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泊明()”「淡泊明志」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淡泊明志”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為人要淡泊明志?、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么意思、“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含義是什么?、有關于淡泊明志的故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思?、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思?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等
目錄索引:
1:成語“淡泊明志”的詞條資料
2: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3:為什么為人要淡泊明志?
4: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么意思
5:“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含義是什么?
6:有關于淡泊明志的故事
7: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思?
8: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思?
成語“淡泊明志”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DBMZ
成語注音:ㄉㄢˋ ㄅㄛˊ ㄇ一ㄥˊ ㄓ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平平淡淡
反義詞:爭權奪利
成語出處:三國 蜀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m.zfbfc.com
成語解釋:淡泊:生活儉樸;不追求名利;過寧靜儉樸的生活以此表示自己的志趣。
成語用法:淡泊明志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指不追求名利。
成語造句:至于寬閑之野,寂寞之濱,每自寓其天懷之樂,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未嘗不處處流露。(清 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三)
英文翻譯:show high ideals by simple living
成語“淡泊明志”的擴展資料
1.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dàn
bó
míng
zhì]
淡泊明志
【解釋】: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示例】:至于寬閑之野,寂寞之濱,每自寓其天懷之樂,而~,寧靜致遠,未嘗不處處流露。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三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指不追求名利。【注意】:古人寫為“澹泊明志”,而現在都簡化為“淡泊明志”。摘自m.zfbfc.com
2. 為什么為人要淡泊明志?
寧靜與淡泊是生活的真諦。古往今來,擁有寧靜與淡泊心境的有識之士不乏其數,陶淵明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回歸田園生活,最終寫出了大量詩文,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正是以這種淡泊的心境來面對官場的沉浮起落,最終才名垂千古。
?俗話說:“功名利祿如浮云。”做人應知足常樂,坦然面對現實,從容應對艱難,淡定承受困苦,少一份失落,少一份困擾,多一份滿足,多一份快樂。
擴展資料:
淡泊明志的出處:
西漢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即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所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就是要不因寵愛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沮喪,不因富貴而嬌縱,不因清貧而自慚。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3.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么意思
淡泊其實就是看淡名利,明志就是表明明確的志向寧靜就是(使自己心里平靜、寧靜下來做事做人)致遠,致,有實現的其實,遠,即遠大的目標,合起來致遠就是達成遠大的目標
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原句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擴展資料:
作品鑒賞
古人較之于現代人,似乎對讀書學習更為重視,而且這讀書的目的也不是后來人們所說的“黃金屋”、“顏如玉”那么的不堪,那時候的讀書,既是經世濟用的需要,也是傳承家學、安身立命、維系家族和提高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
對學習的重視,可以從林林總總的家訓中隨意看到,那也是家訓的主體內容之一,即使早年頑劣放縱,鄙薄讀書的漢高祖劉邦,后來在給太子的手書中,也對自己早年輕視學習進行了反思。這位討厭讀書、也討厭讀書人的開國皇帝,曾經荒唐而又搞笑地拿儒生的帽子撒尿,后來是這樣告誡太子劉盈的:“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自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又說:“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沒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這里就可以看出孫叔通、陸賈對他的影響了,而字里行間則又體現出平和親切的親情意味。本內容來自m.zfbfc.com
4.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含義是什么?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本來是排閥句,小說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干仄極不和諧。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愿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蘭溪諸葛村)[注:應網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里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凈,不想有什么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后世一直繼承贊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5. 有關于淡泊明志的故事
1、吳隱之飲“貪泉”的故事 離廣州10公里的石門,是古代進入廣州的必經之地,那里有一泓泉水叫“貪泉”。據說,凡是喝過“貪泉”水的人,都會變得貪婪。因此,經過石門的官吏,沒有一個敢喝的,即使非常口渴也竭力忍著,以保證自己的清廉。 有一人叫吳隱之,到廣州做官,從“貪泉”路過,聽隨從說起有這么一回事,便去看看。他看見所謂的“貪泉”實際上只是普普通通的山泉,就蹲下捧著泉水暢飲,隨從見狀大驚失色,趕緊上前阻攔:“這是貪泉,千萬不能喝啊!”吳隱之哈哈大笑,說:“什么貪泉不貪泉的,我就不信這個邪。貪婪的人不喝也會貪,清廉的人就算喝了也能保持清正廉潔。”隨后還賦詩一首以表達自己廉政的決心:“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這首詩的意思是:人們傳說喝了“貪泉”的水便會貪得無厭,欲壑難填。但我認為,如果讓品德高潔的伯夷、叔齊(殷商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喝了它,一定不會改變廉潔之心的。 吳隱之在廣州任職期間,把所得俸祿、賞賜,除了留夠吃的一份糧食外,其他都分散賑濟親戚朋友與老百姓。吳隱之的清廉節儉、率先垂范,不僅使下官員們不敢貪贓枉法,而且使廣州民風日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 吳隱之笑酌“貪泉”明廉志,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表現出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 2、《公儀休嗜魚》這篇文章收錄在《韓非子》一書中 關于公儀休吃魚的故事,2200多年前韓非子老先生是這樣講述的: 公儀休憑著的領導才能和顯著的工作實績,被提拔為魯國宰相。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魯國人民關注的公眾人物。公儀休有一個吃魚的嗜好,被人們知道,送魚的人在宰相府門前排起了長隊。“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爭買魚而獻之。”照理說,宰相大人既然好這一口,群眾又有送魚的愿望,收兩條魚,價值不過幾十個銅板,無傷名節。但公儀休竟對所有前來送魚的人,一概婉言謝絕。所謂“公生明,廉生威”,號令一下,送魚者立即作鳥獸散。 在這里,公儀休很明白了:就是因為喜歡吃魚,才不收魚。如果收了魚,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必然要看人家的臉色行事,就會徇私枉法,并因此而丟官。到那時,官沒了,工資沒了,送魚的也自然不會再來了,即便喜歡吃魚,也弄不到魚吃了。雖然現在我不收別人送來的魚,但可因此而保全名節,不被免職,到退休都還能領到高工資,就不愁吃不到魚了。 廉潔故事還有: (1)明代有名的清官于謙就是一個廉潔奉公的人。他六十歲壽辰那年,當地許多人都送來了厚禮連皇上也送了一只玉貓金座鐘。可于謙卻一一回絕了他們的禮物。 (2)宋朝的包拯。當時,包拯在端州任職,那兒盛產端硯。一方端硯要經過千錘萬鑿才能生產出來。而當地一些官員不顧百姓死活,大量生產,上貢朝庭,以取悅貴和中飽私囊。包拯自己也說:“能持端州方硯,可謂死南昌無憾。”可是,直到他離任,也未取一件。 (3)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后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 (4)大家知道,魏征是個有名的宰相,他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潔、儉樸的好女人。裴氏雖說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給丈夫之后依舊勤儉節約,并隨丈夫住舊屋,每天紡紗織布度日。唐太宗聽說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舊,十分破爛,便命令派人去為他調整。當官員和工匠等人來到魏家時,魏夫人對來人說:“他(指魏征)住慣了老房子,住不慣華麗大廈,請皇上原諒,不要給他調房了。”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辭謝,工匠們只得重新翻新了幾間舊房子,便回去了。唐貞觀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醫生去為他治療。誰知,醫生到魏家一看,魏征蓋的被子又破又舊,根本御不了寒。醫生回來據實向皇上稟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給魏征送去了絲棉被。誰知這回魏夫人又出來擋駕了。她說:“他也用慣了布被布褥,沒有必要添加絲棉被,也請皇上見諒。”就這樣,魏夫人常年鋪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懇懇,相互體貼,而沒有后悔嫁給這樣一個清貧的丈夫。內容來自m.zfbfc.com
6.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思?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本來是排閥句,小說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干仄極不和諧。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7.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思?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本來是排閥句,小說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干仄極不和諧。摘自m.zfbfc.com
8.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dàn
bó
míng
zhì]
淡泊明志
【解釋】: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示例】:至于寬閑之野,寂寞之濱,每自寓其天懷之樂,而~,寧靜致遠,未嘗不處處流露。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三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指不追求名利。【注意】:古人寫為“澹泊明志”,而現在都簡化為“淡泊明志”。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