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三月不知肉味」的成語故事
“三月不知肉味”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年輕的孔丘在季府趕車,曾偷偷去季府樂師師襄子那里去學琴,也能練幾曲。后來師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趕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討與賣藝。孔子在街頭遇到落魄的琴師,訴說他當年在齊國聽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覺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此典故來自戰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論語》中的《述而》篇,全文如下: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后,三個月吃肉感覺不到肉的香味。感嘆道:沒想到聽《韶》樂能達到如此境界啊!
擴展資料
1、典故背景:孔子出使齊國,是韶樂和武樂的正統流傳之地。正逢齊王舉行盛大的宗廟祭祀,孔子親臨大典,痛快淋漓地聆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
而孔子出于儒家禮儀教化的信念,對韶樂情有獨鐘,終日彈琴演唱,如癡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連三個月,睡夢中也反復吟唱;吃飯時也在揣摩韶樂的音韻,以至于連他一貫喜歡的紅燒肉的味道也品嘗不出來了。
2、典故應用:后人常用“三月不知肉味”來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他事情,如今還可用來形容清貧,三個月都沒有吃過肉。
例句:為了這項工作,他已經三月不知肉味,所有時間都拿來工作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月不知肉味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三月不知肉味主要是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個月內,吃肉都感覺不到肉的味道。形容心一意,全神貫注。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他事情。現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出自于《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朱熹集注:“蓋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簡單說說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故事是發生在當時周朝的首都--洛邑。周敬王的大夫萇弘正在自家廳堂里接待客人。說是廳堂,其實很簡陋,四堵土墻頂著一個寬大的茅草棚,地上鋪滿竹席,席上擺放著幾張粗樸的矮腳長方木桌。這位來客不是別人,是魯國大夫孔子。孔子精通詩、書、禮、易,也頗為擅長音樂,但還沒達到精通的程度。他聽說周天子的大夫萇弘,知天文,識氣象,通歷法,尤其精通音律,于是借著代表魯君朝覲天子之機,門來萇弘家拜訪。
看樣子,寒暄已畢,二人對面席地而坐,各自面前的桌案上放著一杯熱茶,冒著盈盈的水氣。主客都三十五六歲,只是萇弘體貌清峻,幾縷黑須垂掛胸前;孔子卻微微發胖,一部茂密的落腮胡子。談話逐漸轉入正體,孔子雙手抱拳欠身一拱,謙恭地說:’萇大夫博學多才,孔丘孤陋愚頓,須請教者甚多,然不便過多打擾,今天只就一事,請先生指點迷津。’萇弘略一擺手,笑道:’孔大夫聲名遠播,只是相見恨晚,今既光臨蔽舍,正好向先生求教。若有疑難不決之處,咱們共同研討吧。’孔子說:’丘,喜愛音樂,卻半通不通。韶樂和武樂都很高雅,都流行于諸侯國的宮廷之間,二者的區別在哪里呢?’萇弘緩緩地說:’據弘愚見,韶樂,乃虞舜太平和諧之樂,曲調優雅宏盛;武樂,乃武王伐紂一統天下之樂,音韻壯闊豪放。就音樂形式來看,二者雖風格不同,都是同樣美好的。’孔子進一步問:’那么,二者在內容上有什么差別嗎?’萇弘回答說:’從內容上看,韶樂側重于安泰祥和,禮儀教化;武樂側重于大亂大治,述功正名,這就是二者內容上的根本區別。’孔子恍然大悟地說:’如此看來,武樂,盡美而不盡善;韶樂則盡善盡美啊!’萇弘稱贊道:’孔大夫的結論也是盡善盡美啊!’孔子再三拜謝,辭行回國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齊國,齊國是姜太公開建的,是韶樂和武樂的正統流傳之地。正逢齊王舉行盛大的宗廟祭祀,孔子親臨大典,痛快淋漓地聆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進一步印證了萇弘的見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禮儀教化的信念,對韶樂情有獨鐘,終日彈琴演唱,如癡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連三個月,睡夢中也反復吟唱;吃飯時也在揣摩韶樂的音韻,以至于連他一貫喜歡的紅燒肉的味道也品嘗不出來了。
拓展資料: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心一意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余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矣的意思
1、余音繞梁:形容歌聲或音樂優美,余音回旋不絕。也比喻詩文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出處:戰國列御寇《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譯文:古時有一位善歌者韓娥,韓國人。一次她經過齊國,因路費用盡,便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的雍門賣唱籌資。韓娥聲音清脆嘹亮,婉轉悠揚,十分動人。這次演唱,轟動全城。唱完以后,聽眾還聚在雍門,徘徊留戀,不肯散去。
2、三月不知肉味: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他事情。
出處: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擴展資料:
余音繞梁的近義詞:余音裊裊、繞梁三日。
1、余音裊裊
形容音樂悅耳動聽,令人沉醉。形容聲音綿延不絕,非常柔美。
出處: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譯文:洞簫“嗚嗚”作聲,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凄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
2、繞梁三日
形容音樂高昂激蕩,雖過了很長時間,好像仍在回響。
出處:戰國列御寇《列子》卷五〈湯問篇〉: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譯文:她走了以后,留下來的聲音還在屋梁間回蕩,三天沒有停止,周圍的人還以為她沒有離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余音繞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月不知肉味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三月不知肉味”是形容什么?
【釋義】指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心一意,全神貫注,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
現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
【拼音】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出處】《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朱熹集
注:’蓋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應用】后人常用’盡善盡美’和’三月不知肉味’來評論孔子向萇弘請教和癡迷于韶樂的這段佳
話。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三月不知肉味這句話一般用來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心一意,全神貫注,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現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
出自于《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后人常用“盡善盡美”和“三月不知肉味”來評論孔子向萇弘請教和癡迷于韶樂的這段佳話。
擴展資料
孔子晚年對《詩經》作過音律修正,這也是孔子在音樂上的一大貢獻。孔子對音樂的感悟、理解能力極高,當年他在齊國聽到了韶樂,立即如癡如醉。韶樂的主旨,是歌頌虞舜的功德,音樂古樸平和、悠揚悅耳,后來孔子評價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三月不知肉味,對一般人而言,可能有些夸張,但沉醉在藝術之中,獲得心靈和道德的升華,使人暫時忘記了欲望,忘記了感官的刺激,卻是時常有的事情。
韶樂,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音樂,優美至極。孔子本身也是音樂大師,他曾經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過音樂的演奏過程,“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篇第三·二十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月不知肉味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三月不知肉味”擴展: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成語讀音: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注音:ㄙㄢ ㄩㄝˋ ㄅㄨˋ ㄓ ㄖㄡˋ ㄨㄟˋ
成語字數:六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造句: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九章:“‘三月不知肉味’的陳霖,甚至邊說邊掉下淚來。”
成語解釋: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
英文翻譯:eat meat but have not any taste for it in three months
成語結構:復雜式成語
成語簡拼:SYBZRW
成語用法:三月不知肉味作賓語、定語、分句;用于生活或比喻句等。
成語出處:《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