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辱臣死的解釋和用法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君辱臣死”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君辱臣死,是什么意思?舉個例子、文言文君不侮臣、《君不悔臣》(選自《戰國策》)的翻譯、求翻譯!!! 太守杜宣命(王育)為主簿。俄而(杜)宣左遷萬年令,杜令(杜縣縣令)王攸詣(杜)宣,(、尊嚴是形容詞嗎?、文言文翻譯、君不悔臣 的 詞語解釋和句子翻譯 并回答 包含了什么思想《君不悔臣》文言文閱讀答案君行令,臣行意 什么意思君的成語有哪些成語大全關于臣字的成語類文閱讀。 君不侮臣 劉 向 趙簡子上羊腸之坂 ① ,群臣皆偏袒推車,而虎會獨擔載行歌不王國維自殺的文化背景“君憂臣辱,君辱臣死”是什麼思想,為什麼在中國歷經千年現在甚至還有那樣的影子存在?等
目錄索引:
1:成語“君辱臣死”的詞條資料
2:君辱臣死,是什么意思?舉個例子
3:文言文君不侮臣
4:《君不悔臣》(選自《戰國策》)的翻譯
5:求翻譯!!! 太守杜宣命(王育)為主簿。俄而(杜)宣左遷萬年令,杜令(杜縣縣令)王攸詣(杜)宣,(
6:尊嚴是形容詞嗎?
7:文言文翻譯
8:君不悔臣 的 詞語解釋和句子翻譯 并回答 包含了什么思想
成語“君辱臣死”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JRCS
成語注音:ㄐㄨㄣ ㄖㄨˇ ㄔㄣˊ ㄙ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主辱臣死
成語出處:《國語·越語下》:“臣聞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來自m.zfbfc.com
成語解釋:封建禮教認為,帝王遭受恥辱,臣僚應當死節。
成語用法:君辱臣死作賓語、定語;指舊禮教規定。
成語造句:“君辱臣死”,吾被李傕所殺,乃分也!(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三回)
英文翻譯:The minister would rather die than see his monarch humiliated.
成語“君辱臣死”的擴展資料
1. 君辱臣死,是什么意思?舉個例子主人受到了侮辱,臣子就要用生命捍衛,如果侮辱不能消除,那么有骨氣的臣子就會選擇自殺。比如:宋朝徽欽二宗被擄,很多宋朝的臣子就覺得屈辱而大量自殺。摘自m.zfbfc.com
2. 文言文君不侮臣
妻子:妻子和兒女
危:危險
翻譯:
臣子侮辱君主,該判什么罪?
原文
趙簡子上
羊腸之阪,群臣皆偏袒推車,而虎會獨擔戟行歌,不推車。簡子曰:“寡人上阪,群臣皆推車,會獨擔戟行歌不推車,是會為人臣侮其主,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會對曰:“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簡子曰“何謂死而又死?”虎會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謂死而又死,君既已聞為人臣而侮其主之罪矣,
君亦聞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簡子曰:“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會對曰:“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為謀,辯者不為使,勇者不為斗。智者不為謀,則社
稷危;辯者不為使,則使不通;勇者不為斗,則邊境侵。”簡子曰:“善。”乃罷群臣不推車,為士大夫置酒,與群臣飲,以虎會為上客。
譯文
趙簡子乘車上羊腸坡,大臣們都露出膀子給簡子推車,惟有虎會扛著戟,邊走邊唱歌,不推車。簡子說:“寡人上坡,大家都推車,惟有你扛戟,唱歌,不推車,這就是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臣子侮辱君主,該判什么罪?”虎會回答道:“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犯雙重死罪。”簡子問:“什么叫雙重死罪?”虎會答道:“自己被處死,妻子兒女也處死,這就叫雙重死罪。不過,您既然已聽說臣子侮辱君主的罪,也愿聽聽君主侮辱臣子的罪嗎?”簡子問:“君主侮辱了臣子會怎么樣呢?”
虎會說:“當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給國君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的人不愿替國君充當使節;勇敢的人不愿為國君戰斗。顯然,有才智的人不出計謀,國家
就有危險;有辯才的人不當使節,外交關系就不順利;勇敢的人不愿戰斗,邊境就會被侵犯。”簡子說:“這意見很正確。”便不再要大臣推車。事后還設酒席和群
臣同飲,把虎會尊為上賓。內容來自m.zfbfc.com
3. 《君不悔臣》(選自《戰國策》)的翻譯
文章: 趙簡子上羊腸之阪,群臣皆偏袒推車,而虎會獨擔戟行歌,不推車。簡子曰:“寡人上阪,群臣皆推車,會獨擔戟行歌不推車,是會為人臣侮其主,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會曰:“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簡子曰“何謂死而又死?”虎會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謂死而又死,君既已聞為人臣而侮其主之罪矣,君亦聞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簡子曰:“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會對曰:“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為謀,辯者不為使,勇者不為斗。智者不為謀,則社稷危;辯者不為使,則使不通;勇者不為斗,則邊境侵。”簡子曰:“善。”乃罷群臣不推車,為士大夫置酒,與群臣飲,以虎會為上客。【翻譯】趙簡子乘車上羊腸坡,大臣們都露出膀子給簡子推車,惟有虎會扛著戟,邊走邊唱歌,不推車。簡子說:“寡人上坡,大家都推車,誰有你扛戟,唱歌,不推車,這就是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臣子侮辱君主,該判什么罪?”虎會回答道:“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犯雙重死罪。”簡子問:“什么叫雙重死罪?”虎會答道:“自己被處死,妻子也處死,這就叫雙重死罪。不過,您既然已聽說臣子侮辱君主的罪,也愿聽聽君主侮辱臣子的罪嗎?”簡子問:“君主侮辱了臣子會怎么樣呢?”虎會說:“當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給國君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的人不愿替國君充當使節;勇敢的人不愿為國君戰斗。顯然,有才智的人不出計謀,國家就有危險;有辯才的人不當使節,外交關系就不順利;勇敢的人不愿戰斗,邊境就會被侵犯。”簡子說:“這意見很正確。”便不再要大臣推車。事后還設酒席和群臣同飲,把虎會尊為上賓。來自m.zfbfc.com
4. 求翻譯!!! 太守杜宣命(王育)為主簿。俄而(杜)宣左遷萬年令,杜令(杜縣縣令)王攸詣(杜)宣,(
我家大人(杜宣)并不是因為犯了錯而被降職,就像日月的圓缺一樣平常,你這個小小的縣令怎么敢輕視、侮辱我家大人!非罪:不是(因為)犯罪、犯錯如日月之蝕:像太陽和月亮的圓缺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5. 尊嚴是形容詞嗎?
看看行不行? 不卑不亢, 寵辱不驚 冰清玉潔 冰壺玉尺 冰清玉潤 君辱臣死 剛正不阿 高風亮節 高風峻節 青史留名 高山仰止 枕石漱流 降志辱身本內容來自m.zfbfc.com
6. 文言文翻譯
出自《晉書·忠義列傳》這句話是講主人公王育與王筱的皇上出言責備做臣子自然有罪,這是很平常的事兒。我府君(杜宣)因為不正當的罪名被貶斥,像日蝕和月蝕。你們這等小小縣令怎么能輕言怠慢我府君(杜宣)!你說我的刀鈍,真的是這樣么!摘自m.zfbfc.com
7. 君不悔臣 的 詞語解釋和句子翻譯 并回答 包含了什么思想
趙簡子上羊腸之阪,群臣皆偏袒推車,而虎會獨擔戟行歌,不推車。簡子曰:“寡人上阪,群臣皆推車,會獨擔戟行歌不推車,是會為人臣侮其主,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會曰:“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簡子曰“何謂死而又死?”虎會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謂死而又死,君既已聞為人臣而侮其主之罪矣,君亦聞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簡子曰:“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會對曰:“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為謀,辯者不為使,勇者不為斗。智者不為謀,則社稷危;辯者不為使,則使不通;勇者不為斗,則邊境侵。”簡子曰:“善。”乃罷群臣不推車,為士大夫置酒,與群臣飲,以虎會為上客。 翻譯 趙簡子乘車上羊腸坡,大臣們都露出膀子給簡子推車,惟有虎會扛著戟,邊走邊唱歌,不推車。簡子說:“寡人上坡,大家都推車,誰有你扛戟,唱歌,不推車,這就是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臣子侮辱君主,該判什么罪?”虎會回答道:“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犯雙重死罪。”簡子問:“什么叫雙重死罪?”虎會答道:“自己被處死,妻子也處死,這就叫雙重死罪。不過,您既然已聽說臣子侮辱君主的罪,也愿聽聽君主侮辱臣子的罪嗎?”簡子問:“君主侮辱了臣子會怎么樣呢?”虎會說:“當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給國君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的人不愿替國君充當使節;勇敢的人不愿為國君戰斗。顯然,有才智的人不出計謀,國家就有危險;有辯才的人不當使節,外交關系就不順利;勇敢的人不愿戰斗,邊境就會被侵犯。”簡子說:“這意見很正確。”便不再要大臣推車。事后還設酒席和群臣同飲,把虎會尊為上賓。思想 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君敬臣,臣才愿為君效命;國家利益重于個人威)本內容來自m.zfbfc.com
8. 《君不悔臣》文言文閱讀答案
D(停止)? 2.C(就,于是)(A判斷詞;此;B出使;使節;D用;用來)? 4.①然而虎回獨獨一個人扛著戟邊走邊唱,不推車。②自己被處死,妻子兒女也被處死,像這樣就是雙重死罪。5.“為人君而悔其臣者”后果更加嚴重,因為這樣會導致個人威高于國家利益,會帶來危害國家、外交受阻、邊境被侵等嚴重后果。??譯文參考 ?趙簡子乘車上羊腸坡,大臣們都露出膀子給簡子推車,惟有虎會扛著戟,邊走邊唱歌,不推車。簡子說:“寡人上坡,大家都推車,唯有你扛戟,唱歌,不推車,這就是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臣子侮辱君主,該判什么罪?”虎會回答道:“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犯雙重死罪。”簡子問:“什么叫雙重死罪?”虎會答道:“自己被處死,妻子和子女也處死,這就叫雙重死罪。不過,您既然已聽說臣子侮辱君主的罪,也愿聽聽君主侮辱臣子的罪嗎?”簡子問:“君主侮辱了臣子會怎么樣呢?”虎會說:“當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給國君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的人不愿替國君充當使節;勇敢的人不愿為國君戰斗。顯然,有才智的人不出計謀,國家就有危險;有辯才的人不當使節,外交關系就不順利;勇敢的人不愿戰斗,邊境就會被侵犯。”簡子說:“這意見很正確。”便不再要大臣推車。事后還設酒席和群臣同飲,把虎會尊為上賓。摘自m.zfbfc.com
9. 君行令,臣行意 什么意思
“君行令,臣行意”的意思是:君主可執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從自己的意趣。(選自《范蠡》)《范蠡》部分選文范蠡事越王句踐,既苦身戮力,與句踐深謀二十馀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句踐曰:“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句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於是句踐表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 譯文:范蠡事奉越王勾踐,辛苦慘淡、勤奮不懈,與勾踐運籌謀劃二十多年,終于滅亡了吳國,洗雪了會稽的恥辱。越軍向北進軍淮河,兵臨齊、晉邊境,號令中原各國,尊崇周室,勾踐稱霸,范蠡做了上將軍。回國后,范蠡以為盛名之下,難以長久,況且句踐的為人,可與之同患難,難與之同安樂,寫信辭別勾踐說:“我聽說,君王憂愁臣子就勞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過去您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為了報仇雪恨。當今既已雪恥,臣請求您給予我君主在會稽受辱的死罪。”勾踐說:“我將和你平分越國。否則,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說:“君主可執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從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點包裝了細軟珠寶,與隨從從海上乘船離去,始終未再返回越國,勾踐為表彰范蠡把會稽山作為他的封邑。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10. 君的成語有哪些成語大全
君子之交、正人君子、請君入甕、君辱臣死、謙謙君子、誤國欺君、君子固窮、文君新寡、二三君子、圣君賢相、大雅君子、博物君子、不按君臣、賢才君子、忠君報國、與君周旋、食子徇君、欺君之罪、民貴君輕、忠不違君、國無二君、無父無君、志誠君子、欺君罔上、一心百君、君子好逑、賢人君子、逢君之惡、負郭相君、梁上君子、余桃啖君、欺君誤國、文君司馬、鞠躬君子、豈弟君子、忠君愛國、君子協定、君臣佐使、君子之過、君子三戒、琴挑文君、獨行君子、君命無二、得君行道、本內容來自m.zfbfc.com
11. 關于臣字的成語
開國功臣、
欽差大臣、
一朝天子一朝臣、
君辱臣死、
為臣死忠,為子死孝、
名臣碩老、
亂臣賊子、
刑過不避大臣、
四近之臣、
功臣自居、
稱臣納貢、
有功之臣、
北面稱臣、
忠臣孝子、
遷臣逐客、
忠臣烈士、
不按君臣、
臣心如水、
謀臣猛將、
亡國之臣、
草茅之臣、
主圣臣良、
主賢臣良、
主憂臣辱、
折沖之臣、
羈旅之臣、
逆子貳臣、
買臣覆水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12. 類文閱讀。 君不侮臣 劉 向 趙簡子上羊腸之坂 ① ,群臣皆偏袒推車,而虎會獨擔載行歌不
1.(1)妻子和兒女;(2)危險。?? 2.(1)做人臣的侮辱他的君主,該當何罪? ??(2)趙簡子說:“好吧!”于是停止了讓群臣推車。?? 3.排比。增強語勢,強調了人君侮辱人臣的嚴重后果。?? 4.善于納諫,知錯就改。?? 5.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君敬臣,臣才愿為君效命:國家利益重于個人威。)(意思對即可)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13. 王國維自殺的文化背景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者。他中過秀才,早年學習英文、日文,研究哲學、文學,受到叔本華與尼采哲學的影響。1907年起,他任學部圖書局編輯,從事中國戲曲史和詞曲的研究,著有《曲錄》、《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等,重視小說戲曲在文學上的地位,開創了研究戲曲史的風氣。1913年起轉治經史之學,攻古文字學、古器物學、古史地學,還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他治史嚴謹,考證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見,主張以地下史料參訂文獻史料,多能發前人所未發。王國維的學術著作以史學為最多,文學為最深,文字學為最基本,并涉及其他許多方面。其研究殷周制度史、宋元戲曲史、古文字學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而且超過了同時代學者的。1925年任清華研究院教授,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并稱清華四大導師。王國維于1927年6月2日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投湖自盡后,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強烈震動,人們在痛惜他“中道而廢”之時,更競相揣度其自沉的原因。70余年來,猜測、推論,諸見紛陳而時有新見,又因各執一隅而難成定論,遂成20世紀中國文化界一大“公案”。 王國維遺書條理清晰,考慮周密,足見死者絕非倉促尋死,這與他死前并無異常舉止相吻合。但遺書一開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16字,卻給生者留下種種疑竇,成為70多年來其自沉之因難以確論的“謎面” “王國維遺囑”寫在一張長24.8厘米、寬15.5厘米的信紙上,是寫給他兒子的。全文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后,當草草棺斂,即行槁葬于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于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茍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研究者認為,王國維自沉年代正值中國社會處于激蕩變革之際。1924年,馮玉祥兵臨北京,遜帝溥儀被逐出宮。1926年,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開始后,北洋系統的馮玉祥、閻錫山先后易幟。北洋政府分崩離析,京畿之地草木皆兵。此時,王國維任教的清華校園也失去往日寧靜。 二.王國維死因之多種說法 對王國維死因,其親自始至終諱莫如深。而學術界臆測大致又分幾種: 一為“殉清”說。 中華民國成立以后,王國維始終不肯剪去辮子,不僅自稱“亡國之民”,而且其著作及書信對清室始終以“我朝”、“本朝”、“國朝”、“大清”相稱,無一例外。可見,他始終以清朝遺老自居,其忠于亡清的態度極為堅定。 1917年,王國維曾經熱切期盼張勛等復辟成功,并為清朝的復辟做過詳細的謀劃。此后,他又在其《庫書樓記》里明確表達了“山川重秀,天地再清”的期望。1924年,王國維在其《籌建皇室博物館奏折》和《敬陳管見折》里,又分別要溥儀“益崇圣德,務廣圣學??以俟天心”,再次流露出對溥儀“得國”,成為“中國將來之共主”的希冀。 清朝被推翻時,王國維曾感嘆“漢土由來貴忠節,而今文謝安在哉”。其中的“文謝”指文天祥、謝枋得。后者于抗元失敗后拒不出仕,絕食而死。張勛復辟事件失敗時,王國維曾認為參與張勛復辟事件的康有為、沈曾植等“北行諸老”恐“只有以一死謝國”,“如再觍然南歸,真所謂不值一文錢矣”。既然如此,王國維自己身為人臣,便必然守忠貞之節,如果需要,自然“以一死謝國”。而在王國維自殺以前,也曾經不止一次地流露過“殉清”的念頭,例如,他在1924年“甲子之變”時曾“援君辱臣死之義,欲自沉神武門者再”。在1925年8月,他又曾說到“事到艱危誓致身”。 王國維“自沉”昆明湖的時間,正是馮玉祥軍隊逼溥儀搬出故宮,避居“日使館”,又轉天津“張園”之后。而王國維為清朝遺老,此前還曾“奉召入宮”,做了溥儀的“五品銜南書房行者”,實即溥儀的“老師”兼“圖書館館長”,如此種種,完全可以說明王與溥儀的關系之密。其至死仍留一條辮子的舉動,更表達了對溥儀的國士知遇之感。由此推論,王國維死于“殉清”,也并非捕風捉影。其思想基礎和遺老心態,導致最后以自殺而“完節”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更有人進一步考證,認為王國維遺書所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是一典故,出于《宋史·范質傳》。范質為后周世宗所重,曾于世宗臨終時“受顧命”,輔佐年僅七歲的恭帝,但他卻在趙匡胤奪取后周皇、建立宋朝時未作反抗,“降階受命”,有負重托。故宋太宗趙匡義對他有如下評語:“循規矩,慎名器,持廉節,無出質右者。但欠世宗一死,為可惜耳。”王國維在遺書中用了這一典故,足以說明其死是為了忠于前朝,即為了殉清。另外,顧炎武于明亡后拒絕仕清,也曾經說過“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耳”。顧炎武號“亭林”,辛亥革命以后,羅振玉對王國維曾“以亭林相期”,王國維自己也以“可幾于亭林先生”自許,故“只欠一死”的思想對他無疑具有啟示作用。他選擇象征清王朝的頤和園昆明湖自沉,說“今日干凈土,唯此一灣水耳”,更是出于對清王朝的眷戀,對亡清盡其忠貞之節。 所以王國維自殺后,梁啟超以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比之,當時的清華校長曹云祥和羅振玉、吳宓等也均持“殉清”一說。魯迅在《談所謂“大內檔案”》一文中,稱王國維“在水里將遺老生活結束”,可見也為此觀點論者。 前期的陳寅恪也同意這種觀點。其《王觀堂先生挽聯》之上聯“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余剩水殘山,留與累臣供一死”就包含了這個意思。其中“十七年”指辛亥革命之1911年至王國維自沉之1927年。“家國”指被辛亥革命推翻之清朝政。“剩水殘山”指頤和園。“累臣”則借稱王國維。顯然,挽聯認為王國維以累臣自居,眼見復辟無望,故而選擇象征清王朝的頤和園昆明湖自沉。這就是關于王國維死因的“殉清”說。 然而,也有人反對此種說法。反對此說者認為,若作深層次的剖析,溥儀之重于王國維,在于彼時之“用”也;而王國維之依于溥儀,在于宮中有藏書、讀書的環境,當然也不能排除由此而發的“師生”之情、“知遇”之情含在其中。因此,王國維與忠于清室的羅振玉、鄭孝胥、陳寶琛等人有別,鄭孝胥等人效命清室復辟,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國維卻選擇了擔任清華大學教授一職,心無旁騖,潛心學術。僅僅是這樣一種關系,就能促成為溥儀而赴死,似尚不足為信。至于對清朝的看法,王國維曾經在史詩式長詩《頤和園詞》中,對明、清兩朝興亡何其類也,感慨不已,對慈禧太后政給以無情的嘲諷,如此等等,均看 不出對清室的感情濃度幾何,倒像是一位冷靜的觀察者。因此,如果硬要以“殉清”一語,囊括王國維死因的話,過于牽強。 二為“逼債致死”說。 當年溥儀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說:內務府大臣紹英委托王國維代售宮內字畫,事被羅振玉知悉,羅振玉以代賣為名將畫取走,并以售畫所得抵王國維欠他債務,致使王國維無法向紹英交待,遂愧而覓死。當時報紙還傳說,王國維曾與羅振玉合作做生意虧本,欠羅振玉巨債。羅振玉在女婿——王國維長子潛明死后,和王國維關系破裂,羅振玉令女兒回娘家為夫守節,逼王國維每年供其生活費2000元。王國維一介書生,債務在身,羞憤交集,便萌生短見。此說經郭沫若宣揚,幾成定論。 但反對者認為,王國維之所以為大學者,根緣于羅振玉。是羅識其才,全力資助王國維赴日本留學,并一再薦王國維選擇職業。后來羅振玉把女兒嫁給王國維的兒子,聯姻為親家,更表明二人關系密切。王國維乃重情知義之士,恩尚未報,焉能因為一時區區瑣事,自殺泄憤?而從王遺書對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他一些證據表明,王國維生前并無重債足以致其自盡,因此有無“逼債”其事,尚系疑點。正像陳寅恪所言:“金錢關系”之議,乃“委瑣齷齪”之說。 三為“驚懼”說。 1927年春,北伐軍進逼北方,而北洋系統的馮玉祥、閻錫山先后易幟,京師震動。趙萬里在《王靜安先生年譜》中記述:“去秋以來,世變日亟,先生時時以津園為念。新正赴津園覲見,見園中夷然如常,亦無以安危為念者,先生睹狀至憤,致患咯血之癥。四月中豫魯間兵事方亟,京中一夕數驚。先生以禍難且至,或更有甚于甲子之變者,乃益危懼。”戴家祥《記王靜安先生自沉事始末》記述:“今歲四五月間,黨軍下徐州,馮玉祥引兵出潼關,敗奉軍于河南,直魯危急,北京大恐。是時清華研究院評騭成績方畢。??涉及時事,先生神色黯然。”又云:“先生曰:‘聞馮玉祥將入京,張作霖欲率兵總退卻,保山海關以東地,北京日內有大變。’嗚呼,先生致死之速,不能謂時局無關也。” 也有人認為,王國維自殺是怕自己這個前清遺老落入北伐軍手中,蒙受恥辱;又因為王國維腦后留有辮子,當時傳言北伐軍入城后將盡誅留有發辮者,所以與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斷。但這種說法當時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為不合王國維立身處世方式。 四為“諫阻”說。 有人認為王國維投湖與屈原投江相類,有“效屈原投江”之說,因為二人死的方式相同,死的時間相近(陰歷五月初五與五月初三),而王國維又寫過《屈原文學之精神》,所以可能是以自殺來勸阻溥儀聽從羅振玉等人主意,東渡日本避難,并認為王、羅兩人最后決裂的原因也緣于此因。 但是反對者認為王國維之死,和效法屈原自殺完全無關,而僅僅因為二人選擇自殺的形式和時間相似就推定其自殺原因必然相同,也顯得過于簡單。 五為“殉學術”說。 堅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民國初期,戰亂四起,力紛爭,持槍的人異常活躍,而平民百姓心神不安,學者王國維更是無法應付得了這種場面。當北伐軍步步逼近,清華園里傳單雪飛,漫畫張貼攻擊研究院,各路學者各尋后路,也有逃往國外者,只會握筆桿子的王國維,面臨槍桿子,說無所畏懼,是不近情理的。 據說,他曾經悄然問他的學生——山西籍的衛聚賢:“將何以為之?”衛聚賢回答,可以到山西去,先生每周授課一次,每月百元大洋酬金。當時晉祠正籌辦“興賢大學”,而衛聚賢是籌辦者之一。這不能不說也是一條去路,但王國維只說了這么一句“山西無書”,就于當晚寫好遺書,次日赴昆明湖。可能在他心里,只有這里才有一片凈土,一泓清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王國維死前一日,兩次提到一個“書”字。其中一次是口說“山西無書”,一次是手寫“遺書”:“書籍可托陳(寅恪)吳(宓)二先生處理”。生死關頭,猶只念一個“書”字,正如他早年說過:“余生平惟與書冊為伍,故最愛而最難舍去者,亦唯此耳。”他視書如命,在有書中生存,于無書中去世,這便是王國維光輝而慘淡的短短一生。假如社會是一片包容各路人才、允許各獻其才的社會,王國維之奉獻,將絕不止此。可是他卻生不逢時,于是釀成了大師之死的悲劇。 六為“文化殉節”說。 與王國維同為清華導師,且精神相通、過從甚密的陳寅恪先是以“殉清”論王之死,后又在《〈王觀堂先生挽詞〉序》中認為:“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后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至于流俗恩怨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辨,故亦不之及云。”此即所謂“文化殉節”說,是對“殉清”說的明確否定。陳寅恪的詮釋在同類者中立即得到共鳴,并在文化界產生重要影響。 但反對者認為,陳寅恪的觀點,與其說是對王國維之死的解釋,不如說是他以自己的一種心態來觀照王國維的精神。他強調王國維之死的“殉文化”意義,用以否定“殉清”說,是因為他與后期王國維在文化問題上有著強烈的共鳴——他們都有一個無限眷戀中國舊文化的情 七為“爭自由”說。 此說也為陳寅恪提出,見于其《紀念碑銘》一文:“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也見于其《〈王靜安先生遺書〉序》:“世之人大抵能稱道其學,獨于其平生之志事頗多不能解,因而有是非之論。寅恪以謂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憂傷,繼之以死。其所傷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時間一地域而已,蓋別有超越時間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時間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時間地域之人所能共喻,然則先生之志事多為世人所不解,因而有是非之論者,又何足怪耶?嘗縱攬吾國三十年來人世之劇變至異,等量而齊觀之,誠莊生所謂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者。若就彼此所是非者言之,則彼此終古未由共喻,以其互局于一時間一地域故也。嗚呼!神州之外更有九州,今世之后更有來世,其間儻亦有能讀先生之書者乎?如果有之,則其人于先生之書鉆味既深,神理相接,不但能想見先生之人,想見先生之世,或者更能心喻先生之奇哀遺恨于一時一地彼此是非之表歟?”此即為“爭自由”說,認為王國維是因為思想和學術不自由才選擇自殺的,是對“殉清”說的進一步否定。 但是,也有人認為,陳寅恪提出的“爭自由”說,是以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即借王國維紀念碑表露自身的心志——對獨立人格的向往與頌揚,也是想 要拔高王國維之死的意義,把為亡清、為舊文化、為綱常名教而死說成是為抽象理想而死,說成是獨立自由精神的體現。 八為“性格所致”說。 堅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王國維“體素羸弱,性復憂郁”,思深而言寡,內心存滿矛盾,卻不形于言表,便是于死前數日,依然工作如故,從容自若。而其內在情緒的波擊,卻無人察覺。王國維選擇“自沉”卻不露聲色,這是他個性的集中顯現。 而反對者則認為,性格可能是造成王國維死因的一個原因,但不會是他自沉的必然因素。 時至今日,距離王國維自殺已經過去近80年了,關于他的死因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今天,更多的人認為,王國維的死因研究牽涉到中國近代政治、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說,王國維是一種文化人格的代表,他的自沉而死,如同他的遺著一樣,充滿了中國文化的玄奧,令人思之不盡公益成語:m.zfbfc.com
14. “君憂臣辱,君辱臣死”是什麼思想,為什麼在中國歷經千年現在甚至還有那樣的影子存在?
君主憂慮,是做臣子的屈辱;君主受辱,做臣子的應以死的決心相守。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