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相關的成語故事
“擊楫中流”的成語故事:
晉元帝在江南建立東晉,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準備率軍收復中原,朝廷只給他奮威將軍的虛名,祖逖率領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后來他果真收復大片失地,但東晉根本無心抗戰 晉祖逖帥師北伐,渡江于中流,敲擊船槳立下誓言:不清中原 不罷休。見《晉書·祖逖傳》。后因以“擊楫中流”稱頌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烈壯懷和慷慨志節。中流擊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祖逖統兵北伐苻秦,’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慨嘆。’
--《晉書·祖逖傳》
這段文字說的是祖逖率兵討伐苻秦,當船行到江中時,祖逖敲打著船槳發誓道:’我祖逖不收復中原決不罷休!’后來人們往往以’中流擊楫’這個典故贊揚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烈壯懷和慷慨志節。
當晉室南渡偏安江東一隅后,祖逖聽說朝廷有意北伐,便毅然入朝,向元帝進言說:’藩王自相殘殺,胡人乘虛而入,中原生靈涂炭。陛下如果能發布一道圣旨,讓臣帶領兵馬前去剿虜,北方的豪杰就會望風歸附,四方百姓也會群起響應。中原一定能光復,國家的恥辱也就可以雪洗了。’元帝見他態度誠懇,義正詞嚴,不便推辭,便采取了敷衍的態度,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撥了一千個人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馬和武器,讓他自己想辦法。祖逖領了圣命也不再要求別的,連夜趕回了京口。
京口百姓聽說祖逖要招募義兵,北伐中原,都紛紛趕來報名。祖逖從南渡的鄉鄰中挑選了一百多家,組成部,又購置了十條大船,擇日渡江北上。
渡江那天,秋風輕拂,祖逖依舷而立。船到江心時,有位隨征的壯士唱起了《易水歌》,就是當年荊軻在易水邊的千古絕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祖逖聽罷,敲打著船槳發誓說:’父老鄉親們,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再來南渡,當葬身于大江之底!’這壯懷激烈的誓言,令部眾無不感慨激奮。
祖逖渡江后,駐扎在淮陰。他很快便招募了一支兩千人的隊伍,經過一番訓練和準備,便開始了慷慨壯烈的北伐戰爭,并最終用自己的生命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晉書》中稱:’祖生烈烈,夙懷奇節,扣楫中流,誓請匈孽,鄰丑景附,遺萌載說。’對祖逖的宏大志向與不朽功業給予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評價。
我們今天常說的’中流鼓楫’、’擊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擊楫誓’、’祖楫’、’擊楫’等,引用的都是這一典故。
1925年,毛澤東曾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詞--《沁園春·長沙》,詞的結尾有這樣的句子: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毛澤東在詞中用了’中流擊水’這個詞,與’中流擊楫’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擊楫中流文言文翻譯
成語出處 《晉書·祖逖傳》: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中流擊楫:在大江中流敲打船槳,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擊楫中流,風疾浪高 是什么意思
擊楫中流[jī jí zhōng liú] 比喻立志奮發圖強。用 法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作謂語 動賓式例 句~,著祖生之鞭,下瀨橫戈,成漢武之志。風急浪高fēng jí làng gāo ㄈㄥ ㄐㄧˊ ㄌㄤˋ ㄍㄠ形容風浪很大。例句江上風急浪高,人們都替他捏一把汗。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古文翻譯 中流擊楫
基本信息 【名稱】中流擊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字詞解釋】
擊:敲打。
楫:槳。
【成語解釋】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立志
【成語性質】褒義詞
【近義詞】奮發圖強、擊楫中流
【反義詞】委靡不振
成語出處
《晉書·祖逖傳》: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譯文:祖逖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
成語故事
東晉時的祖逖,是一位仗義好俠、憂國憂民的志士。魏晉時期,天下大亂。祖逖看到自己國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領土,無數同胞處于侵略者的鐵蹄之下,非常痛心。他決心要收復失地,重振國威。晉元帝司馬睿遷都建康的時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壯士,日夜操練,準備北上抗敵。他給晉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說:晉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爭。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躪之中,都有奮擊之志、報國之心,陛下倘能夠發威命將,任我做統主,則四方豪杰都會響應而來,由此敵兵去除,國恥可雪矣。 晉元帝見奏,十分高興,立即命祖逖為奮威將軍,并撥給他大量給養,讓他在當地招兵買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實現北征。 戰備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切準備停當后,祖逖帶領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們的戰船駛離南岸,來到波濤滾滾的大江中流,上下將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騰。祖逖神情莊重地站立船頭,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錚錚誓言極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們緊握刀槍,紛紛表示要同仇敵愾,殺敵報國。 祖逖率軍渡江之后,厲兵秣馬。東晉道民聞訊,接踵而至,很快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愛護士卒,體貼部下。士卒們都愿為他出生入死、舍命戰斗。因此所向披靡,一連打了幾個勝仗,收復了不少城池。他治軍有方,賞罰嚴明;對戰死者,收尸埋骨,親自祭奠;對投降的敵軍將士寬厚相待,反戈有賞;所到之處,秋毫無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古文翻譯 中流擊楫
基本信息 【名稱】中流擊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字詞解釋】
擊:敲打。
楫:槳。
【成語解釋】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立志
【成語性質】褒義詞
【近義詞】奮發圖強、擊楫中流
【反義詞】委靡不振
成語出處
《晉書·祖逖傳》: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譯文:祖逖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
成語故事
東晉時的祖逖,是一位仗義好俠、憂國憂民的志士。魏晉時期,天下大亂。祖逖看到自己國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領土,無數同胞處于侵略者的鐵蹄之下,非常痛心。他決心要收復失地,重振國威。晉元帝司馬睿遷都建康的時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壯士,日夜操練,準備北上抗敵。他給晉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說:晉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爭。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躪之中,都有奮擊之志、報國之心,陛下倘能夠發威命將,任我做統主,則四方豪杰都會響應而來,由此敵兵去除,國恥可雪矣。 晉元帝見奏,十分高興,立即命祖逖為奮威將軍,并撥給他大量給養,讓他在當地招兵買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實現北征。 戰備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切準備停當后,祖逖帶領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們的戰船駛離南岸,來到波濤滾滾的大江中流,上下將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騰。祖逖神情莊重地站立船頭,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錚錚誓言極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們緊握刀槍,紛紛表示要同仇敵愾,殺敵報國。 祖逖率軍渡江之后,厲兵秣馬。東晉道民聞訊,接踵而至,很快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愛護士卒,體貼部下。士卒們都愿為他出生入死、舍命戰斗。因此所向披靡,一連打了幾個勝仗,收復了不少城池。他治軍有方,賞罰嚴明;對戰死者,收尸埋骨,親自祭奠;對投降的敵軍將士寬厚相待,反戈有賞;所到之處,秋毫無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什么是擊楫中流及其造句
擊楫中流 jī jí zhōng liú。也寫作中流擊楫,比喻立志奮發圖強。例句:時代在變遷,青年學生應該中流擊楫,肩負起振興中華的使命,為國家富強做出自己的貢獻。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晉書祖逖傳》 擊楫中流 的翻譯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 【古文】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譯文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中流擊楫 的典故!?
詞 目 中流擊楫
發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釋 義 擊:敲打;楫:漿。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出 處 《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擊楫中流 也作“中流擊楫”,楫,船槳。出自《晉書·祖逖傳》:“(逖)仍將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即東晉大將祖逖率部渡江,當船行到江中時,他敲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決不生還。后借指決心報效祖國,收復失地。文天祥《賀趙侍郎月山啟》:“慨然有神州陸沉之嘆,發而為中流擊楫之歌。”宋人趙善括《滿江紅·辛卯生日》:“穎脫難藏沖斗劍,誓清行擊中流楫。”又稱“中流誓”,如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自從匈奴人占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劉琨的好友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
到了泗口(今江蘇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有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瑯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于皇室內部自相殘殺,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
司馬睿并沒有恢復中原的打算,但是聽祖逖說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辭,勉強答應他的請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辦法。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家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文言是‘中流擊楫”),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他的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他們停下來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就向北進發了。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中流擊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祖逖統兵北伐苻秦,’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慨嘆。’
--《晉書·祖逖傳》
這段文字說的是祖逖率兵討伐苻秦,當船行到江中時,祖逖敲打著船槳發誓道:’我祖逖不收復中原決不罷休!’后來人們往往以’中流擊楫’這個典故贊揚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烈壯懷和慷慨志節。
當晉室南渡偏安江東一隅后,祖逖聽說朝廷有意北伐,便毅然入朝,向元帝進言說:’藩王自相殘殺,胡人乘虛而入,中原生靈涂炭。陛下如果能發布一道圣旨,讓臣帶領兵馬前去剿虜,北方的豪杰就會望風歸附,四方百姓也會群起響應。中原一定能光復,國家的恥辱也就可以雪洗了。’元帝見他態度誠懇,義正詞嚴,不便推辭,便采取了敷衍的態度,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撥了一千個人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馬和武器,讓他自己想辦法。祖逖領了圣命也不再要求別的,連夜趕回了京口。
京口百姓聽說祖逖要招募義兵,北伐中原,都紛紛趕來報名。祖逖從南渡的鄉鄰中挑選了一百多家,組成部,又購置了十條大船,擇日渡江北上。
渡江那天,秋風輕拂,祖逖依舷而立。船到江心時,有位隨征的壯士唱起了《易水歌》,就是當年荊軻在易水邊的千古絕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祖逖聽罷,敲打著船槳發誓說:’父老鄉親們,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再來南渡,當葬身于大江之底!’這壯懷激烈的誓言,令部眾無不感慨激奮。
祖逖渡江后,駐扎在淮陰。他很快便招募了一支兩千人的隊伍,經過一番訓練和準備,便開始了慷慨壯烈的北伐戰爭,并最終用自己的生命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晉書》中稱:’祖生烈烈,夙懷奇節,扣楫中流,誓請匈孽,鄰丑景附,遺萌載說。’對祖逖的宏大志向與不朽功業給予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評價。
我們今天常說的’中流鼓楫’、’擊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擊楫誓’、’祖楫’、’擊楫’等,引用的都是這一典故。
1925年,毛澤東曾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詞--《沁園春·長沙》,詞的結尾有這樣的句子: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毛澤東在詞中用了’中流擊水’這個詞,與’中流擊楫’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擊楫中流文言文翻譯
成語出處 《晉書·祖逖傳》: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中流擊楫:在大江中流敲打船槳,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晉書祖逖傳》 擊楫中流 的翻譯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 【古文】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譯文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擊楫中流什么意思。
擊楫中流和中流擊楫是同義詞,已合并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擊楫中流”擴展:
反義詞:萎靡不振成語解釋: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簡拼:JJZL
成語注音:ㄐ一 ㄐ一ˊ ㄓㄨㄥ ㄌ一ㄡˊ
造句:擊楫中流,著祖生之鞭;下瀨橫戈,成漢武之志。(《晚清文學叢鈔 童子軍 草檄》)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成語讀音:jī jí zhōng liú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出處:明 韓守益《蘇武慢 江亭遠眺》:“擊楫中流,投鞭思濟,多少昔時豪杰。”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用法:擊楫中流動賓式;作謂語;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近義詞:中流擊楫、中流擊枻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