體現,但節省持家也是需要保持的美德。事實上現在社會水平畢竟有了不小的進步,完全比著過以前的老日子實沒必要。而且我個人覺得人每到一步總必須給自己機會去學著成長,等到真的需要用錢的關口上,現實會逼迫年輕夫妻去選擇新的理財心態的。但原有家庭模式中的老人們則不可能欣然接受這種改變,他們帶著大半輩子的慣性去理解生活,覺得這才是對的,并且急功近利地企圖繼續’教育’下一代。若教育不管用,他們還會滿懷好意地為子女的現有生活做出新的安排,卻渾然不知子女早已過了任人安排的年紀,這種半帶強制性的’幫助’事實上可能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赤裸裸的’侵犯’。亞平媽當了一輩子賢惠媳婦,只想費點事把兒媳婦教成她這樣,能更好持家。可胡麗鵑對婆婆的這種言傳身教的行為,只覺得是非人性化的摧殘。
這樣的話說出來,老人一定委屈得要命。’我辛辛苦苦在家里伺候你們,幫你們做打算,那些省下來的錢是為了留給我嗎?還不是為了你們過得好。’兩頭都覺得自己在容忍,都覺得對方在肆意濫用親情賦予的力,這樣持續,怎么可能不起硝煙。可這’過得好’的定義倒底是什么呢?’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就一定遠遠高于’快活自在吃嘛嘛香’嗎?
還有,婆媳關系的交匯點是兒子兼丈夫這個雙重角色,其親疏比是個無法回避的交鋒。母親的眼里,兒子永遠是兒子,永遠是需要被照顧和疼愛的。而妻子的眼里,是因為愛丈夫所以依賴他關心他,這里并不關他是誰的兒子這回事。平心而論,亞平的母親大體表現得還比較正常,并沒有因為小夫妻的關系甜蜜而猛吃干醋。她在意的是兒子在家庭里的實際地位,傳統重男輕女的思想變化出了多種行為準則影響著老太太。即便小夫妻間的默契是’上海女人就是用來疼的’。她依然見不得兒子吃兒媳婦的剩飯,見不得兒子端杯茶上樓伺候老婆,更會在兒子通知說加班后把準備好的紅燒肉放回去,然后坦然地對兒媳婦說’反正也沒人吃飯’。他這種疼愛的延續雖然出自于本能,但實際上卻是對小家庭產生了明顯的離心力。像胡麗鵑對同事蔡姐說的,’對他再好,都比不上XXX一根手指頭。’亞平媽那么使勁地想教化麗鵑變得如她般賢惠,更深層的打算也是想讓兒子多一點享福的機會吧。
小說沒有特意批判任何一方,但以胡麗鵑心理活動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做法很顯然讓讀者容易站在她這邊。即便我對麗鵑的很多觀點也并不以為然,卻還是能感受到她在如此環境中長大(她的母親也是極端地市儈俗氣),已盡可能地去爭取獨立思考,至少能顯露出成長的跡象。而亞平的母親只固執地面對一切不愿妥協,且更在后期忽然變得陰險狠毒了許多。令人有些莫名驚詫。但如果想著前一次她是帶著一肚子氣走的,之后又總覺得麗鵑在嫌他們害他們,使出拉同盟、倒人奶這種實際能得一時之快的招數也并非不可能。薄弱的親情早就泯滅在無休止的爭鬧中,在經濟問題處于理虧的情況下,她當然更看重的是感情部分。
這里有個關鍵人物沒有做到他該做的事,那就是李亞平。鴉有反哺之孝,他對他父母好這實應當,但他不該想當然地把自己能做到的地步強加在妻子身上,更不應該以自己作為砝碼,強迫妻子心安理得地貢獻她的個人世界。當然,第一次父母來的時候,他表現得不能說優秀但也的確盡力在周旋,只是在母親面前他使用的方法更多是和稀泥地說些廢話,而沒有表現出捍衛自己生活領域的決心。這種軟弱讓她母親看出兒子還是那個兒子,只不過是多了個老婆而已,所以才對改造兒媳的工程有恃無恐。考慮到李亞平離家這么遠,從小也被家里人慣著,這種舉動總算也可理解。但其后無論是集資事件,還是父親的治療,李亞平都顯露出相當可怖的幼稚和輕率,他思考的立場始終是原來的家,而非現在自己的’家’。而且越往后作者就越明顯地不去對李亞平的心理做什么描繪,我們看見這個男人的面貌逐漸地模糊起來,他承受著可以想像的巨大痛苦,卻顯現出與之不相稱的猥瑣出來。到了他異想天開地為完成父親愿望去使用各種手段勾引離家的妻子同房,這時候妻子在他心目里倒底算什么呢?而麗鵑也的確是在一次次的風波中發現丈夫從來沒有準備和自己站在一起,才會冷笑著對丈夫說’我現在是可憐你’這種心死若塵的話。人倒底要決定過怎么樣的日子,必須先明白自己要如何才行啊。
同名電視劇拍得比我想像得稍好一點,導演手法平平,主要得益于演員的發揮都不賴,演胡麗鵑的海清被指責嗲得不像上海人說話,也許是作為南京人的她模仿上海腔做得矯枉過正,讓熟悉海味普通話的人不舒服。但作為完全不熟悉上海的我,在這種略為夸張做作的姿態中,居然還是能感覺到演員對角色精細的把握。至少胡麗鵑這個角色的可愛之處真的被把握到了。演李亞平的涂松巖受角色之累,表現并不突出,雖然他在劇中顯得十分賣力,但男人的一面沒有足夠本錢體現(長得搞笑了點),而作為’雙面膠’的兩難也突出得有些嫩。兩位演媽媽的演員潘虹和李明啟的發揮倒叫人覺得痛快,無論是潘虹開場卷著頭發和人在弄堂里扯七扯八還是李明啟氣喘吁吁地一邊拖地一邊說革命家史,都讓人感覺這兩位資深演員并沒有太用力就抓住了人物的神髓。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王華英跟在潘虹后面分毫不差地捧著哏,而相反飾演亞平爸的馬恩然完全靠大量悶頭吃飯的戲溶入到角色里(這個角色臺詞非常少),看著眼睛都不帶張開的他,實在叫人納悶。這倒底是在演戲呢?還是沒演呢?
小說篇幅并不長,一直是單線敘事。電視劇本則大大充實了作為麗鵑同事的蔡大姐的家庭戲份,原本蔡大姐口中提到的那些家務事都被一一細致地展現出來。因為是特意湊出來的戲,所以剪輯上總顯得很生硬,似乎是故意在兩邊家庭里跳來跳去。不過六六也參與了編劇創作,其中主要故事的充實應該還是來自于她的手筆,看著感覺并不差。副線劇情大致可分為’買房風波’’冰箱風波’’嫖妓風波’’調動風波’和’兒子傷人風波’,其中蔡大姐一心想要買套于自己的房子避開公婆過小日子的心態寫得還是很真實的。其實仔細想想,作為外地人的蔡大姐嫁給在上海土生土長的這個有些窩囊的王教授,似乎是對胡麗鵑李亞平這個家庭的反襯。他們在吵鬧中歸于平靜的俗世生活,也許映襯著這對小夫妻的一種可能。不過電視劇到后面胡麗鵑這邊矛盾越來越尖銳,而蔡大姐的家里越來越沒什么事可講,所以干脆避而不出場了,只是在結尾交待了一個過得去的狀態。眼光高一點來看,這種做法是很不負責的。
其中最有趣的一筆,是蔡在家里不甘不愿地給來蹭錢的小叔子一家做飯,結果把手弄傷了。一群人忙著又是找云南白藥又是找創可貼,蔡的婆婆也沒閑著,跑來找了一雙膠皮手套,嘴里很茫然地說著’我怕你感染嘛……’
小說嘎然而止的殘酷結局叫人頗為玩味,而且總感覺到后面似乎是加快了故事的進程,一切都沒有再糾纏的必要而直奔結尾。結果作者接受采訪說那時是想快點寫完好出去玩,這個真相也叫人有點啞然失笑。電視劇為了順應大眾修改了這個結局,把掐脖子的沖動行為移到了比較前的位置,但為了做鋪墊反而讓麗鵑在被掐過之后還連連自我檢討’我說得太過頭了’,這實在比較扭曲人物。而電視劇最終是在大鬧之后男方搬出去了,直到亞平媽進入彌留,兩人才抱著孩子一起去看她。我倒不覺得麗鵑一定就不會去,面對一個即將死亡的人,再多的仇恨也只能顯出自己的渺小吧。兩個站在病床邊,無言。這場戰爭的贏家是誰呢?沒有人。
他們兩個人還可能在一起嗎,很難說,但也不能假裝做無言的結局而真正什么都不表示吧,所以這結尾實在弱得有點不了了之。
就這些,不總結了。生活遠比任何小說影視都要復雜,盡管我們會被影響得去模仿。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想當然”的近義詞是什么?
想當然的近義詞有自以為是、獨斷行、自命不凡、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固執己見;想當然的反義詞有虛懷若谷、平易近人 。
釋義:想當然的意思是憑主觀想象,以為事情應當是如此。
讀音:xiǎng?dāng?rán
造句:
一、有些事情很多人所以不愿意去做,只是因為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很困難。其實,更多的困難只是盤踞在人們的想象之中,只要你能拿出勇氣主動去試一試,也許你很快就能排除想象中的障礙,鋪平走向成功的道路。
二、有些東西,想起來總是很美好的,于是在你的想當然中,荒廢了一場本來可以很開心的現實。
三、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做全國市場,各地銷售額加起來肯定比在一個地方好。他們沒有想到本來有限的精力一旦分散,更加不能和對手抗衡;而開拓全國市場,所需要的成本也比做地方市場要高出許多。
四、千萬不能想當然,以為學好文化知識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五、他認為這些東西顯然都是彰明較著的想當然和想入非非之作,盡管也雜讀了真實事物的種種魅力那是它們力量的源泉。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想當然是什么意思
想當然是指沒有根據的推測來斷定,指‘胡思亂想’下結論。
【讀音】xiǎng dāng rán
【解釋】憑唯心主義的沒有根據的推測來斷定,指‘胡思亂想’下結論,以為事情和結論一定是如此。
【用法】作謂語、定語使用。指臆斷;不根據實際情況,單憑自己的主觀看法下結論。
【例句】如果不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靠想當然閉門造車,決不可能達到用藝術形象來高度概括水的各種動態。
擴展資料:
想當然的危害
憑‘想當然’, 得到的結論(判斷)錯誤會滾滾來。對于科學研究危害極大。與‘拍腦袋下結論’的錯誤性質差不多。都是唯心主義的思維。必須消滅這些錯誤的思維方式。
用邏輯學配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真理進行科學思維, 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千萬不能夠用感性認識代替理性認識。不能夠搞讓實干(實踐)感性認識包打天下。否則真理近在眼前也會發現不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想當然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想當然”的典故來源
xiǎng dāng rán 成語:想當然 【解釋】:憑主觀推斷,認為事情大概是或應該是這樣。 【出處】:《后漢書·孔融傳》:“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耳〈古〉語氣詞。表示肯定或’罷了’的意思:且吾所為者極難~。(《史記·刺客列傳》)、如反覆手~。(《史記·陸賈傳》)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想當然是成語嗎
想當然 [xiǎng dāng rán] [解釋] 憑主觀推斷,認為事情大概是或應該是這樣。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想當然是三字成語
是的。想當然 [xiǎng dāng rán] [解釋] 憑主觀推斷,認為事情大概是或應該是這樣。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想當然”擴展: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繁體成語:想當然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出處: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俄文翻譯:наверное так <на авось>
日文翻譯:當(あ)たり前(まえ)のことと思(おも)う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用法:想當然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解釋:憑主觀推斷,認為事情大概是或應該是這樣。
其他翻譯:<德>nach wirklichkeitsfremden Vorstellungen
成語注音:ㄒ一ㄤˇ ㄉㄤ ㄖㄢˊ
近義詞:想當然耳
成語簡拼:XDR
成語讀音:xiǎng dāng rán
成語字數:三字成語
英文翻譯:assume something as a matter of course
造句:錢鐘書《圍城》:“汪先生也摸著胡子,反復援引蘇東坡的名言道:‘想當然耳’,‘想當然耳’哦!”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