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腹之累怎么翻譯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口腹之累”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口腹之好的意思是什么、什么是口腹之欲,有什么典故嗎?、孟子說的口腹之欲與心智之養什么關系、口腹之累的介紹、下養者謂口腹之養,是什么意思?、成語:口腹之好 是什么意思??、等
目錄索引:
1:成語“口腹之累”的詞條資料
2:口腹之好的意思是什么
3:什么是口腹之欲,有什么典故嗎?
4:孟子說的口腹之欲與心智之養什么關系
5:口腹之累的介紹
6:下養者謂口腹之養,是什么意思?
7:成語:口腹之好 是什么意思??
成語“口腹之累”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KFZL
成語注音:ㄎㄡˇ ㄈㄨˋ ㄓ ㄌㄟ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漢·班固《東觀漢記·閔貢》:“仲叔怪而問之,知,乃嘆曰:‘閔仲叔豈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來自m.zfbfc.com
成語解釋:口腹:指飲食;累:連累。指因為飲食而受到牽累。
成語用法:口腹之累作賓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造句:獨是君子雖貧,不輕干人,乃以口腹之累,喋喋公堂,品斯下矣。(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狂生》)
成語“口腹之累”的擴展資料
1. 口腹之好的意思是什么【口腹之累】口腹:指飲食;累:連累。指因為飲食而受到牽累?!究诟棺砸邸靠诟梗猴嬍?。飲食自理,不靠他人。
內容來自m.zfbfc.com
2. 什么是口腹之欲,有什么典故嗎?
沒什么典故,意思就是嘴和肚子吃東西比如滿足你的口腹之欲就是滿足你的食欲
摘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3. 孟子說的口腹之欲與心智之養什么關系
口腹之欲與心智之養的關系:口腹之欲是物質層面,心智之養是精神層面,物質滿足了能促進精神層面的更多享受,當然物質不足,精神也可以有獨立的一面,也可以有精神的享受,所以二者相互影響,又相對條件下獨立。
人在物質性、生物性方面,也于動物一類,然而人所以成為人而不是動物,就在于人所具有的思想性和社會性。
早在兩千年以前,孟子就對人的生物性與社會性的區別及其辯證關系有了深入的認識。他講的“體有貴賤小大”,說的就是人身所具有的肉體與思想心志兩部分,并指出思想心志部分比肉體部分更重要、更值得重視。
他認為,只注重保養身體的人,只能是一個小人物;只有培養心志、道德完善的人才能成為君子,才能成就大事業。
擴展資料
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币馑际钦f,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推翻政。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并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孟子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4. 口腹之累的介紹
口腹之累出自于中國漢朝班固的《東觀漢記.閔貢》,意指因為飲食而受到牽累。2009年,韓國上班族選口腹之累為代表成語,意味著“混口飯吃還真不容易”。
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5. 下養者謂口腹之養,是什么意思?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只解決 父母,兒女或子民的 溫飽問題,就是先圣所謂:犬馬之養,也就是題主所問的“下養者謂口腹之養”。只有給予兒女有尊嚴的養,只有對待老人能尊重的養,只有向子民心存敬畏的養,才是如同太陽空氣那般,無聲無息,不計報酬的天道之養。
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6. 成語:口腹之好 是什么意思??
【口腹之累】口腹:指飲食;累:連累。指因為飲食而受到牽累?!究诟棺砸邸靠诟梗猴嬍?。飲食自理,不靠他人。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