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減灶之計」的故事
“減灶之計”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韓國受到魏國的攻擊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軍進攻魏國都城大梁。魏軍主帥龐涓急忙撤軍救援。孫臏得知師兄龐涓撤軍,就建議田忌采用減灶計來麻痹魏軍。龐涓狂妄自大而輕敵,進入孫臏的包圍圈被逼自殺桂陵之戰中,齊國大將孫臏的使用什么計,大敗魏軍
圍魏救趙.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于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打敗魏軍,并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范的常用手段。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增兵減灶”典故的含義
圍魏救趙 孫臏減灶斗龐涓
孫臏是戰國時齊國人,大軍事家孫武的后代。他早年曾和龐涓一道學習兵法。
后來,龐涓到魏國做了將軍,很得魏惠王的信任。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請到魏國,暗中卻在魏惠王面前誣告他私通齊國。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孫臏的膝蓋骨挖去,還在他臉上刺了字。
孫臏假裝發瘋,躲避了殺身大禍,后來,孫臏逃回齊國,齊威王很佩服孫臏的才能,對他大加重用。
公元前354年,龐涓帶兵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
第二年,齊威王命田忌做主帥,孫臏做軍師,率軍救趙。
田忌打算率領救兵,直奔趙國,孫臏不同意,說:“我們應當避實擊虛,攻其要害,如今我們不如率領大軍直接攻打魏國都城大梁,魏軍一定回師自救。既解除了趙國的危急,又可打擊他們,豈不是很好嗎?”
田忌聽了,連聲稱好,就按照孫臏的計謀行事。
果然,龐涓丟下趙國,急速回軍。走到桂陵,不料孫臏早已在這里設下埋伏。魏軍指手不及,被齊軍打得大敗而逃。
龐涓在作戰中,看到齊軍戰旗上有個斗大的“孫”字,不由得大吃一驚,說:“原來孫臏還活著,我中了他的計了!”
龐涓收拾好殘兵敗將,狼狽地逃回了大梁。
過了十三年,魏惠王又派龐涓去攻打韓國。韓國抵擋不住,不斷地向齊國求救。
這一次,孫臏還是采用桂陵之戰的老辦法,不去直接救援韓國,卻去攻打魏國。
龐涓率領魏軍,日夜不停地往回趕,這時,齊軍已攻入魏國境內,占領了不少地方。
這次,孫臏制定計策,下令齊軍退兵。
龐涓見齊軍退兵,就跟在后面,緊緊追趕。第一天,他追到齊軍扎過營的地方,只見營地上到處都是煮飯用的灶。他叫人點了一點灶的數目,不覺吃驚地說:“想不到齊軍竟有十萬人吃飯,人數真不少呀!”
第二天,他又追到齊軍扎過營的地方,再叫人一點,發現煮飯用的灶減少了一半。他高興地說:“看來已有不少齊軍逃跑了。”
到了第三天,龐涓發現齊軍煮飯用的灶又大大減少了。他更加高興了,對部下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怕死。他們進入我們國境才三天,已有一大半跑光了。”
龐涓命令拋下輜重,只帶輕裝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他哪里料到這正是孫臏用的減灶誘敵之計,引他追擊。
孫臏預料他當天晚上可以趕到馬陵。于是命令士兵把大樹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樹,削去樹皮,在光光的樹身上寫了這樣幾個大字:“龐涓死于此樹下。”又命軍中弓箭手,埋伏兩旁,就在那天晚上,龐涓果然趕到馬陵。他走到那棵大樹底下,見道路被樹堵塞,就命人搬樹。
他看到樹身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火來照。龐涓還沒來得及把樹上那幾個大字看完,齊軍已萬弩齊發,龐涓身中數箭,自知兵敗難逃,就拔劍自殺。龐涓臨死時,還不服輸,憤憤地說:“想不到叫孫臏這小子成了名!”
從此,孫臏的名氣就傳遍了當時的各個諸侯國。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孫子兵法》之三十六計,第十七計的原文及解析?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類以誘之①,擊蒙也②。 【注釋】 ①類以誘之:出示某種類似的東西并去誘惑他。 ②擊蒙也:語出《易經.蒙》如。參前“借尸還魂”計注釋④。擊,撞擊,打擊。句意為:誘惑敵人,便可打擊這種受我誘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語】 誘敵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間,而在類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誘敵者,疑似也;以老弱糧草誘敵者,則類同也。如:楚伐絞,軍其南門,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勿捍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利。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又如孫臏減灶而誘殺龐涓。 【解析】 戰爭中,迷惑敵人的方法多種多樣,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應用極相類似的方法,以假亂真。比如,用旋旗招展、鼓聲震天來引誘敵人,“疑似”法,往往難以奏效。而用老弱殘兵或者遺棄糧食柴草之法誘敵,“類同”法,這樣做,容易迷惑敵人,可以收到效果,因為類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敵人的錯覺,使其判斷失誤。當然,使用此計,必須充分了解敵方將領的情況,包括他們的軍事水平、心理素質、性格特征,這樣才能讓此計發揮效力。正如《百誡奇略.利戰》中所說:“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擊之,其軍可敗。法曰‘利而誘之’。”龐涓就是因為驕矜自用,才中了孫臏減灶撤軍之計,死于馬陵道的。 【探源】 拋磚引玉,出自《傳燈錄》。相傳唐代詩人常建,聽說趙嘏要去游覽蘇州的靈巖寺。為了請趙嘏作詩,常建先在廟壁上題寫了兩句,趙嘏見到后,立刻提筆續寫了兩句,而且比前兩句寫得好。后來文人稱常建的這種作法為“拋磚引玉”。此計用于軍事,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其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后乘機擊敗敵人的計謀。“磚”和“玉”,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磚”,指的是小利,是繡餌;“玉”,指的是作戰的目的,即大的勝利。“引玉”,才是目的,“拋磚”,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釣魚需用釣餌,先讓魚兒嘗到一點甜頭,它才會上鉤;敵人占了一點便宜,才會誤入圈套,吃大虧。 公元前700年,楚國用“拋磚引玉”的策略,輕取絞城。這一年,楚國發兵攻打絞國(今湖北鄖縣西北),大軍行動迅速。楚軍兵臨城下,氣勢旺盛,絞國自知出城迎戰,兇多吉少,決定堅守城池。絞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楚國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獻上一條“以魚餌釣大魚”的計謀。他說:“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誘之。”楚王向他問誘敵之法。屈瑕建議:趁絞城被圍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時,派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來,敵軍一定會出城劫奪柴草。頭幾天,讓他們先得一些小利,等他們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奪柴草之時,先設伏兵斷其后路,然后聚而殲之,乘勢奪城。楚王擔心絞國不會輕易上當,屈瑕說:“大王放心,絞國雖小而輕燥,輕躁則少謀略。有這樣香甜的釣餌,不愁它不上鉤。”楚王于是依計而行,命一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絞侯聽探子報告有挑夫進山的情況,忙問這些樵夫有無楚軍保護。探子說,他們三三兩兩進出,并無兵士跟隨。絞候馬上布置人馬,待“樵夫”背著柴禾出山之機,突然擊,果然順利得手,抓了三十多個“樵夫”,奪得不少柴草。一連幾天,果然收獲不小。見有利可圖,絞國士兵出城劫奪柴草的越來越多。楚王見敵人已經吞下釣餌,便決定迅速逮大魚。第六天,絞國士兵象前幾天一樣出城劫掠,“樵夫”們見絞軍又來劫掠,嚇得沒命的逃奔,絞國士兵緊緊追趕,不知不覺被引入楚軍的埋伏圈內。只見伏兵四起,殺聲震天,紋國士兵哪里抵擋得住,慌忙敗退,又遇伏兵斷了歸路,死傷無數。楚王此時趁機攻城,絞侯自知中計,已無力抵抗,只得請降。 【故事】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營州。武則天派曹仁師、張玄遇、李多祚、麻仁節四雖大將西征,想奪回營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鋒孫萬榮熟讀兵書,頗有機謀。他想到唐軍聲勢浩大,正面交鋒,與已不利。他首先在營州制造缺糧的輿論,并故意讓被俘的唐軍逃跑,唐軍統帥曹仁師見—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黃饑瘦,并從他們那里得知營州嚴重缺糧,營州城內契丹將士軍心不穩。曹仁師心中大喜,認為契丹不堪一擊,攻占營州指日可待。 唐軍先頭部隊張玄遇和麻仁節部,想奪頭功,向營州火速前進,一路上,還見到從營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們自稱營州嚴重缺糧,士兵紛紛逃跑,并表示愿意歸降唐軍。張、麻二將更加相信營州缺糧、契丹軍心不穩了。他們率部日夜兼程,趕到西硤石谷,只見道路狹窄,兩邊懸崖絕壁。按照用兵之法,這里正是設埋伏的險地。可是,張、麻二人誤以為契丹士卒早已餓得不堪一擊了,加上奪取頭功的心情驅使,下令部隊繼續前進。 唐軍絡繹不絕,進入谷中,艱難行進。黃昏時分,只聽—聲炮響,絕壁之上,箭如雨下,唐軍人馬踐踏,死傷無數。孫萬榮親自率領人馬從四面八方進擊唐軍。唐軍進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騎兵截殺,不戰自亂。張、麻二人被契丹軍生擒。孫萬榮利用搜出的將印,立即寫信報告曹仁師,謊報已經攻克營州,要曹仁師迅速到營州處理契丹頭人。曹仁師早就輕視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馬上率部奔往營州。大部隊急速前進,準備穿過峽谷,趕往營州。不用說,這支目無敵情的部隊重蹈覆轍,在西峽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圍追堵截,全軍覆沒。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孫臏計敗龐涓 中 孫子用什么計謀勝利
首先,孫子和孫臏是兩個人孫子,一般指的是孫武,是春秋時期的人。孫臏是戰國時期的。孫臏在“圍魏救趙”之戰中,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等辦法,在桂陵大破魏軍,俘獲龐涓。這是孫臏運用他的軍事思想取得勝利的一個著名戰例。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孫臏裝瘋減灶用的是什么計謀?
孫臏,戰國初期時人,生年不詳,卒年不詳,是戰國時期一位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留傳后世,他的軍事理論影響了后世眾多的軍事將領和統治者。《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劇照歷史考證,孫臏的祖上曾為陳國公子,在陳國公子的后人中有一人名為陳書,因為討伐莒國有功,而被當時的齊景公皇家賜姓為孫,以示榮耀,這就孫姓的始祖。孫臏生活的戰國時期,群雄稱霸,風起云涌,各路豪杰人物備出,當時他和龐涓一起師從著名的鬼谷子,學習兵法,相傳鬼谷一派,每一輩只收兩名弟子,每任鬼谷子都從上任兩名弟子之中選任,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大家,在這樣的名師教導下,孫臏和龐涓都很有成就,很快就出師入仕了,只是孫臏的才能讓龐涓嫉妒,在兩人一起投奔魏國時,魏王有意在兩人中試探,誰的才能更大,而自知自己比不上的龐涓,竟陰謀設計陷害孫臏,使他遭受臏刑和黔刑,想用身體的殘疾打擊孫臏,讓他自暴自棄而無法施展一身的才干,可是孫臏身殘志堅,并沒有消沉下去,他秘密拜見當時來魏國出訪的齊國使者,讓齊國使者相信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而想方設法把孫臏救出魏國,并推薦了給當時齊國大將軍田忌,并用自己的計謀讓田忌賽馬贏得齊威王的千金賭注,事后,田忌就把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對孫臏非常重用。在齊國的孫臏,用自己的軍事才能幫助齊國建立了霸主地位,也報了龐涓陷害設刑之仇,他的傳奇故事至今仍然激勵著世人。孫臏與龐涓孫臏是春秋戰國時期一位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有傳他是孫子的玄孫,師從春秋戰國的著名謀略家鬼谷子,鬼谷一派還有很多知名的人物,比如:蘇秦,張儀,蓋聶,衛莊。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三十六計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使自己喪失東西是什么計?
拋磚引玉
解 釋 拋出磚頭,引來白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
出 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用于謙詞
示 例 清·李汝珍《鏡花緣》:“方才婢子費了唇舌,說了許多書名,原是~,以為借此長長見識。”
近義詞 引玉之磚、一得之見
燈 謎 國
成語示例:剛才婢子費了唇舌,說了許多書名,原是~,以為借此長長見識,不意竟是如此!(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八回)
成語典故:
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音gu)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游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用什么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里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后會補全的。”于是他就在墻上題下了半首詩。
趙嘏后來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墻上的那半首詩后,便提筆在后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
后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觀點或文章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為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是一個表示自謙的說法。
=================================
類以誘之①,擊蒙也②。
【注釋】
①類以誘之:出示某種類似的東西并去誘惑他。
②擊蒙也:語出《易經.蒙》如。參前“借尸還魂”計注釋④。擊,撞擊,打擊。句意為:誘惑敵人,便可打擊這種受我誘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語】
誘敵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間,而在類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誘敵者,疑似也;以老弱糧草誘敵者,則類同也。如:楚伐絞,軍其南門,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勿捍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利。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又如孫臏減灶而誘殺龐涓。
【解析】
戰爭中,迷惑敵人的方法多種多樣,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應用極相類似的方法,以假亂真。比如,用旌旗招展、鼓聲震天來引誘敵人,“疑似”法,往往難以奏效。而用老弱殘兵或者遺棄糧食柴草之法誘敵,“類同”法,這樣做,容易迷惑敵人,可以收到效果,因為類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敵人的錯覺,使其判斷失誤。當然,使用此計,必須充分了解敵方將領的情況,包括他們的軍事水平、心理素質、性格特征,這樣才能讓此計發揮效力。正如《百誡奇略.利戰》中所說:“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擊之,其軍可敗。法曰‘利而誘之’。”龐涓就是因為驕矜自用,才中了孫臏減灶撤軍之計,死于馬陵道的。
【探源】
拋磚引玉,出自《傳燈錄》。相傳唐代詩人常建,聽說趙嘏要去游覽蘇州的靈巖寺。為了請趙嘏作詩,常建先在廟壁上題寫了兩句,趙嘏見到后,立刻提筆續寫了兩句,而且比前兩句寫得好。后來文人稱常建的這種作法為“拋磚引玉”。此計用于軍事,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其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后乘機擊敗敵人的計謀。“磚”和“玉”,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磚”,指的是小利,是誘餌;“玉”,指的是作戰的目的,即大的勝利。“引玉”,才是目的,“拋磚”,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釣魚需用釣餌,先讓魚兒嘗到一點甜頭,它才會上鉤;敵人占了一點便宜,才會誤入圈套,吃大虧。
公元前700年,楚國用“拋磚引玉”的策略,輕取絞城。這一年,楚國發兵攻打絞國(今湖北鄖縣西北),大軍行動迅速。楚軍兵臨城下,氣勢旺盛,絞國自知出城迎戰,兇多吉少,決定堅守城池。絞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楚國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獻上一條“以魚餌釣大魚”的計謀。他說:“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誘之。”楚王向他問誘敵之法。屈瑕建議:趁絞城被圍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時,派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來,敵軍一定會出城劫奪柴草。頭幾天,讓他們先得一些小利,等他們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奪柴草之時,先設伏兵斷其后路,然后聚而殲之,乘勢奪城。楚王擔心絞國不會輕易上當,屈瑕說:“大王放心,絞國雖小而輕燥,輕躁則少謀略。有這樣香甜的釣餌,不愁它不上鉤。”楚王于是依計而行,命一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絞侯聽探子報告有挑夫進山的情況,忙問這些樵夫有無楚軍保護。探子說,他們三三兩兩進出,并無兵士跟隨。絞候馬上布置人馬,待“樵夫”背著柴禾出山之機,突然擊,果然順利得手,抓了三十多個“樵夫”,奪得不少柴草。一連幾天,果然收獲不小。見有利可圖,絞國士兵出城劫奪柴草的越來越多。楚王見敵人已經吞下釣餌,便決定迅速逮大魚。第六天,絞國士兵象前幾天一樣出城劫掠,“樵夫”們見絞軍又來劫掠,嚇得沒命的逃奔,絞國士兵緊緊追趕,不知不覺被引入楚軍的埋伏圈內。只見伏兵四起,殺聲震天,紋國士兵哪里抵擋得住,慌忙敗退,又遇伏兵斷了歸路,死傷無數。楚王此時趁機攻城,絞侯自知中計,已無力抵抗,只得請降。
【故事】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營州。武則天派曹仁師、張玄遇、李多祚、麻仁節四員大將西征,想奪回營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鋒孫萬榮熟讀兵書,頗有機謀。他想到唐軍聲勢浩大,正面交鋒,與己不利。他首先在營州制造缺糧的輿論,并故意讓被俘的唐軍逃跑,唐軍統帥曹仁師見—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黃肌瘦,并從他們那里得知營州嚴重缺糧,營州城內契丹將士軍心不穩。曹仁師心中大喜,認為契丹不堪一擊,攻占營州指日可待。
唐軍先頭部隊張玄遇和麻仁節部,想奪頭功,向營州火速前進,一路上,還見到從營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們自稱營州嚴重缺糧,士兵紛紛逃跑,并表示愿意歸降唐軍。張、麻二將更加相信營州缺糧、契丹軍心不穩了。他們率部日夜兼程,趕到西硤石谷,只見道路狹窄,兩邊懸崖絕壁。按照用兵之法,這里正是設埋伏的險地。可是,張、麻二人誤以為契丹士卒早已餓得不堪一擊了,加上奪取頭功的心情驅使,下令部隊繼續前進。
唐軍絡繹不絕,進入谷中,艱難行進。黃昏時分,只聽—聲炮響,絕壁之上,箭如雨下,唐軍人馬踐踏,死傷無數。孫萬榮親自率領人馬從四面八方進擊唐軍。唐軍進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騎兵截殺,不戰自亂。張、麻二人被契丹軍生擒。孫萬榮利用搜出的將印,立即寫信報告曹仁師,謊報已經攻克營州,要曹仁師迅速到營州處理契丹頭人。曹仁師早就輕視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馬上率部奔往營州。大部隊急速前進,準備穿過峽谷,趕往營州。不用說,這支目無敵情的部隊重蹈覆轍,在西峽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圍追堵截,全軍覆沒。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三十六計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使自己喪失東西是什么計?
拋磚引玉
解 釋 拋出磚頭,引來白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
出 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用于謙詞
示 例 清·李汝珍《鏡花緣》:“方才婢子費了唇舌,說了許多書名,原是~,以為借此長長見識。”
近義詞 引玉之磚、一得之見
燈 謎 國
成語示例:剛才婢子費了唇舌,說了許多書名,原是~,以為借此長長見識,不意竟是如此!(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八回)
成語典故:
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音gu)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游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用什么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里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后會補全的。”于是他就在墻上題下了半首詩。
趙嘏后來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墻上的那半首詩后,便提筆在后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
后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觀點或文章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為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是一個表示自謙的說法。
=================================
類以誘之①,擊蒙也②。
【注釋】
①類以誘之:出示某種類似的東西并去誘惑他。
②擊蒙也:語出《易經.蒙》如。參前“借尸還魂”計注釋④。擊,撞擊,打擊。句意為:誘惑敵人,便可打擊這種受我誘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語】
誘敵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間,而在類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誘敵者,疑似也;以老弱糧草誘敵者,則類同也。如:楚伐絞,軍其南門,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勿捍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利。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又如孫臏減灶而誘殺龐涓。
【解析】
戰爭中,迷惑敵人的方法多種多樣,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應用極相類似的方法,以假亂真。比如,用旌旗招展、鼓聲震天來引誘敵人,“疑似”法,往往難以奏效。而用老弱殘兵或者遺棄糧食柴草之法誘敵,“類同”法,這樣做,容易迷惑敵人,可以收到效果,因為類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敵人的錯覺,使其判斷失誤。當然,使用此計,必須充分了解敵方將領的情況,包括他們的軍事水平、心理素質、性格特征,這樣才能讓此計發揮效力。正如《百誡奇略.利戰》中所說:“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擊之,其軍可敗。法曰‘利而誘之’。”龐涓就是因為驕矜自用,才中了孫臏減灶撤軍之計,死于馬陵道的。
【探源】
拋磚引玉,出自《傳燈錄》。相傳唐代詩人常建,聽說趙嘏要去游覽蘇州的靈巖寺。為了請趙嘏作詩,常建先在廟壁上題寫了兩句,趙嘏見到后,立刻提筆續寫了兩句,而且比前兩句寫得好。后來文人稱常建的這種作法為“拋磚引玉”。此計用于軍事,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其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后乘機擊敗敵人的計謀。“磚”和“玉”,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磚”,指的是小利,是誘餌;“玉”,指的是作戰的目的,即大的勝利。“引玉”,才是目的,“拋磚”,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釣魚需用釣餌,先讓魚兒嘗到一點甜頭,它才會上鉤;敵人占了一點便宜,才會誤入圈套,吃大虧。
公元前700年,楚國用“拋磚引玉”的策略,輕取絞城。這一年,楚國發兵攻打絞國(今湖北鄖縣西北),大軍行動迅速。楚軍兵臨城下,氣勢旺盛,絞國自知出城迎戰,兇多吉少,決定堅守城池。絞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楚國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獻上一條“以魚餌釣大魚”的計謀。他說:“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誘之。”楚王向他問誘敵之法。屈瑕建議:趁絞城被圍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時,派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來,敵軍一定會出城劫奪柴草。頭幾天,讓他們先得一些小利,等他們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奪柴草之時,先設伏兵斷其后路,然后聚而殲之,乘勢奪城。楚王擔心絞國不會輕易上當,屈瑕說:“大王放心,絞國雖小而輕燥,輕躁則少謀略。有這樣香甜的釣餌,不愁它不上鉤。”楚王于是依計而行,命一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絞侯聽探子報告有挑夫進山的情況,忙問這些樵夫有無楚軍保護。探子說,他們三三兩兩進出,并無兵士跟隨。絞候馬上布置人馬,待“樵夫”背著柴禾出山之機,突然擊,果然順利得手,抓了三十多個“樵夫”,奪得不少柴草。一連幾天,果然收獲不小。見有利可圖,絞國士兵出城劫奪柴草的越來越多。楚王見敵人已經吞下釣餌,便決定迅速逮大魚。第六天,絞國士兵象前幾天一樣出城劫掠,“樵夫”們見絞軍又來劫掠,嚇得沒命的逃奔,絞國士兵緊緊追趕,不知不覺被引入楚軍的埋伏圈內。只見伏兵四起,殺聲震天,紋國士兵哪里抵擋得住,慌忙敗退,又遇伏兵斷了歸路,死傷無數。楚王此時趁機攻城,絞侯自知中計,已無力抵抗,只得請降。
【故事】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營州。武則天派曹仁師、張玄遇、李多祚、麻仁節四員大將西征,想奪回營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鋒孫萬榮熟讀兵書,頗有機謀。他想到唐軍聲勢浩大,正面交鋒,與己不利。他首先在營州制造缺糧的輿論,并故意讓被俘的唐軍逃跑,唐軍統帥曹仁師見—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黃肌瘦,并從他們那里得知營州嚴重缺糧,營州城內契丹將士軍心不穩。曹仁師心中大喜,認為契丹不堪一擊,攻占營州指日可待。
唐軍先頭部隊張玄遇和麻仁節部,想奪頭功,向營州火速前進,一路上,還見到從營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們自稱營州嚴重缺糧,士兵紛紛逃跑,并表示愿意歸降唐軍。張、麻二將更加相信營州缺糧、契丹軍心不穩了。他們率部日夜兼程,趕到西硤石谷,只見道路狹窄,兩邊懸崖絕壁。按照用兵之法,這里正是設埋伏的險地。可是,張、麻二人誤以為契丹士卒早已餓得不堪一擊了,加上奪取頭功的心情驅使,下令部隊繼續前進。
唐軍絡繹不絕,進入谷中,艱難行進。黃昏時分,只聽—聲炮響,絕壁之上,箭如雨下,唐軍人馬踐踏,死傷無數。孫萬榮親自率領人馬從四面八方進擊唐軍。唐軍進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騎兵截殺,不戰自亂。張、麻二人被契丹軍生擒。孫萬榮利用搜出的將印,立即寫信報告曹仁師,謊報已經攻克營州,要曹仁師迅速到營州處理契丹頭人。曹仁師早就輕視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馬上率部奔往營州。大部隊急速前進,準備穿過峽谷,趕往營州。不用說,這支目無敵情的部隊重蹈覆轍,在西峽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圍追堵截,全軍覆沒。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孫臏用減灶之計,誘使龐涓上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個成語用的正確嗎?
通過這句話說明這個成語用是不正確的,但是事半功倍,一般是用來形容用較小的功夫獲得成倍的努力。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增兵減灶文言文翻譯
巴巴羅薩計劃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高級軍事會議,會上宣布了希特勒計劃長期作戰計劃:蘇聯的突然擊,一舉摧毀了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盡管兩國政府已簽署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對于希特勒的戰爭意圖的實施,德國總參謀部立即著手行動,打擊蘇聯的具體方案的發展。該計劃是由十二月底完成,并命名為“巴巴羅薩行動”。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第一,英國的戰爭,以快速的運動,在一個半月至兩個月打敗蘇聯結束前; 2,第一次擊西方的方法來消滅所有的軍隊蘇聯的,所以它不能回大陸,那么坦克為先導,以空中支援的支持下,分三路進攻蘇聯腹地,占領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頓巴斯的。希特勒是不無自豪地說:“巴巴羅薩時開始,世界將淡” 進攻蘇聯,德國開始了外交,一系列的經濟和軍事準備,同時需要一定的偽裝和欺騙。法國被德國占領,1940年后,一直一個為英國制定“海獅計劃”,但后來放棄了,目的是攻擊蘇聯。但為了掩蓋“巴巴羅薩”,德國人聊天,開始嘗試讓世界相信它是實施“海獅計劃”。德國已經采取了一些手段來混淆人們的視線。首先,他們制造假象,將頒發給部隊提供了大量的英文翻譯,以及英吉利海峽和加萊海峽穿越海岸和登陸了大量的積聚工具,英國的大圖海岸配置許多虛假火箭落在頻頻出兵作戰演習,造成了大規模攻擊英國軍隊應該錯覺。隨后,德國大眾東,但他們暗示,他們是為了進攻英國之前,東部地區休息。 等到這一切的布局完成后,德國外交從頭開始,以進一步迷惑蘇聯人。他們在平時的那種對蘇聯外交攻第一個停了下來,把他們對陣英格蘭。駐扎在德國的蘇聯外交官,主動會見了蘇聯的高級官員,向他們解釋了德國轉移到東部,只是稍微休息,并攻擊了英國,因為大量的德軍對波蘭,事實上,派年輕的士兵,以取代即將退休的老兵。經過大量的德國軍隊以芬蘭,德國駐蘇聯,他們將訪問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的解釋,并告知,通過芬蘭,德國將派出增援挪威北部,并解釋說,德國人進入羅馬尼亞派遣軍事代表,以幫助訓練軍隊。 因為“海獅計劃”的成功爭取希特勒打算掩飾,到六月中旬1941年停止,德國一直在其東部邊境與蘇聯集結了190師,共約500萬人,3800多輛坦克,50000門大炮和5100多架飛機。但是蘇聯人民,但隨后所有的承諾和解釋希特勒認為,這樣的德國人并沒有注意到的軍事部署。攻擊在德國之前,蘇聯西部邊境地區的軍事軍以上的總部都設在城市,力量訓練營和往常一樣,在值班崗位每個老師只有個別公司的領先優勢。各軍區部隊也參加了國防交通建設,野戰炮兵和防空炮兵目標通常或在射擊場的軍事訓練。蘇聯空軍的飛機都比較集中在少數機場。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不宣而戰,190師和3個獨立旅,共約550萬人,47000炮,4500架飛機,4500輛坦克,分北,中,南三個集群,以蘇聯發動了對德軍突為進行軍事演習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實施了“巴巴羅薩”的,北方的軍隊針對列寧格勒,蘇聯中央陸軍的目標是到莫斯科,南軍的目標是基輔和高加索油田,而蘇聯措手不及。德國空軍轟炸猛烈,66個機場西蘇聯各大城市,交通樞紐,鐵路起重機廠,軍隊基地和國家的界限就像軍隊進入,蘇聯失去了一半在一天之內1200多架飛機。面對蘇聯沉重的敵人突的損失超過60師在一個月內,1.6億人,撤退前線。 巴巴羅薩計劃在極其嚴格的保密制定出來的,所以只完成9篇論文后,程序進行打印。該計劃的第一個數字文本報道,德國陸軍總司令部。號文通知,海軍總部設在德國。文號空軍總部設在德國報告稱,六個點的最高指揮人員的文本的其余部分密封檔案在德國。 5至9日,這是由最高司令部作戰L分工負責的管理和使用的德語文本擁有。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孫臏計敗龐涓 中 孫子用什么計謀勝利
首先,孫子和孫臏是兩個人孫子,一般指的是孫武,是春秋時期的人。孫臏是戰國時期的。孫臏在“圍魏救趙”之戰中,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等辦法,在桂陵大破魏軍,俘獲龐涓。這是孫臏運用他的軍事思想取得勝利的一個著名戰例。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減灶之計”擴展:
成語解釋:在戰爭中隱瞞自己軍隊的實力來麻痹敵人繁體成語:減竈之計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簡拼:JZZJ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用法:減灶之計作主語、賓語;用于軍事。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讀音:jiǎn zào zhī jì
成語注音:ㄐ一ㄢˇ ㄗㄠˋ ㄓ ㄐ一ˋ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