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抱薪救火」的故事
“抱薪救火”的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占領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于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shù)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賣國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里,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著柴草救火嗎?” 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抱薪救火成語的啟示
出處:《史記·魏世家》: “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釋義: 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故事:戰(zhàn)國后期,秦國一天比一天強大。它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地向鄰近的國家擴張。公元前276—274年,秦國就接二連三向魏國進攻,占去魏國許多土地,殺傷魏國許多軍隊和百姓。公元前273年,秦國又向魏國出兵。魏國國內(nèi)不少人被秦國打怕了,不敢抵抗。魏國將領段桿子建議魏王割讓南陽地區(qū)給秦國,向秦求和。這時謀士蘇代向魏王指出:段桿子割地求和這個主意,是在出賣你,想奪你的王位;而秦國呢,確實無休無止地要你的土地。魏國土地不割完,秦國的進攻是不會停止的。蘇代接著說:如果拿土地侍奉秦國,這“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就是說好比拿柴草去滅火,只能使火越燒越旺。這個比方很恰當?shù)卣f明了割地求和的危害。可是魏王不聽蘇代的勸告,還是一味割地求和。秦國并不就此罷手,公元前225年,秦軍大舉進圍魏都大梁,秦將王賁引黃河、汴河之水灌城,大梁被淹三日,城墻頹壞,魏國終于為秦國所滅。這個故事告誡我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禍,只有看清事物本質,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否則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災禍繼續(xù)擴大。
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抱薪救火的近義詞有那些?
揚湯止沸
飲鴆止渴
抱薪救焚
披麻救火
南轅北轍
火上澆油
掘地尋天
引足救經(jīng)
負薪救火
適得其反
把薪助火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抱薪救火的詞語意思?
抱薪救火的詞語意思是如同火上加油一樣,不是幫忙而是幫倒忙了的意思。供參考!!
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抱薪救火是什么意思?
【漢字書寫】抱薪救火
【漢語注音】bào
xīn
jiù
huǒ
【成語釋義】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薪,柴草。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結構】連動式。
【成語用法】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賓語。比喻沒能阻止,反而擴大了災禍。常用來比喻人惹了禍事,自討苦吃。含貶義。
【近
義
詞】火上澆油、飲鴆止渴、引足救經(jīng)、適得其反、南轅北轍、負薪救火。
【反
義
詞】雪中送炭、根除禍患、釜底抽薪。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抱薪救火的出處是哪里
“抱薪救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人想消滅災害,但使用的方法不當,反而使災害擴大,變得更嚴重了。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魏世家》,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而火不止。 戰(zhàn)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zhàn)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zhèn);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zhèn),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zhàn)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fā)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zhèn),并殺死了數(shù)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干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茍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干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lián)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對安厘王說:“ “侵略都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的欲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為是一天不會熄滅的。” 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有多少年,魏國終于被秦國滅亡。
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抱薪救火》的文言文翻譯是什么?
《抱薪救火》的文言文翻譯是:
現(xiàn)在大王讓想要土地的人管理璽(力),讓想要力的人管理土地,(那么)魏國的土地不(完全)喪失,(他們)就不會知道停止的。
《抱薪救火》原文:
《六國論 》
【宋】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tǎ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注釋:
1.率:一律,一概
2.判:確定,斷定。
3.“以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魏世家》和《戰(zhàn)國策·魏策》。
4.終:最后。
5.與:親附、親近。
6.既:已經(jīng)。
7.免:幸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抱薪救火什么意思?
薪是柴火的意思,就是抱著柴火去救火,怎么能救得了,只會越來越旺,和火上澆油差不多一個意思
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抱薪救火”擴展:
成語簡拼:BXJH英文翻譯:adopt a wrong method to save a situation and end up by making it worse
錯字糾正:薪,不能寫作“新”。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反義詞:雪中送炭、根除禍患、釜底抽薪
近義詞:火上澆油、飲鴆止渴
成語注音:ㄅㄠˋ ㄒ一ㄣ ㄐ一ㄡˋ ㄏㄨㄛˇ
成語讀音:bào xīn jiù huǒ
造句:(1)上個月他因曠課,考試沒有及格,你不幫他補課,還約他跳舞,這不是抱薪救火嗎?(2)他們倆吵架,你不勸,反而也加進去,你簡直是抱薪救火?
成語字數(shù):四字成語
讀音糾正:薪,不能讀作“chái”。
成語謎語:最可怕的救火
成語出處: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火不滅。” 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俄文翻譯:носить дровá на пожáр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用法:抱薪救火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沒能阻止反而加速災禍。
成語解釋: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消除災害;結果不但沒有消除災害;反而使災害擴大。也作“負(背)薪救火”。
成語結構:連動式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wǎng)收集整理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