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字的成語「正言不諱」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正言不諱”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乾隆的弟弟弘晝為什么不用改名字避乾隆名諱、不什么什么諱的成語、“諱”的讀音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諱可以組什么詞?、正言不諱造句?、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什么意思、等
目錄索引:
1:成語“正言不諱”的詞條資料
2:乾隆的弟弟弘晝為什么不用改名字避乾隆名諱
3:不什么什么諱的成語
4:“諱”的讀音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5:諱可以組什么詞?
6:正言不諱造句?
7: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什么意思
成語“正言不諱”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zhèng yán bù huì
成語簡拼:ZYBH
成語注音:ㄓㄥˋ 一ㄢˊ ㄅㄨˋ ㄏㄨㄟ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直言不諱、直言無隱、自認不諱
成語出處:戰國 楚 屈原《卜居》:“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成語解釋:說話爽直,毫無忌諱。
成語用法:正言不諱作定語、狀語;指直說。
成語造句:微言高論,既已鄙陋漢、唐,而其反復論難,正言不諱,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貴矣。唐 蘇試《〈鳧繹先生文集〉敘》
成語“正言不諱”的擴展資料
1. 乾隆的弟弟弘晝為什么不用改名字避乾隆名諱1、首先跟乾隆與雍正的執政觀不同。雍正的執政觀相對嚴苛,而乾隆一上臺就宣布要“以寬為政”,而名字避諱就是此執政觀的一個體現。
2、其次,乾隆認為,因為皇帝一個人而要求所有皇子改名字是不符合“孝悌”觀念的。“孝”指的孝順父母,名字是父親所賜,強迫兄弟改名是對父親的不敬;“悌”是友愛手足,強迫兄弟們改名同樣是對手足不夠親善的表現。而這兩點恰恰是儒學道義中最受推崇的德行。
3、基于以上原因,清朝自乾隆皇帝開始形成了皇帝名諱自行回避的策略,就是不改其他人的名字,只改皇帝的名字。
4、在雍正帝胤禛繼位后,即下令兄弟們把“胤”改成“允”,以避諱。當十三爺怡親王去世后,特殊表彰,由“允祥”恢復“胤祥”。
乾隆帝即位后,沒有要求兄弟們改名字。在禪位后,將嘉慶帝永琰改名為颙琰,以避免其他兄弟們改名。道光帝也是類似,以綿寧改為旻寧。后來的幾位皇帝自己或兄弟們都不再改名了,直到大清亡了。
擴展資料:
清人人關以前是不避諱的。努爾哈赤、皇太極都是后來根據滿文音譯的,當時既沒有避諱習俗,也沒有漢名,所以不避諱。至今滿文研究者仍常把努爾哈赤譯為努爾哈齊,認為這才與滿語相符。
順治帝名福臨,是人關后第一位皇帝,入關時才6歲,但名字早就有了“福臨”二字,雖說如同他的年號“順治”一樣,用漢語解釋很有開國吉祥的寓意,但實際是滿文名字的音譯。
傳說順治帝曾說朕有福,不能因此就令天下人無福,所以不避諱。筆者未見出處。
查清代檔案,直到清朝滅亡,福、臨二字經常出現,順治帝給他的第二個兒子取名福全,順治帝的孫子雍正帝給他的第七、八、九這三個兒子取名福宜、福惠、福沛(可惜這三個孩子沒福,都夭折了),可見順治帝的諱是不避的。
清之避諱,自康熙帝之漢名玄燁始,康熙以前不避也。
康熙帝大量接觸了漢文化,取了漢文名字,在文化管制方面也更加嚴格。涉及皇帝名字的時候,就要回避。例如康熙帝的御名叫玄燁,凡寫字刻書,都要以元代玄,以煜代燁。
例如《道德經》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要改為“元之又元,眾妙之門”,紫禁城北的玄武門改為神武門,《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黃”改“天地元黃”,等等。但康熙時期有關避諱的案件很少,雍正乾隆時期最為嚴格。
乾隆帝名弘歷(歷),即位后,大學士鄂爾泰等奏請避御名。乾隆帝認為:“避名之典,雖歷代相沿,而實乃文字末節,無關于大義也”,此建議“不必行”,以后“凡遇朕御名之處,不必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避諱
百度百科-愛新覺羅弘歷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2. 不什么什么諱的成語
不諱成語 : 供認不諱、 不諱之門、 正諫不諱、 毫不諱言、 臨文不諱、 不諱之朝、 直言不諱、 正言不諱、 自認不諱、 諱惡不悛、 不諱之變、 直認不諱、 不諱之路摘自m.zfbfc.com
3. “諱”的讀音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讀音:[huì]
部首:讠 ? ? 五筆:YFNH
釋義:1.避忌,有顧忌不敢說或不愿說。 2.古時稱死去的皇帝或尊長的名字。
【組詞】
不諱[bù huì]?不隱諱。?《楚辭·卜居》:“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漢?王充?《論衡·效力》:“?谷子云?、?唐子高?章奏百上,筆有馀力,極言不諱,文不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為也。”?宋?蘇軾?《上韓...
犯諱[fàn huì]?舊時指不避尊親或上級的名諱
避諱[bì huì]?封建君王或尊親為了顯示威嚴,規定人們說話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寫其名,而以別的字相代替。[bì hui]?忌諱;由于道德或審美的原因或可能遭到危險而不愿說出或聽到某些會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諱言[huì yán]?因有所顧忌而隱諱不說
隱諱[yǐn huì]?因有難言之隱或忌諱而隱瞞不說
“諱”為謎底的謎語:偉人雖逝話猶存(打一漢字)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4. 諱可以組什么詞?
避諱,隱諱,忌諱,不諱,直言不諱,諱疾忌醫,諱莫如深,不諱之路,正言不諱,無可諱言,臨文不諱,連諱,國諱,家諱,空諱,上諱下諱。無所忌諱,入門問諱,密諱,諱兵畏刑。本內容來自m.zfbfc.com
5. 正言不諱造句?
2、他直言不諱地指出了我的缺點。3、這個犯罪嫌疑人對他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4、他直言不諱地指出了我們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對我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6.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什么意思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出自屈原的《卜居》,意思是事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問題。
原句如下: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事。
【釋義】所謂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長處;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問題;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顯不了靈的地方。您(還是)按照您自己的心,決定您自己的行為(吧)。龜殼蓍草實在無法知道這些事??!
《卜居》作品介紹:
《卜居》是《楚辭》中的一篇?!安肪印钡囊馑际钦疾纷约涸撛趺刺幨?。相傳為屈原所作,實際上是楚國人在屈原死后為了悼念他而記載下來的有關傳說。文章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反映了屈原的憤慨和不滿,歌頌了他堅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
《卜居》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闭惨硕瞬叻鼾?,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br>《卜居》參考譯文
屈原已經遭到放逐,三年了不能與楚王相見。竭盡智慧效忠君王,而仍被阻隔于小人的讒言。心中煩悶思慮紊亂,不知應該怎么辦。就去拜見太卜鄭詹尹說:“我有許多疑惑之事,愿請教先生幫我決斷。”詹尹數好籌策拂拭龜殼說:“您將有什么見教之言?”
屈原說:
“我應該誠實勤懇抱樸盡忠?
還是無休無止送往迎來八面玲瓏?
應該除草助苗努力耕耘?
還是游說貴以求取虛名?
應該直言不諱不怕危及自身?
還是貪圖世俗富貴茍且偷生?
應該遠走高飛保全真性?
還是阿諛逢承屈己從俗,奴顏婢膝地取媚婦人?
應該廉潔正直清白自處?還是圓滑嬉笑,如油脂滑膩似熟皮柔能纏柱?應該氣宇軒昂像矯健的千里駒?還是像水中的野鴨飄浮不定隨波逐流,茍且保全身軀?應該與駿馬并駕齊驅奔馳?還是追隨劣馬的步子?應該與天鵝并著翅膀飛翔,還是與雞鴨爭搶食糧?這到底哪個吉利哪個兇險?哪樣不能做哪樣可以干?世道渾濁穢惡不清,薄薄的蟬翼被認為很重,千鈞之物卻被認為太輕;發音宏亮的黃鐘被毀壞拋棄,鄙俗的瓦釜之聲卻被說成雷鳴;讒佞的小人趾高氣揚,賢能之士卻沒有聲名。嘆息著只能默默不出聲,誰知道我的廉正堅貞?”
詹尹于是放下籌策辭謝說:
“一尺有嫌它太短之處,
一寸有覺其夠長之時;
美好的事物也會有所不足,
高深的智慧也會有所不知;
卦數的推算有所不及,
神靈的法力有所不至。
用您自己的心去思考,
按您自己的意愿行動,
龜卜蓍占實在不能料知此事?!?br>屈原簡介: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一字行;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約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自稱顓頊的后裔。 又在《離騷》中自云:“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漢族,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屈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 ?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