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上”的成語「公車上書」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公車上書”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什么是公車上書?、什么是公車上書、什么叫“公車上書”?、為什么叫公車上書、公車上書的具體內容(最好原文)、“公車上書”是什么意思。、公車上書是怎么回事?公車上書的公車是什么意思?公車上書什么意思“公車上書”是怎么一回事?等
目錄索引:
1:成語“公車上書”的詞條資料
2:什么是公車上書?
3:什么是公車上書
4:什么叫“公車上書”?
5:為什么叫公車上書
6:公車上書的具體內容(最好原文)
7:“公車上書”是什么意思。
8:公車上書是怎么回事?
成語“公車上書”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GCSS
成語注音:ㄍㄨㄥ ㄔㄜ ㄕㄤˋ ㄕㄨ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干奏牘。” 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成語解釋:公車:漢代官署名。指舉人進京應試。特指入京會試的士人上書言事
成語用法:公車上書作賓語、定語;用于政事。
成語造句:吳玉章《從甲午戰(zhàn)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康有為即曾聯絡其中的一千余人,舉行了著名的‘公車上書’,要求拒合,遷都,變法圖強。”
成語“公車上書”的擴展資料
1. 什么是公車上書?漢朝時,朝廷用車馬接送被征舉的讀書人,后來,人們就用“公車”作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同各省舉人云集北京參加會試。期間,傳來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舉人們大為震驚。康有為抓住這個機會,立即起草了上皇帝方言書,聯合十八省在北京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上書光緒帝,反對在甲午戰(zhàn)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
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2. 什么是公車上書
歷史上所說的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zhàn)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敗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進士正在北京考完會試,等待發(fā)榜。《馬關條約》內割讓臺灣及遼東,賠款二萬萬兩的突然消息傳至,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臺籍舉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為、梁啟超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帶領,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
根據傳統(tǒng)的歷史學教材所載:反對者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上書被清政府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之后,康有為等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在北京上海等地發(fā)行報紙,宣傳維新思想。嚴復、譚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傳維新思想。之后,光緒帝啟用康有為等,史稱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雖然,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都先后失敗,但是維新思想從此喚醒和激勵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救亡圖存,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歷史的更正: 關于“戊戌變法”的所有“定論”中,“公車上書”都是一個重要情節(jié)。隨手翻出《中國近代史辭典》(上海辭書82年)說:“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派李鴻章赴日本簽定《馬關條約》,激起全國人民強烈反對。
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北京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于松筠庵會議,聯名上書光緒皇帝……上書雖被都察院拒絕,但在全國廣泛流傳,是資產階級改良思潮發(fā)展為政治運動的起點,史稱公車上書。”對于這樣一件教科書中言之鑿鑿的事情,史學家姜明先生的新著《天公不語對枯棋》中斷然質疑:“這說法大可懷疑。”
姜先生用自證、它證、反證的方法,論證這件事其實相當可疑。史稱“公車上書”的這件事,大多是根據康自己的《公車上書記》一文為本的,但當年5月24日上海出的《公車上書記》序中說,5月2日那天,公車們“聞局已大定,不復可救,于是群議渙散”。作者又考出翁同龢當日日記,列出了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3. 什么叫“公車上書”?
公車:漢代官署名,后也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原指入京請愿或上書言事,也特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 出處《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漢書·張敞傳》:“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 在召敞。敞……即裝隨使者詣公車上書。” 歷史上所說的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zhàn)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摘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4. 為什么叫公車上書
公車在漢代負責接待臣民上書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原指入京請愿或上書言事,也特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公車上書是指上書言事。
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反對在甲午戰(zhàn)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
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公車上書”提出了四項解決辦法:
一、下詔鼓天下之氣;
二、遷都定天下之本;
三、練兵強天下之勢;
四、變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為指出前三項還只是益應敵之策,第四項才是立國自強的根本大計。
擴展資料
公車上書的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敗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進士正在北平考完會試,等待發(fā)榜。《馬關條約》內割讓臺灣及遼東,賠款白銀二億兩的消息突然傳至,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臺籍舉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為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 ,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
根據傳統(tǒng)的歷史學教材所載:反對者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上書被清政府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之后,康有為等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在北京上海等地發(fā)行報紙,宣傳維新思想。嚴復、譚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傳維新思想。之后,光緒帝啟用康有為等,史稱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雖然,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都先后失敗,但是維新思想從此喚醒和激勵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救亡圖存,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并拉開維新變法的序幕。“公車上書”標志著醞釀多年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思潮已發(fā)展為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對社會的影響和震動很大,康有為從此取得了維新運動的領袖地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公車上書內容來自m.zfbfc.com
5. 公車上書的具體內容(最好原文)
“公車上書”的主要內容是:
1、下詔鼓天下之氣
即下“罪己之詔”,以鼓舞人民,同雪國恥;下“明罰之詔”,懲辦主和辱國、貪婪畏縮、作戰(zhàn)不力的官將,獎賞有功績的將帥疆吏;下“求才之詔”,對有才干的人,不論其資歷與出身,都應量才錄用。
2、遷都定天下之本
要求遷都長安,將二萬萬兩賠款改充軍費,誓不對日求和。
3、練兵強天下之勢
主張選將不以資格,購械宜用西洋,并準許南洋僑商組織軍團,以增強抗日軍事力量。
4、變法成天下之治
變法的內容包括富國、養(yǎng)民和教民三方面。
富國之法的內容是:國家發(fā)行鈔票,建立郵政系統(tǒng),設局鑄銀幣,準許私人投資修筑鐵路、創(chuàng)辦機器廠、設立輪船公司及開礦。
養(yǎng)民之法的內容是:設立農學會,采用新式農業(yè)生產方法,傳播西方農業(yè)科學知識;設立絲茶學會,整頓絲茶業(yè);設立考工院,翻譯外國有關工業(yè)問題的著作;惠商:設立商會,傳播西方商學知識;提倡國貨和撤銷厘金及減低出口稅;移民墾荒,組織無業(yè)游民從事生產勞動,螺寡孤獨廢疾者設院以養(yǎng)。
教民之法的內容是:設學堂,改革科舉,獎勵著書立說,設報館,倡孔教。
此外還建議裁汰冗官、緊縮機構、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
康有為指出前三項還只是宜應敵之策,第四項才是立國自強的根本大計。
擴展資料
歷史背景
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敗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進士正在北平考完會試,等待發(fā)榜。《馬關條約》內割讓臺灣及遼東,賠款白銀二億兩的消息突然傳至,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臺籍舉人更是痛哭流涕。
4月22日,康有為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上書被清政府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之后,康有為等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在北京上海等地發(fā)行報紙,宣傳維新思想。嚴復、譚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傳維新思想。之后,光緒帝啟用康有為等,史稱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歷史影響
雖然,公車上書摘自m.zfbfc.com
6. “公車上書”是什么意思。
公車上書 拼音:gōng jǖ shàng shū 解釋:公車:漢代官署名,后也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原指入京請愿或上書言事,也特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 出處:《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 《漢書·張敞傳》:“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 在召敞。敞……即裝隨使者詣公車上書。” 例句: 制臺原是不得已之舉,臺民不甘臣日,~反抗,列名的千數百人。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政事 典出 《史記·滑稽列傳》載:漢武帝時,齊地人東方朔喜歡古代流傳下來的書籍。他廣泛地閱讀了諸子百家的書,因此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他到長安后,到公車府那里給皇帝上書,共用了三千個木簡。公車府派兩個人一起來抬他的奏章,才勉強抬得起來。武帝花了兩個月才讀完東方朔的奏章,讀完后龍心大悅,下令任命東方朔為郎官。 典義 漢制規(guī)定,吏民上書言事均由公車令接待。上書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指普通人向當者上書言事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7. 公車上書是怎么回事?
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zhàn)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8. 公車上書的公車是什么意思?
公車是最早出現的只為去京應試的舉人服務的皇家公車。后也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原指入京請愿或上書言事,也特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
早在漢代,便有了以公家車馬送應試舉人赴京的傳統(tǒng),最早為漢代官署名,臣民上書和征召都由公車接待。
出處:
《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
譯文:
東方朔到長安后,到公車府那里給皇帝上書,共用了三千個木簡。
公車典故
滿洲貴族入主中原不久,為了籠絡知識分子,在順治八年作出規(guī)定:“舉人公車,由布政使給與盤費。”即應試舉人的路費由政府的布政使供給,路費的多少,因路程遠近而不同。廣東瓊州府最多,每名三十兩白銀,山東最少,每名只有一兩。其余地區(qū),由三兩至二十兩不等。另外還規(guī)定,云南、貴州和新疆的應試舉人除了每人發(fā)給白銀三兩,還發(fā)給火牌,憑牌供給驛馬一匹,車上插一面“禮部會試”黃布旗。這樣,“公車”就成了應試舉人的代稱了。
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與梁啟超集結603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反對在甲午戰(zhàn)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擴展材料:
公車上書歷史背景
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敗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進士正在北平考完會試,等待發(fā)榜。《馬關條約》內割讓臺灣及遼東,賠款白銀二億兩的消息突然傳至,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臺籍舉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為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
根據傳統(tǒng)的歷史學教材所載:反對者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上書被清政府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之后,康有為等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在北京上海等地發(fā)行報紙,宣傳維新思想。嚴復、譚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傳維新思想。之后,光緒帝啟用康有為等,史稱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公車
參考資料:百來自m.zfbfc.com
9. 公車上書什么意思
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反對在甲午戰(zhàn)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10. “公車上書”是怎么一回事?
“公車上書”是關于順治年間應試舉人的事件。
順治八年(1651年),朝廷作出規(guī)定:“舉人公車,由布政使給予盤費。”即應試舉人的路費由政府的布政使供給,路費的多少,因路程的遠近而不同。廣東瓊州府最多,每名三十兩,山東最少,每名只有一兩。其余地方,由三兩至二十兩不等。
另外還規(guī)定,云南,貴州,和新疆的應試舉人除每人發(fā)給白銀三兩,還發(fā)給火牌,憑牌供給驛馬一匹,車上插一面“禮部會試”黃布旗,這樣“公車”就成了應試舉人的代稱。
擴展資料:
現代歷史學家認為,公車上書”是有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層發(fā)動、京官組織的上書,其數量多達31件,簽名的舉人多達1555人次,且上書已達御前;另一個是由康有為組織的18行省舉人聯名上書,那是一次流產的政治事件。而且康有為組織的18省聯名上書,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送。
史學家姜鳴先生認為,所謂康有為發(fā)起的“公車上書”作為歷史事件其實并不存在,頂多只能稱作“公車集會”或“公車擬上書”而已。所以說公車上書的事情是有的,在當時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并形成了對維新變法有利的社會風氣應該也是有的。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公車上書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