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的成語「禮義廉恥」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禮義廉恥”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治國就是治吏,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出于毛澤東哪篇講話、怎樣理解禮儀 廉恥 忍耐 克己 百折不屈、禮義廉恥是什麼意思?、禮義廉恥,沒幾個人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出處是哪里?、“忠孝節悌禮義廉恥” 詳細的解釋?、“忠孝節義,禮儀廉恥”是誰提出的?什么叫禮義廉恥古人說的禮儀廉恥指的是什么呢?禮儀廉恥孝義忠 指的是那些?等
目錄索引:
1:成語“禮義廉恥”的詞條資料
2:治國就是治吏,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出于毛澤東哪篇講話
3:怎樣理解禮儀 廉恥 忍耐 克己 百折不屈
4:禮義廉恥是什麼意思?
5:禮義廉恥,沒幾個人懂?
6: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出處是哪里?
7:“忠孝節悌禮義廉恥” 詳細的解釋?
8:“忠孝節義,禮儀廉恥”是誰提出的?
成語“禮義廉恥”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lǐ yì lián chǐ
成語簡拼:LYLC
成語注音:ㄌ一ˇ 一ˋ ㄌ一ㄢˊ ㄔ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三從四德
讀音糾正:義,不能讀作“yí”。
錯字糾正:廉,不能寫作“兼”。
成語出處:管仲《管子 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m.zfbfc.com
成語解釋:有禮節;講道義;尚廉潔;知羞恥。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規范。
成語用法:禮義廉恥聯合式;作賓語;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規范。
成語造句:舊社會有些提倡禮義廉恥的人,自己的所做所為,往往與禮義廉恥毫不相容。
英文翻譯:sense of propriety,justice,honesty and honor
成語謎語:四維
成語“禮義廉恥”的擴展資料
1. 治國就是治吏,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出于毛澤東哪篇講話毛主席生前在一次談話中說:“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一個個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懲治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是這樣。”他又說:“誰要是搞腐敗那一套,我毛澤東就割誰的腦袋。我毛澤東若是搞腐敗,人民就割我毛澤東的腦袋。”毛主席引用這段話的出處是《資治通鑒》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2. 怎樣理解禮儀 廉恥 忍耐 克己 百折不屈
從詞源上追溯,,禮儀一詞出自《詩經》“獻酬交錯,禮儀主度”
廉恥(Pudicitia)和端莊(dModestia)是同義名詞--注意:Modestia一字,出自Mos,意即尺度和界限--而廉恥一詞,對表達控制物欲尤其征服性欲一點,比較更為明確。廉恥是貞操的天然保障和堅強要塞,因為廉恥控制與貞操對象緊相接近的種種
忍耐
英文exercise
patience:restrainoneself
【解釋】∶把感情控制住不讓其表現出來;經受
[困苦或艱難]
例:
1.忍耐是一帖利于所有痛苦的膏藥。
忍耐和堅持是痛苦的,但它逐漸給你帶來好處.
忍耐可以避免糾紛,使社會變得更加和睦。
2.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克己一詞《論語.顏淵章》的「克己復禮為仁」是出自古代諺語克己
[解釋]1.克制自己的私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例如:克己奉公。
2.舊時商店自稱貨價便宜,不多賺錢。
3.節儉;儉省。
約束自己。孔子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他認為“克己”是實行“忠恕之道”的先決條件,也是愛人的先決條件。要克制凡事從自己利益出發的行為,而應該考虛別人的利益。只要嚴格遵循“禮”所規定的標準,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一一合乎“禮”的規范,通過這樣,就可以達到最高的倫理道德境界—“仁”。同時,孔子還把“克己”作為“復禮”的條件,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昭公十三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溪。”
百折不屈出
處
清·惲敬《〈卓忠毅公遺稿〉書后》:“一旦竟成其名,史書及府縣志紀錄則有之,必不能千百年之后,人人變色動容,有一百折不屈之人,如在其心,如出其口,如忠毅、方學士、鐵尚書者也。”
釋
義
受到無數挫折都不屈服、動搖。形容意志堅強。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3. 禮義廉恥是什麼意思?
禮義廉恥【拼音】:lǐ yì lián chǐ【解釋】: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出處】:《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示例】:古之賢君必厲士氣,當務求難合自重之士,以養成禮義廉恥之風。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4. 禮義廉恥,沒幾個人懂?
在這個被金錢熏黑了大部人頭腦的社會,個個心中都裝滿了灰暗,在此情況下,你就是送他個朗日晴天,他也無動于衷。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我在知道里作真誠的回答,卻沒有人能夠辯別是非,自然,什么是禮義廉恥,在他們的心里,通通見鬼去吧。來自m.zfbfc.com
5.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出處是哪里?
出自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這四句話是孔子講的。前兩句是古時候的成語,孔子在跟弟子們說話的時候,就把“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兩句成語引用出來。下面兩句是孔子的話:“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是孝順父母,“悌”是友愛兄弟。“其”指的是孝悌,它是仁的根本。“與”通“歟”,表示語氣不那么肯定地說出來。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6. “忠孝節悌禮義廉恥” 詳細的解釋?
1、孝,是子女對于父母的,就是孝敬父母,往大了說,可以是對國家盡忠,這也是大“孝”。
2、悌,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就是兄弟友愛,擴而充之,對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這樣人和人之間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謙讓。
3、忠,是個人對于國家的,就是忠于祖國和人民。
4、信,是人與人之間的,就是要有誠信。
5、禮,是說人們應該遵守各種規定(也包括禮貌)。
6、義,是說人們應該有正義感。
7、廉,是說人們應該廉潔奉公。
8、恥,是說人們應該知恥,人若無恥,等于禽獸一樣。
擴展資料:
忠孝信悌禮義廉恥是孔子提出。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約公元前540~公元前400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創作。“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們的大成至圣先師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同時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后來到了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總結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世稱“朱子八德”,是儒學的精髓,是古時做人的基本道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來自m.zfbfc.com
7. “忠孝節義,禮儀廉恥”是誰提出的?
1.孔子以知、仁、勇為三達德,在此基礎上提出禮、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惠、溫、良、儉、讓、誠、敬、慈、剛、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2.孟子以仁、義、禮、智為四基德或母德,將它擴展為“五倫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3.后人綜合先秦儒、法諸子的思想,提出“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4.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8. 什么叫禮義廉恥
禮義廉恥(lǐ yì lián chǐ),漢語成語,意思是指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該成語出自《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公益成語:m.zfbfc.com
9. 古人說的禮儀廉恥指的是什么呢?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規范;“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道德標準;“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10. 禮儀廉恥孝義忠 指的是那些?
忠、孝、仁、義
忠:對父母、家庭、家族、國家要忠心,不可背叛父母、家,叛國;
孝:晚輩要孝敬奉養長輩。這也是為什么到加拿大的華人那么重視把父母親,長兄等接過來。因為那是盡孝道;仁:“仁者愛人”、“廣敬博愛”,就是“仁慈、仁愛”。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惻隱之心就是同情之心,不忍之心。“仁”強調創造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
義:即“行天下之正道”。孟子說:“義,人之正道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義是衡量人們思想行為的準繩。“義”從大處講,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把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從小處講就是尊敬他人利益。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主張寧可舍生,不可忘義。中國傳統道德歷來是倡導推崇“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倡導推崇“見義勇為,見利恩義”。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附:禮、智、信、恥禮:尊法守紀。另外還要有禮節、禮貌、禮儀等方面的要求,還包括教化方面的內容。只有在工作中、凡事以禮而行、社會才能更加和諧。智,是指知識、智慧、技能、謀略。就是辨別善惡、美丑、真假、是非的能力和心智。孟子講“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有具備智的這個條件才能不至于把仁義禮信廉恥等極端化、絕對化,搞成死板的教條,才能使這些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活起來。凡事都能分辯是非,社會才能和諧。信,在人類道德體系中可以說是個帶根本性的范疇。孔子講:“信為人之本,人無信而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說明信在整個道德體系中的地位。那么信是什么呢?就是誠信、信用。要講信,在整個社會構架中樹起信用體系。在輔之以法律法規嚴懲不講信用的人和事,整個社會形成相互信任,誠實無欺的和諧局面。講信還要有誠作前提、做基礎,誠是一切行為的推新力量,有了“誠”,做任何事情便能堅持到底。誠就是真心誠意,真心實意。要建立信用,一定要先真誠,真誠的人,守信才不會勉強。恥:就是指羞愧之心,知恥之心。有了羞恥之心,才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聽,非禮勿視。言了、動了、視了、就失禮,失禮了就羞恥,就會被他人指脊梁骨。
補充:
忠”:忠誠、忠良、忠恕。“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張的一種優良品德。一提“忠”,人們往往想到“愚忠”,其實這是誤解。在孔子看來,不只是對“君”,對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忠”的問題。孔子時代,“君”并不稀奇,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實,孔子很反對愚忠,對路對心才能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講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謂忠,就是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精忠報國、舍生取義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歷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業,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價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華民族崇尚祖輩傳承理念。主要是對父母、長輩之“孝”,強調長幼有序。孔子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人們往往把“孝敬父母”與“包銷祖國”起來,認為“忠孝不能兩全”,甚至貶低“孝敬父母”。這是誤區。其實“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二者都光榮。二者可以統一,也應該統一。忠孝可以兩全。個別人受條件限制不能統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們要把二者盡量同意起來,既盡到“報效祖國”之“忠”,又盡到“孝敬父母”之“孝”。這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