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之”的成語「無名之樸」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無名之樸”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沒( )之( )、道德經第37章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怎么理解、“無為才能無不為”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莊子說圣人是無名的?、樸的組詞有哪些的、古代稱自己叫wu 是哪個wu 字?、怎么解釋無名等
目錄索引:
1:成語“無名之樸”的詞條資料
2:沒( )之( )
3:道德經第37章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怎么理解
4:“無為才能無不為”是什么意思?
5:為什么莊子說圣人是無名的?
6:樸的組詞有哪些的
7:古代稱自己叫wu 是哪個wu 字?
8:怎么解釋無名
成語“無名之樸”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wú míng zhī pǔ
成語簡拼:WMZP
成語注音:ㄨˊ ㄇ一ㄥˊ ㄓ ㄆㄨˇ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無名之璞
成語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成語解釋:亦作“無名之璞”。①道家謂質樸自然、玄默無為之“道”為“無名之樸”。②未出名的璞玉。喻不為人知的才識之士。
成語用法:無名之樸作賓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無名之樸”的擴展資料
1. 沒( )之( )1.無方之民
古謂不知禮法的人
2.無服之喪
謂有悲惻之心而無服喪之舉
3.無服之殤
古指未滿八歲而夭折。因未成年,無喪服之禮,故稱
4.無稽之談
沒有根據、無從查證的話
5.無價之寶
6.無米之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省。比喻沒有條件辦的事
7.無名之樸
亦作“無名之璞”。①道家謂質樸自然、玄默無為之“道”為“無名之樸”。②未出名的璞玉。喻不為人知的才識之士
8.無名之師
沒有正當理由出征的軍隊
9.無人之境
①指人跡不到的荒野。②無人存在的地方。常用作比喻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2. 道德經第37章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怎么理解
白諾大好人877 :你好。《道德經》第三十七章:原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你提出【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其中之【欲】,指的是貪欲。【無名】:指的是【道】。若將原文譯成現代話就是: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欲時,我就要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3. “無為才能無不為”是什么意思?
說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運行,不必去干預自然的運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須去做“作為自然與社會一部分的人”遵循自然邏輯該做的事(無不為)。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時期人。
老子的無為主要是想消解統治者對百姓過多的控制與干涉,給百姓以更多的生存空間,以使社會恢復并保持和諧與秩序。當然實際的社會并沒有這樣簡單,僅靠無為并不能使社會恢復秩序,正是由于此,黃老學派才提出了“法”作為君主無為的補充。
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4. 為什么莊子說圣人是無名的?
【出處】這句話是出自《莊子內篇。逍遙游》“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解釋】要了解圣人何以無名,首先要了解《逍遙游》篇幅的主旨,這篇的主旨是為了了生死,只有了了生死,才可以明白何為齊物(下篇《齊物論》)。所以對于人生的目的和境界,有非常明確的界定。其中最重具歸納性的話,就是上面這句。 首先是至人,至人也叫真人,在《莊子》里多次出現,是說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的人。“至人無己”這個概念,即說達到無我的境界,人要能達到無我,說起來輕巧,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5. 樸的組詞有哪些的
樸素、 樸實、 簡樸、 質樸、 淳樸、 樸刀、 純樸、 渾樸、 素樸、 樸陋、 樸質、 樸直、 樸厚、 樸學、 儉樸、 樸硝、 誠樸、 玄樸、 樸椽、 遲樸公益成語:m.zfbfc.com
6. 古代稱自己叫wu 是哪個wu 字?
吾,讀音:[wú][yù],部首:口五
釋義:[wú]:1.我,我的。 2.姓。 [yù]:古同“御”,抵御。
吾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常清靜經》
吾,我自稱也。——《說文》
吾,我也。——《爾雅·釋詁》
愿吾子之教之也。——《儀禮·士冠禮》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老子》
莫吾知兮。——《楚詞·屈原·涉江》
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不吾知也。
吾其為民傭者乎。——《民傭石瑤臣》
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同列為縮項。公來自m.zfbfc.com
7. 怎么解釋無名
1. 沒有名聲,聲名不顯于世。 《國語·晉語一》:“為人子者,患不從,不患無名。” 漢 嚴忌 《哀時命》:“時曖曖其將罷兮,遂悶嘆而無名。” 唐 白居易 《初入峽有感》詩:“常恐不才身,復作無名死。” 2. 不追求名聲。 《莊子·逍遙游》:“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 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明 夏完淳 《秋懷》詩之三:“靜觀百歲間,無名以為準。” 3. 沒有名稱;沒有名字。 《漢書·揚雄傳下》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