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心”「心無掛礙」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心無掛礙”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什么意思、心經中的心無掛礙是什么意思?、心無掛礙!、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出自什么、佛教,什么是心無掛礙,那父母怎么辦呢、心無掛礙怎么做到、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等
目錄索引:
1:成語“心無掛礙”的詞條資料
2: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什么意思
3:心經中的心無掛礙是什么意思?
4:心無掛礙!
5: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出自什么
6:佛教,什么是心無掛礙,那父母怎么辦呢
7:心無掛礙怎么做到
8: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
成語“心無掛礙”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XWGA
成語注音:ㄒ一ㄣ ㄨˊ ㄍㄨㄞˋ ㄞ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無憂無慮
反義詞:顧慮重重
成語出處:唐 玄奘《般若波羅多心經》:“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這離顛倒夢想。” 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成語解釋:掛礙: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
成語用法:心無掛礙作謂語、定語;用于處事。
成語造句:梁實秋《快樂》:“可是修行到心無掛礙,卻不是容易事。”
成語“心無掛礙”的擴展資料
1. 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什么意思“心無掛礙”,意謂心里沒有物欲牽掛妨礙;“無掛礙故”意思是:如果沒有物欲牽掛妨礙。’掛’即牽掛;’礙’即妨礙。
“心無掛礙”和(無掛礙故)出自《心經》,原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注解:
’菩提薩埵’,全稱為’菩提薩埵摩訶薩’,意為’大菩薩’,梵文應為Mahabodhisattva。直譯為’大覺有情’、’大眾生’。’摩訶’,意為’大’;’薩’為’薩埵’的略音。’薩埵’,意為’有情’或’眾生’。摩訶薩指有大心,能救度極多眾生,便得度脫生死的菩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的’依’,作’依靠’講;大菩薩是能依之人,般若波羅蜜是所依之法,其解脫智慧從所依持的修行法門中生出。
’掛礙’,的’掛’即牽掛;’礙’即妨礙。意謂由于物欲牽掛妨礙,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驚恐怖畏的意思,心中驚慌,當然不得安樂;’顛倒’,不平順,不安定;’夢想’,不符合真實的妄想,錯亂之想;’究竟’,達到至極地位。
’涅盤’,通常譯為’滅度’、’寂滅’、’解脫’,也譯為’圓寂’。
菩薩依照般若法門修行,觀照真實,最終達到人空、法空、空空,三障盡除。于是心中沒有任何牽掛滯礙,也就不致生出驚恐,沒有死的怖畏,既已斷盡惡因緣,心便常定不亂,遠離七顛八倒,昏煩擾亂和幻妄,得解脫,得通達,證常樂我凈,得究竟涅盤。
擴展資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有時也稱《般若波羅蜜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全經只有一卷,260字,于《大品般若經》中600余卷中的一節。
地位:大乘佛教第一經典和核心。
《般若經》共有九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2. 心經中的心無掛礙是什么意思?
心經是佛教經典經書之一,篇幅簡短但蘊藏了豐富的哲理與智慧。心經中的經文是梵文的音譯,所以意思比較難懂。普巴先生多年對佛教的研究,用《科學說心經》重新詮釋了心經,在他的解釋中,心無掛礙 在全文中的意思是我們的生命心靈就不會有什么不需要的牽掛與障礙,即內心光明,沒有阻擋心靈的負能量。
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3. 心無掛礙!
字面意思是心中無所牽掛。原句出自心經,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心無掛礙不是出離塵世,而是處于塵世滾滾,卻一塵不染。是因為有智慧,所以處煩惱中卻無煩惱心。是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是平常心。是不昧因果,是得無生法忍。
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4.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出自什么
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什么事情你都不要執著,不要放在心上,過去就過去了,不要心生恐怖,遠離胡思亂想,得到圓滿無礙的佛果。擴展資料:注釋: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這二百六十個字,已經夠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這個經,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說的空,那是斷滅空,他們誤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今把此經判分七段,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不至誤會造業。由此斷一切苦厄,并可發大悲平等心救世,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實是開發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般若般羅密多心經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5. 佛教,什么是心無掛礙,那父母怎么辦呢
心無掛礙是說境界相,不是教你真的心無掛礙,那是愚癡。原文出自心經,全文都是說的觀音菩薩在甚深禪定中看到的境界,這些境界相中,“心無掛礙”后面還有一句,“無有恐怖”,心無掛礙不是讓你拋棄父母,而是說明證得這個實相的時候,我們不會有恐怖,因此“心無掛礙”。心經指導你修行,而不是指導你做人。做人怎么做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放不下父母,就多行孝也是學佛,《地藏經》中,地藏菩薩過去修行的時候,父母死了她還放不下,傾家蕩產來供佛,結果把那個地獄的人都超度到了天上,如果“心無掛礙”怎么叫菩薩呢?
公益成語:m.zfbfc.com
6. 心無掛礙怎么做到
掛礙:牽掛,牽掣心無掛礙:心中沒有牽掛要想做到心無掛礙,把應該做的盡量提前完成,把該做的事情記到用本子上,或貼墻上,做到省心。
來自m.zfbfc.com
7.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
意思是因為心中不受物欲牽掛妨礙,便不會有怖畏,可遠離那些不安定、不真實的妄想,達到解脫。
’掛礙’,的’掛’即牽掛。’礙’即妨礙。意謂由于物欲牽掛妨礙,所以不得自在。
’恐怖’,即驚恐怖畏的意思,心中驚慌,當然不得安樂。
’顛倒’,不平順,不安定。
’夢想’,不符合真實的妄想,錯亂之想。
’究竟’,達到至極地位。
’涅盤’,涅盤為音譯,梵文名Nirvana。通常譯為’滅度’、’寂滅’、’解脫’,也譯為’圓寂’。
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寂滅者,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也。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生也;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快樂也;解脫者,離眾果也。
擴展資料: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了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得到小乘的涅盤,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盤,即無上的菩提果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此經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 可謂言簡而義豐, 詞寡而旨深。 古來認為讀此經可以了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