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和”字的成語「詘膝請和」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詘膝請和”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中的“而”和“中峨冠多髯者為東坡”中的“而”的意思相同嗎?各是什么意思?、小學二年級成語什么和和、報任安書 原文+翻譯、報任安書,必修五的原文和注釋,要狠清楚的,有好評!!!、“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是什么意思?、膝字組兩個詞語、膝組詞有哪些詞語報任安書 原文+翻譯帶有和字的四字成語膝的多音字組詞眾不能詘的詘什么意思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則德,德則驕,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詘下之,其去俗亦遠矣。此全功之道也。”膝的多音字組詞語文版八年級上冊21,22,23,24,26,27,28,29課課文和書下注釋,急用!用和字的四字詞語等
目錄索引:
1:成語“詘膝請和”的詞條資料
2:“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中的“而”和“中峨冠多髯者為東坡”中的“而”的意思相同嗎?各是什么意思?
3:小學二年級成語什么和和
4:報任安書 原文+翻譯
5:報任安書,必修五的原文和注釋,要狠清楚的,有好評!!!
6:“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是什么意思?
7:膝字組兩個詞語
8:膝組詞有哪些詞語
成語“詘膝請和”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QXQH
成語注音:ㄑㄨ ㄒ一 ㄑ一ㄥˇ ㄏㄜ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屈膝求和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然后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詘膝請和。” 摘自m.zfbfc.com
成語解釋:詘:通“屈”,彎曲;詘膝:下跪。下跪降服,請求和解
成語用法:詘膝請和作謂語、定語;指投降。
成語“詘膝請和”的擴展資料
1. “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中的“而”和“中峨冠多髯者為東坡”中的“而”的意思相同嗎?各是什么意思?不同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是“并列”去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是“修飾”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2. 小學二年級成語什么和和
隨聲附和、
一唱一和、
心平氣和、
心正氣和、
抱德煬和、
地利人和、
塤篪相和、
玉燭調和、
更唱迭和、
心醇氣和、
白雪難和、
六親不和、
此唱彼和、
鳳協鸞和、
雄唱雌和、
才懷隋和、
一呼百和、
千人唱,萬人和、
屈膝求和、
面和心不和、
割地求和、
天時地利人和、
面和意不和、
狐唱梟和、
遙相應和、
詘膝請和、
倡而不和、
琴瑟調和、
內峻外和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3. 報任安書 原文+翻譯
報任安書
原文——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猛虎處深山,百獸震恐,及在穽檻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于鮮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陰,王也,受械于陳;彭越、張敖,南向稱孤,系獄具罪;絳侯誅諸呂,傾五伯,囚于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已稍陵遲,至于鞭棰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合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謹再拜。
譯文
太史公、愿為您效犬馬之勞的司馬遷謹向您再拜致意。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寫信給我,教導我務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薦賢能之士。情意十分誠懇,似乎是抱怨我沒有照你說的那樣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我并非如此。請允許我談談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長時間沒有答復你,希望你不要責怪。
我的先人,沒有獲得丹書、鐵券那樣的特大功勛,所從事的是起草文書、編寫史料、記錄天象、制定律歷的工作,(其職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間,本來就是皇上所戲弄,當成樂師、優伶一樣畜養的人,為流俗所輕視。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處死刑,就像九頭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樣,跟螻蟻(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會將我與能死節的人同等看待,只認為我智力窮盡,罪過極大,不能自己解脫,終于去死而已。為什么呢?這是自己平素所從事的職務所處的地位促成的。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要輕,這是由于應用死節的地方不同的緣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沒先人,其次是不辱沒自己,其次是顏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辭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換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頭發、以鐵索束頸受辱,其次是毀傷肌膚、斷殘肢體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極點了!《禮記》中說:“對大夫不能用刑。”這是說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節操。猛虎在深山(的時候),所有的野獸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關進籠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卻)搖尾(向人)討吃的,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結果。所以,對士人來說,(即使是)在地上畫一座牢獄,那情勢也叫人不敢進去;(即使是)一個木制的獄吏,也不敢跟它對質,必須在遇刑前自殺(以免受辱)。現在手和腳都被刑具束縛起來,脫掉衣服,接受杖責,關閉在四面墻壁之中。在這個時候,看見獄吏就以頭碰地,看到獄卒就膽戰心驚。為什么呢?這(也)是以威力制約逐步發展的結果啊。待到已經到了這一步,還說不受辱,不過是所謂“臉皮厚”罷了,哪里說得上尊貴呢?再說,西伯是一方諸侯之長,(卻)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備受五刑的處置;淮陰侯韓信是王,卻在陳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張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稱孤道寡,(后來)又都被捕入獄;絳侯周勃誅殺呂氏黨羽,力之大超過了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后來被囚禁在特設的監獄“請室”之中;魏其侯竇嬰曾任大將,后來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腳、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項羽的大將季布,后來剃光了頭,以鐵圈束頸當了朱家的奴隸;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這些人都身居王侯將相的地位,鄰近國家都知道他們的名聲,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殺。落入微塵一般輕賤的境地,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說來,勇敢或怯懦,堅強或軟弱,都是由形勢決定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還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個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殺,因而漸漸志氣衰微,待到受杖刑,這才想到要死于名節,離名節不是太遠了嗎?古人之所以對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這個緣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沒有不貪生厭死的,(難免要)懷念父母和妻子兒女;至于為正義和公理所激奮的人,則不是這樣,那是因為有所不得已的緣故。現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沒有親兄弟,獨自一人,至于對妻子兒女怎么樣,少卿是看得出來的吧?況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節,而怯懦的人仰慕道義,則隨時隨地都可以勉勵自己不受辱。我雖然怯懦,想茍全性命,卻很懂得舍生取義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繩捆索綁的侮辱呢!再說,奴婢侍妾一類人,尚且能自殺(而不受辱),何況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茍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糞土一般的牢獄之中,是因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實現,恥于默默無聞而死,而文采不能顯露給后世的人們。
古代擁有財富、尊位而姓名埋沒的人,不可勝數,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為后人所稱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時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窮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后寫出了《國語》;孫臏被砍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兵法》;呂不韋被貶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流傳世上;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下了《說難》《孤憤》;(至于)《詩經》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賢們為抒發郁憤而寫出來的。所有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暢,他們的思想觀念不被當時的人們接受,所以敘述所經歷的事情,讓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孫臏的腿斷了,畢竟不能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書,抒發心中的郁憤,想留下文字來表現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來將自己的心愿寄托在無用的言辭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獻,粗略地考證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統觀他們由始至終的過程,考查他們成功、失敗、興起、衰敗的規律,上起軒轅黃帝,下到如今,寫成表十篇,本紀十二篇,書八章,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計一百三十篇。也想用來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規律,弄清從古至今的歷史發展過程,成就一家的學說。(此書)已經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這樁禍事,惋惜它沒有寫成,因此寧愿接受宮刑而沒有怨怒的表情。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傳給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會,這樣我就補償了前番下獄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萬次遭到殺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這番話只能說給有見識的人聽,對俗人就難說了。
況且,在負罪的情況下不容易處世,身處卑賤,受到的非議和指責也就很多。我因為(對皇帝)說話(不謹慎)而遭到這樁禍事,深深地被鄰里同鄉所恥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還有什么顏面再為父母掃墓呢?即使再過一百代,也只是恥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極為痛苦,在家時總是恍恍惚惚,好像丟失了什么,出外時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這樁奇恥大辱,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將衣濕透!我現在身為皇宮里的小臣,怎么能離開皇宮去過山居穴處的隱士生活呢?所以,我只好隨波逐流,按照時代的風氣行事,用來抒發內心的悲憤。如今少卿卻教導我推薦賢能之士,這豈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違背嗎?盡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辭粉飾自己,可這對世俗沒有好處,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罷了。總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是非才會有個定論。這封信不能詳盡地表達我的意思,(只能)簡略地說說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謹再次致意。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任中書令時寫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見于《漢書·司馬遷傳》及《文選》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人。年輕時比較貧困,后來做了大將軍衛青的舍人,由于衛青的薦舉,當了郎中,后遷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發生巫蠱之亂,江充乘機誣陷戾太子(劉據),戾太子發兵誅殺江充等,與丞相(劉屈髦)軍大戰于長安,當時任安擔任北軍使者護軍(監理京城禁衛軍北軍的官),亂中接受戾太子要他發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動。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漢武帝認為任安“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論罪腰斬。任安入獄后曾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盡推賢進士之義”,搭救自己。直到任安臨刑前,司馬遷才寫了這封著名的回信。在這封信中,司馬遷以無比憤激的心情,敘述自己蒙受的恥辱,傾吐他內心的痛苦和不滿,說明自己“隱忍茍活”的原因,表達“就極刑而無慍色”、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同時也反映了他的文學觀和生死觀。所以,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記》和司馬遷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報任安書》原文較長,選作課文時作了刪節。原文開頭述對方來信之意和自己回信遲的原因,為保持課文的相對完整性,僅刪去說明回信遲的原因這一部分。以下先說自己是“刑余之人”,“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阘茸之中”,因而不具備“推賢進士”的資格,婉言謝絕任安的要求,然后詳述因為替李陵說情而獲罪的經過。這一段內容其實是表白自己之所以不能為任安辯白,并不是由于缺乏仗義執言的勇氣,自己曾為李陵辯護就是明證。這部分是下文的鋪墊,因為過長,只好刪去。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的“贊”中,對這封信的評價是:“幽而發憤,書亦信矣。”顏師古注:“言其《報任安書》自陳己志,信不謬。”課文節選信的下半部分,就是為了突出“幽而發憤”“自陳己志”這個主題。
全文共分4段。
第1段,先說明任安來信的內容,再就答復遲表示歉意。“推賢進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說情”的婉轉說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陳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可分為三層。
第1層,從“仆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至“素所自樹立使然也”。先說祖先的職務不為天子所重,且為世俗所輕,再說自己假如不選擇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誅”,在周圍人眼里,自己是罪有應得,并不能顯示出自己有什么氣節。
第2層,從“人固有一死”至“殆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承上(死得有沒有價值)啟下(辱與不辱的區別)。然后列舉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說明自己受到了極辱。接著用比喻、對比來說明人的志氣在困辱的境地中會逐漸衰微的,再舉王侯將相受辱后不能自殺的例子,用來反復說明“士節”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節的話,在受刑之前就應該自殺。
第3層,從“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說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馬遷進一步申明,他并不顧念家庭,也不缺少“臧獲婢妾,猶能引決”那樣的勇氣,但輕輕一死,也就同時斷送了為之獻身效命的事業。對生命和事業,司馬遷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 “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這種將個人價值置于歷史長河中來衡量的宏闊眼光,終于使他超脫了庸常的“死節”觀念的束縛,而選擇了一條更為考驗人的精神與意志的荊棘路。
第3段,進一步說明自己受腐刑后隱忍茍活的原因,是為了完成《史記》。可分為兩層。
第1層,從“古者富貴而名摩滅”至“思垂空文以自見”,列舉古代被人稱頌的“倜儻非常之人”受辱后“論書策,以舒其憤”的例子。
第2層,介紹《史記》的體例和宗旨,說明自己“就極刑而無慍色”是為了完成《史記》。
司馬遷對生命與事業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對歷史上杰出人物歷經磨難而奮發有為的事跡的觀察和認識;是基于他對古代學者歷經苦難,獻身著述的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他發現,往昔“富貴而名摩滅”的人,“不可勝記”,只有“倜儻非常之人”,即對歷史和文化做出貢獻的人,才能不朽。他認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詩經》,都是古代“圣賢發憤之所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來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識,著述成文,留給來者去思辨驗察。這些古代“賢圣”歷盡磨難,強志不屈,“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為人類做出了貢獻。司馬遷正是從這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艱難歷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樣和前驅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進取的道路。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受極刑而無慍色”,堅強地活下來,他的愿望是“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第4段是書信的結尾。司馬遷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并陳說他對余生的看法。司馬遷說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巖穴”,只能“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這種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貶語,其實是作者寓悲憤于自貶。最后與開端相照應,再次婉辭解說無從“推賢進士”的苦衷。
《報任安書》見識深遠,辭氣沉雄,情懷慷慨,言論剴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敘事、議論、抒情,志氣盤桓,交融一體。信中司馬遷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為《史記》獻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和教育價值。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4. 報任安書,必修五的原文和注釋,要狠清楚的,有好評!!!
報任安書
原文——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猛虎處深山,百獸震恐,及在穽檻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于鮮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陰,王也,受械于陳;彭越、張敖,南向稱孤,系獄具罪;絳侯誅諸呂,傾五伯,囚于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已稍陵遲,至于鞭棰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合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謹再拜。
譯文
太史公、愿為您效犬馬之勞的司馬遷謹向您再拜致意。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寫信給我,教導我務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薦賢能之士。情意十分誠懇,似乎是抱怨我沒有照你說的那樣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我并非如此。請允許我談談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長時間沒有答復你,希望你不要責怪。
我的先人,沒有獲得丹書、鐵券那樣的特大功勛,所從事的是起草文書、編寫史料、記錄天象、制定律歷的工作,(其職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間,本來就是皇上所戲弄,當成樂師、優伶一樣畜養的人,為流俗所輕視。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處死刑,就像九頭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樣,跟螻蟻(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會將我與能死節的人同等看待,只認為我智力窮盡,罪過極大,不能自己解脫,終于去死而已。為什么呢?這是自己平素所從事的職務所處的地位促成的。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要輕,這是由于應用死節的地方不同的緣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沒先人,其次是不辱沒自己,其次是顏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辭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換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頭發、以鐵索束頸受辱,其次是毀傷肌膚、斷殘肢體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極點了!《禮記》中說:“對大夫不能用刑。”這是說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節操。猛虎在深山(的時候),所有的野獸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關進籠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卻)搖尾(向人)討吃的,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結果。所以,對士人來說,(即使是)在地上畫一座牢獄,那情勢也叫人不敢進去;(即使是)一個木制的獄吏,也不敢跟它對質,必須在遇刑前自殺(以免受辱)。現在手和腳都被刑具束縛起來,脫掉衣服,接受杖責,關閉在四面墻壁之中。在這個時候,看見獄吏就以頭碰地,看到獄卒就膽戰心驚。為什么呢?這(也)是以威力制約逐步發展的結果啊。待到已經到了這一步,還說不受辱,不過是所謂“臉皮厚”罷了,哪里說得上尊貴呢?再說,西伯是一方諸侯之長,(卻)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備受五刑的處置;淮陰侯韓信是王,卻在陳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張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稱孤道寡,(后來)又都被捕入獄;絳侯周勃誅殺呂氏黨羽,力之大超過了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后來被囚禁在特設的監獄“請室”之中;魏其侯竇嬰曾任大將,后來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腳、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項羽的大將季布,后來剃光了頭,以鐵圈束頸當了朱家的奴隸;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這些人都身居王侯將相的地位,鄰近國家都知道他們的名聲,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殺。落入微塵一般輕賤的境地,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說來,勇敢或怯懦,堅強或軟弱,都是由形勢決定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還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個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殺,因而漸漸志氣衰微,待到受杖刑,這才想到要死于名節,離名節不是太遠了嗎?古人之所以對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這個緣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沒有不貪生厭死的,(難免要)懷念父母和妻子兒女;至于為正義和公理所激奮的人,則不是這樣,那是因為有所不得已的緣故。現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沒有親兄弟,獨自一人,至于對妻子兒女怎么樣,少卿是看得出來的吧?況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節,而怯懦的人仰慕道義,則隨時隨地都可以勉勵自己不受辱。我雖然怯懦,想茍全性命,卻很懂得舍生取義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繩捆索綁的侮辱呢!再說,奴婢侍妾一類人,尚且能自殺(而不受辱),何況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茍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糞土一般的牢獄之中,是因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實現,恥于默默無聞而死,而文采不能顯露給后世的人們。
古代擁有財富、尊位而姓名埋沒的人,不可勝數,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為后人所稱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時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窮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后寫出了《國語》;孫臏被砍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兵法》;呂不韋被貶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流傳世上;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下了《說難》《孤憤》;(至于)《詩經》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賢們為抒發郁憤而寫出來的。所有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暢,他們的思想觀念不被當時的人們接受,所以敘述所經歷的事情,讓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孫臏的腿斷了,畢竟不能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書,抒發心中的郁憤,想留下文字來表現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來將自己的心愿寄托在無用的言辭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獻,粗略地考證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統觀他們由始至終的過程,考查他們成功、失敗、興起、衰敗的規律,上起軒轅黃帝,下到如今,寫成表十篇,本紀十二篇,書八章,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計一百三十篇。也想用來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規律,弄清從古至今的歷史發展過程,成就一家的學說。(此書)已經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這樁禍事,惋惜它沒有寫成,因此寧愿接受宮刑而沒有怨怒的表情。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傳給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會,這樣我就補償了前番下獄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萬次遭到殺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這番話只能說給有見識的人聽,對俗人就難說了。
況且,在負罪的情況下不容易處世,身處卑賤,受到的非議和指責也就很多。我因為(對皇帝)說話(不謹慎)而遭到這樁禍事,深深地被鄰里同鄉所恥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還有什么顏面再為父母掃墓呢?即使再過一百代,也只是恥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極為痛苦,在家時總是恍恍惚惚,好像丟失了什么,出外時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這樁奇恥大辱,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將衣濕透!我現在身為皇宮里的小臣,怎么能離開皇宮去過山居穴處的隱士生活呢?所以,我只好隨波逐流,按照時代的風氣行事,用來抒發內心的悲憤。如今少卿卻教導我推薦賢能之士,這豈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違背嗎?盡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辭粉飾自己,可這對世俗沒有好處,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罷了。總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是非才會有個定論。這封信不能詳盡地表達我的意思,(只能)簡略地說說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謹再次致意。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5.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是什么意思?
①〔其兩膝相比者〕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指東坡的左膝和魯直的右膝。比,靠近。②〔各隱卷底衣褶中〕各自隱藏在卷子下邊的衣褶里。意思是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兩膝。全文:核舟記① 魏學洢 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動地表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舟上五人,須眉畢見,其他如箬篷、窗、楫、壺、爐等,無不應有盡有;還有三十四個字,勾畫了了,真可謂巧奪天工。本文就是對這件藝術品的文字說明。閱讀時,要善于運用想像再造出這件藝術品的形象,并仔細品味雕刻家的藝術構思。明有奇巧人②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③,為④宮室、器皿⑤、人物,以至鳥獸、木⑥石,罔不因勢象形⑦,各具情態。嘗貽①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②。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③,高可二黍許④。中軒敞者為艙⑤,箬篷⑥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⑦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⑧”,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⑨”,石青糝之10。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11而多髯12者為東坡,佛印13居右,魯直14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15。東坡右手執卷端16,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17,右手指卷,如有所語18。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19,其兩膝相比者①,各隱卷底衣褶中②。佛印絕類彌勒③,袒胸露乳,矯首昂視④,神情與蘇、黃不⑤。臥右膝,詘⑥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⑦倚之⑧珠可歷歷數⑨也。 舟尾橫臥一楫10。楫左右舟子11各一人。居右者椎髻12仰面,左手倚一衡13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14,若聽茶聲然15。 其船背稍夷16,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17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18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19,其色墨20。又用篆章21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①。蓋簡②桃核修狹③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④! ①選自清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略有刪節。魏學洢(yī)(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嘉興)人。②〔奇巧人〕指手藝奇妙精巧的人。③〔徑寸之木〕直徑一寸的木頭。④〔為〕做。這里指雕刻。⑤〔器皿〕盛東西的日常用具。⑥〔木〕樹木。⑦〔罔(wǎng)不因勢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罔不,無不、全都。因,順著、就著。象,模仿,這里指雕刻。 ①〔貽(yí)〕贈。②〔蓋大蘇泛赤壁云〕(刻的)應當是蘇軾游赤壁(的情景)。蓋,表示推測的句首語氣詞。大蘇,就是蘇軾,后人習慣于用“大蘇”和“小蘇”來稱呼蘇軾和他的弟弟蘇轍。泛,泛舟,坐著船在水上游覽。蘇軾曾游赤壁,寫過《赤壁賦》和《后赤壁賦》。赤壁,蘇軾游的赤壁在黃州(現在湖北黃岡)城外的赤鼻磯(jī),而東漢赤壁之戰的赤壁,一般認為在現在湖北嘉魚東北。云,句尾語助詞。③〔八分有奇(jī)〕八分多一點。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④〔高可二黍許〕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一說,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來的長度為一尺,因此一個黍粒的長度為一分,這里的“二黍許”即二分左右。可,大約。許,上下。⑤〔中軒敞者為艙〕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⑥〔箬(ruò)篷〕用箬竹葉做的船篷。⑦〔雕欄相望〕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⑧〔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里的句子。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赤壁賦》里的句子。徐,緩緩地。興,起。10〔石青糝(sǎn)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石青,一種青翠色顏料。11〔峨冠〕高高的帽子。12〔髯(rán)〕兩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須。13〔佛印〕是個和尚,蘇軾的朋友。14〔魯直〕宋朝文學家黃庭堅,字魯直。他也是蘇軾的朋友。15〔手卷〕橫幅的書畫卷子。16〔卷端〕指畫幅的右端。17〔卷末〕指畫幅的左端。18〔如有所語〕好像在說什么似的。語,說話。19〔微側〕略微側轉(身子)。 ①〔其兩膝相比者〕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指東坡的左膝和魯直的右膝。比,靠近。②〔各隱卷底衣褶中〕各自隱藏在卷子下邊的衣褶里。意思是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兩膝。③〔絕類彌勒〕極像彌勒佛。類,像。彌勒,佛教菩薩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滿面。④〔矯首昂視〕抬頭仰望。矯,舉。⑤〔不〕不相類似。⑥〔詘(qū)〕同“屈”,彎曲。⑦〔念珠〕又叫“佛珠”或“數(shù)珠”,佛教徒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⑧〔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⑨〔可歷歷數〕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歷歷,分明可數的樣子。10〔楫(jí)〕船槳。11〔舟子〕撐船的人。12〔椎髻〕椎形發髻。13〔衡〕同“橫”。14〔視端容寂〕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15〔若聽茶聲然〕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若……然”,相當于“好像……的樣子”。 16〔其船背稍夷〕船的頂部較平。夷,平。17〔天啟壬(rén)戌(xū)〕天啟壬戌年,就是公元1622年。天啟,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18〔虞山王毅叔遠甫〕常熟人王毅字叔遠。虞山,山名,在現在江蘇常熟西北,這里用來代指常熟。甫,通“父”,男子美稱,多附于字之后。19〔了了〕清楚明白。20〔墨〕這里的意思是黑。21〔篆(zhuàn)章〕篆字圖章。 ①〔曾不盈寸〕竟然不滿一寸。盈,滿。②〔簡〕挑選。③〔修狹〕長而窄。④〔技亦靈怪矣哉〕技藝也真神奇啊!“矣”和“哉”連用,有加重驚嘆語氣的作用。研討與練習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6. 膝字組兩個詞語
護~|牛~|盤~|屈~|卑躬屈~|奴顏婢~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7. 膝組詞有哪些詞語
膝地、
蔽膝、
造膝、
慈膝、
膝行蒲伏、
蜂腰鶴膝、
膝癢搔背、
屈膝求和、
膝語蛇行、
屈膝投降、
加膝墜淵、
鳶肩羔膝、
詘膝請和、
承歡膝下、
吾膝如鐵、
膝行而前、
鳧脛鶴膝、
鶴膝蜂腰體、
男兒膝下有黃金、
男兒兩膝有黃金、
容膝之安,一肉之味、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
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接膝、
壓膝、
隱膝、
膝前、
鶴膝、
嚙膝、
遶膝、
磕膝、
繞膝、
膝攣、
膝步、
頓膝、
膝彎、
捫膝、
鵠膝、
擁膝、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8. 報任安書 原文+翻譯
報任安書
原文——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猛虎處深山,百獸震恐,及在穽檻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于鮮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陰,王也,受械于陳;彭越、張敖,南向稱孤,系獄具罪;絳侯誅諸呂,傾五伯,囚于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已稍陵遲,至于鞭棰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合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謹再拜。
譯文
太史公、愿為您效犬馬之勞的司馬遷謹向您再拜致意。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寫信給我,教導我務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薦賢能之士。情意十分誠懇,似乎是抱怨我沒有照你說的那樣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我并非如此。請允許我談談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長時間沒有答復你,希望你不要責怪。
我的先人,沒有獲得丹書、鐵券那樣的特大功勛,所從事的是起草文書、編寫史料、記錄天象、制定律歷的工作,(其職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間,本來就是皇上所戲弄,當成樂師、優伶一樣畜養的人,為流俗所輕視。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處死刑,就像九頭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樣,跟螻蟻(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會將我與能死節的人同等看待,只認為我智力窮盡,罪過極大,不能自己解脫,終于去死而已。為什么呢?這是自己平素所從事的職務所處的地位促成的。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要輕,這是由于應用死節的地方不同的緣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沒先人,其次是不辱沒自己,其次是顏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辭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換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頭發、以鐵索束頸受辱,其次是毀傷肌膚、斷殘肢體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極點了!《禮記》中說:“對大夫不能用刑。”這是說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節操。猛虎在深山(的時候),所有的野獸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關進籠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卻)搖尾(向人)討吃的,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結果。所以,對士人來說,(即使是)在地上畫一座牢獄,那情勢也叫人不敢進去;(即使是)一個木制的獄吏,也不敢跟它對質,必須在遇刑前自殺(以免受辱)。現在手和腳都被刑具束縛起來,脫掉衣服,接受杖責,關閉在四面墻壁之中。在這個時候,看見獄吏就以頭碰地,看到獄卒就膽戰心驚。為什么呢?這(也)是以威力制約逐步發展的結果啊。待到已經到了這一步,還說不受辱,不過是所謂“臉皮厚”罷了,哪里說得上尊貴呢?再說,西伯是一方諸侯之長,(卻)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備受五刑的處置;淮陰侯韓信是王,卻在陳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張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稱孤道寡,(后來)又都被捕入獄;絳侯周勃誅殺呂氏黨羽,力之大超過了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后來被囚禁在特設的監獄“請室”之中;魏其侯竇嬰曾任大將,后來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腳、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項羽的大將季布,后來剃光了頭,以鐵圈束頸當了朱家的奴隸;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這些人都身居王侯將相的地位,鄰近國家都知道他們的名聲,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殺。落入微塵一般輕賤的境地,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說來,勇敢或怯懦,堅強或軟弱,都是由形勢決定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還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個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殺,因而漸漸志氣衰微,待到受杖刑,這才想到要死于名節,離名節不是太遠了嗎?古人之所以對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這個緣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沒有不貪生厭死的,(難免要)懷念父母和妻子兒女;至于為正義和公理所激奮的人,則不是這樣,那是因為有所不得已的緣故。現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沒有親兄弟,獨自一人,至于對妻子兒女怎么樣,少卿是看得出來的吧?況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節,而怯懦的人仰慕道義,則隨時隨地都可以勉勵自己不受辱。我雖然怯懦,想茍全性命,卻很懂得舍生取義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繩捆索綁的侮辱呢!再說,奴婢侍妾一類人,尚且能自殺(而不受辱),何況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茍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糞土一般的牢獄之中,是因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實現,恥于默默無聞而死,而文采不能顯露給后世的人們。
古代擁有財富、尊位而姓名埋沒的人,不可勝數,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為后人所稱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時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窮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后寫出了《國語》;孫臏被砍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兵法》;呂不韋被貶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流傳世上;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下了《說難》《孤憤》;(至于)《詩經》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賢們為抒發郁憤而寫出來的。所有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暢,他們的思想觀念不被當時的人們接受,所以敘述所經歷的事情,讓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孫臏的腿斷了,畢竟不能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書,抒發心中的郁憤,想留下文字來表現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來將自己的心愿寄托在無用的言辭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獻,粗略地考證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統觀他們由始至終的過程,考查他們成功、失敗、興起、衰敗的規律,上起軒轅黃帝,下到如今,寫成表十篇,本紀十二篇,書八章,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計一百三十篇。也想用來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規律,弄清從古至今的歷史發展過程,成就一家的學說。(此書)已經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這樁禍事,惋惜它沒有寫成,因此寧愿接受宮刑而沒有怨怒的表情。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傳給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會,這樣我就補償了前番下獄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萬次遭到殺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這番話只能說給有見識的人聽,對俗人就難說了。
況且,在負罪的情況下不容易處世,身處卑賤,受到的非議和指責也就很多。我因為(對皇帝)說話(不謹慎)而遭到這樁禍事,深深地被鄰里同鄉所恥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還有什么顏面再為父母掃墓呢?即使再過一百代,也只是恥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極為痛苦,在家時總是恍恍惚惚,好像丟失了什么,出外時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這樁奇恥大辱,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將衣濕透!我現在身為皇宮里的小臣,怎么能離開皇宮去過山居穴處的隱士生活呢?所以,我只好隨波逐流,按照時代的風氣行事,用來抒發內心的悲憤。如今少卿卻教導我推薦賢能之士,這豈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違背嗎?盡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辭粉飾自己,可這對世俗沒有好處,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罷了。總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是非才會有個定論。這封信不能詳盡地表達我的意思,(只能)簡略地說說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謹再次致意。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任中書令時寫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見于《漢書·司馬遷傳》及《文選》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人。年輕時比較貧困,后來做了大將軍衛青的舍人,由于衛青的薦舉,當了郎中,后遷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發生巫蠱之亂,江充乘機誣陷戾太子(劉據),戾太子發兵誅殺江充等,與丞相(劉屈髦)軍大戰于長安,當時任安擔任北軍使者護軍(監理京城禁衛軍北軍的官),亂中接受戾太子要他發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動。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漢武帝認為任安“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論罪腰斬。任安入獄后曾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盡推賢進士之義”,搭救自己。直到任安臨刑前,司馬遷才寫了這封著名的回信。在這封信中,司馬遷以無比憤激的心情,敘述自己蒙受的恥辱,傾吐他內心的痛苦和不滿,說明自己“隱忍茍活”的原因,表達“就極刑而無慍色”、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同時也反映了他的文學觀和生死觀。所以,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記》和司馬遷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報任安書》原文較長,選作課文時作了刪節。原文開頭述對方來信之意和自己回信遲的原因,為保持課文的相對完整性,僅刪去說明回信遲的原因這一部分。以下先說自己是“刑余之人”,“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阘茸之中”,因而不具備“推賢進士”的資格,婉言謝絕任安的要求,然后詳述因為替李陵說情而獲罪的經過。這一段內容其實是表白自己之所以不能為任安辯白,并不是由于缺乏仗義執言的勇氣,自己曾為李陵辯護就是明證。這部分是下文的鋪墊,因為過長,只好刪去。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的“贊”中,對這封信的評價是:“幽而發憤,書亦信矣。”顏師古注:“言其《報任安書》自陳己志,信不謬。”課文節選信的下半部分,就是為了突出“幽而發憤”“自陳己志”這個主題。
全文共分4段。
第1段,先說明任安來信的內容,再就答復遲表示歉意。“推賢進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說情”的婉轉說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陳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可分為三層。
第1層,從“仆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至“素所自樹立使然也”。先說祖先的職務不為天子所重,且為世俗所輕,再說自己假如不選擇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誅”,在周圍人眼里,自己是罪有應得,并不能顯示出自己有什么氣節。
第2層,從“人固有一死”至“殆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承上(死得有沒有價值)啟下(辱與不辱的區別)。然后列舉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說明自己受到了極辱。接著用比喻、對比來說明人的志氣在困辱的境地中會逐漸衰微的,再舉王侯將相受辱后不能自殺的例子,用來反復說明“士節”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節的話,在受刑之前就應該自殺。
第3層,從“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說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馬遷進一步申明,他并不顧念家庭,也不缺少“臧獲婢妾,猶能引決”那樣的勇氣,但輕輕一死,也就同時斷送了為之獻身效命的事業。對生命和事業,司馬遷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 “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這種將個人價值置于歷史長河中來衡量的宏闊眼光,終于使他超脫了庸常的“死節”觀念的束縛,而選擇了一條更為考驗人的精神與意志的荊棘路。
第3段,進一步說明自己受腐刑后隱忍茍活的原因,是為了完成《史記》。可分為兩層。
第1層,從“古者富貴而名摩滅”至“思垂空文以自見”,列舉古代被人稱頌的“倜儻非常之人”受辱后“論書策,以舒其憤”的例子。
第2層,介紹《史記》的體例和宗旨,說明自己“就極刑而無慍色”是為了完成《史記》。
司馬遷對生命與事業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對歷史上杰出人物歷經磨難而奮發有為的事跡的觀察和認識;是基于他對古代學者歷經苦難,獻身著述的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他發現,往昔“富貴而名摩滅”的人,“不可勝記”,只有“倜儻非常之人”,即對歷史和文化做出貢獻的人,才能不朽。他認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詩經》,都是古代“圣賢發憤之所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來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識,著述成文,留給來者去思辨驗察。這些古代“賢圣”歷盡磨難,強志不屈,“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為人類做出了貢獻。司馬遷正是從這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艱難歷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樣和前驅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進取的道路。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受極刑而無慍色”,堅強地活下來,他的愿望是“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第4段是書信的結尾。司馬遷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并陳說他對余生的看法。司馬遷說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巖穴”,只能“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這種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貶語,其實是作者寓悲憤于自貶。最后與開端相照應,再次婉辭解說無從“推賢進士”的苦衷。
《報任安書》見識深遠,辭氣沉雄,情懷慷慨,言論剴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敘事、議論、抒情,志氣盤桓,交融一體。信中司馬遷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為《史記》獻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和教育價值。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9. 帶有和字的四字成語
彼倡此和 和:附和;應和。比喻一方倡導,別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應。 倡而不和 倡:同“唱”。和:響應。領唱無人應和。形容有人領導,但無人響應的冷清局面。 春風和氣 春天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人們。比喻對人態度和藹可親。 春和景明 春光和煦,風景鮮明艷麗。本內容來自m.zfbfc.com
10. 膝的多音字組詞
“膝”不是多音字
讀音 xī
膝
: 詳解如下
一、釋義
大腿和小腿相連的關節的前部:~蓋骨(亦稱“髕骨”)。護~。屈~。~眼。~下(子女幼時依偎于父母的膝下,因以“膝下”表示幼年。后用作對父母的敬辭)。奴顏卑~。
二、古詩詞
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隊諸淵。——《禮記》
三、相關詞語
膝談
慈膝
膝地
膝行
危膝
膝彎
詘膝
鵠膝
敝膝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11. 眾不能詘的詘什么意思
詘
qū
<;形>
(形聲。從言,出聲。本義:言語鈍拙)
同本義 [stutter]
詘,辭塞。——《廣韻》
詘,字從言,當與吃同意。——《說文通訓定聲》
公輸盤詘。——《墨子·公輸》
輕財重士,辯于心而詘于口。——《史記·李斯列傳》
盡,窮盡 [exhausted]
利出于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管子》
理詘勢窮。——清·林則徐文
聲音戛然而止貌 [suddenly-mute]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禮記》。孔穎達疏:“詘謂止絕也。”
動詞折疊編輯本段
詘
qū
<;動>
通“屈”。彎曲 [bend]
詘,屈也。——《廣雅·釋詁一》
詘五指而頓之。——《荀子·勸學》
詘要橈腘。——《荀子·富國》
詘右臂支船。——明·魏學洢《核舟記》
又如:詘伸(詘申。彎曲與伸直);詘曲(詘折。彎曲);詘體(彎曲肢體);詘膝(下跪);詘柔(屈曲柔弱)
屈服 [yield]
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詘。——《荀子·議兵》
詘敵國。——《戰國策·秦策一》
又如:詘意(屈就);詘志(曲意遷就);詘服(屈服)
屈辱;冤屈 [humiliate;wrong]
宋王因怒而詘殺之。——《呂氏春秋·壅塞》
又如:詘身(降低身份,屈己下人);詘辱(委屈和恥辱);詘容(屈辱容忍);詘節(降低身份,降心相從)
通“黜”(chu)。貶退 [demote;oust;relegate]
彼公仲者,秦勢能詘之。——《戰國策·韓策三》
可謂能詘免變化以致之。——《說苑·敬慎》
通“訖”。止 [complete;be over]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禮記·聘義》
詘
(詘)
qū
ㄑㄩˉ
彎曲:詰~(同“詰屈”)。“~五指而頓之”。
屈服,折服:“公輸盤~”。
嘴笨:“辯于心而~于口”。
戛然而止的樣子:“扣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然”。
盡,窮:“其兵不~”。
短縮。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12.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則德,德則驕,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詘下之,其去俗亦遠矣。此全功之道也。”
原文: 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于涂側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為者也?”對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為至此?”曰:“吾為人臣,仆于中牟,見使將歸。”晏子曰:“何為為仆?”對曰:”不免凍餓之切吾身,是以為仆也。”晏子曰:“為仆幾何?”對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贖乎?”對曰:“可。”遂解左驂以贈之,因載而與之俱歸。至舍,不辭而入,越石父怒而請絕。晏子使人應之曰:“吾未嘗得交夫子也。子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贖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絕我之暴也!”越石父對之曰:“臣聞之,士者詘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不為彼功詘身之理。吾三年為人臣仆,而莫吾知。今子贖我,吾以子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請鬻于世。”晏子出,見之曰:“向者見客之容,而今也見客之意。嬰聞之,省行者不引其過,察實者不譏其辭,嬰可以辭而無棄乎!嬰誠革之。”乃令糞灑改席,尊醮而禮之。越石父曰:“吾聞之,至恭不修途,尊禮不受擯。夫子之禮,仆不敢當也。”晏子遂以為上客。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則德,德則驕,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詘下之,其去俗亦遠矣。此全功之道也。” 譯文: 晏子出使晉國,到中牟,看見一個戴著破舊的帽子,翻穿著皮衣,背著(一捆)柴草在路邊休息的人,(晏子)認為(這個人)是君子,(就)叫人去問他說:“您是干什么的呢?” (那個人)回答說:“我是越石父。”晏子問:“為什么到這里來呢?”(越石父)說:“我到中牟來做人家奴仆,(如果)見到(齊國的)使者,(我就)準備回(齊國)去。”晏子問:“為什么來做奴仆呢?”(越石父)回答說: “我不能避免自身的饑寒交迫,因此做了人家的奴仆。”晏子問:“做奴仆有多長時間了?”越石父回答說:“三年了。”晏子問:“可以(用錢把你)贖回去嗎?”越石父說:“可以。”(晏子)就解下在左邊拉車的馬,用來贖出越石父,讓 (越石父)坐在自己的車上一同回齊國。 車到了(晏子)居室時,晏子不(與越石父)告別(就)進了屋,越石父很生氣,要求 (同晏子)絕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說:“我不曾同您有什么交往,您做了三年奴仆,我今天才見到,把您贖了出來,我對您還不算可以嗎?您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絕交呢?”越石父回答說:“我聽說,賢士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會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會心情舒暢,因此,這就是君子(奉行的)不因對別人有功就輕視人家,也不因別人對自己有功就自己貶低自己的道理。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仆,卻沒有什么人了解我。今天您把我贖了出來,我以為您是了解我的。剛才,您坐車的時候,不向我打招呼(自己先上了車),我以為您是忘記了(禮節);現在又不(跟我)告別(就獨自)進屋去了,這跟把我當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樣的。我還將做奴仆,請您把我賣給世人吧。” 晏子(從屋里)走出來,請(越石父)來相見。說:“剛才,我只見到您的外貌,而現在看到了您的內心。我聽說,反省言行的人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體察實情的人不會譏笑人家的言辭,我能夠因為言辭(不當)而不被你嫌棄嗎?我真心實意地改正錯誤。”于是,晏子讓人灑掃(廳堂),重新安排席位,(向越石父)敬酒,很禮貌地對待越石父。越石父說:“您對我以禮相待,我真不敢當啊!” 于是,晏子把越石父當做上等客人。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13. 膝的多音字組詞
向左轉|向右轉
“膝”不是多音字
?
讀音?xī
膝
:?詳解如下
一、釋義
大腿和小腿相連的關節的前部:~蓋骨(亦稱“髕骨”)。護~。屈~。~眼。~下(子女幼時依偎于父母的膝下,因以“膝下”表示幼年。后用作對父母的敬辭)。奴顏卑~。
二、古詩詞
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隊諸淵。——《禮記》
三、相關詞語
膝談
?
?
慈膝
?
?
膝地
?
?膝行
?
危膝
?
?膝彎
?
?詘膝
?
鵠膝
?
?敝膝摘自m.zfbfc.com
14. 語文版八年級上冊21,22,23,24,26,27,28,29課課文和書下注釋,急用!
21、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á)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余(yú)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武陵:郡名,現在湖南常德一帶。
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緣:沿著,順著。
行:劃行。
遠近:偏義副詞,這里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兩岸。
雜:別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朵。
鮮美:鮮艷美麗。(古今異義)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意動用法,“以……為異”,對……驚異、詫異。(詞類活用)
復:再次
前:前行(詞類活用)
欲:想要。
窮:原指處境困難。同盡,這里是“走到……盡頭”的意思。
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消失(詞類活用)
便:于是,就。
得:看見。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
舍:舍棄。
初:起初,剛開始。
才:僅僅。
通:使......通過。(使動用法)
復:又。
行:行走。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而明亮。
平:平坦。
曠:寬闊。
舍:房屋。
儼然:整齊的樣子。(古今異義)
之:這
: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互相通達。(“交通”一說 互相交錯。)(古今異義)
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種作:耕種勞作。
衣著:穿著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有更好的翻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為桃花源人從秦到晉一直與世隔絕)
黃發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發,古時認為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征,這指老人。垂髫,古時小孩不扎結頭發,頭發下垂,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辭)髫,小孩垂下的短發。
并: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于是,就。
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詳細、詳盡。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通假字)
咸:副詞,都,全。
問訊:詢問打探(消息)。
云:說。
先世:祖先。
率:率領。
妻子:指妻子、兒女。(古今異義)
邑人:同鄉的人,鄉鄰。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古今異義)
復:再,又。
焉: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從這里。
遂:于是。
間隔:隔絕。
今:現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于現在漢語的“無論”(古今異義)
為:給。
具言:詳細地說。(具:通“俱”詳細、具體。)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嘆惋:感嘆,惋惜。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停:停留。
辭:辭別。
去:離開。
語:對……說,告訴。
不足:不值得。(古今異義)
為:介詞,向、對。
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名詞作動詞,做標記。(詞類活用)
及:到達。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詣:晉謁,拜見。
如此:在桃花源的見聞。
即:便。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先前。 志,標記。
遂:最終。
復:再。
得:找到。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隱士。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 按計劃,打算。(詞類活用)
未:沒有。
果:實現。
尋:不久。
終:死亡。
問津:問路,這里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本義渡口。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環境幽靜、不受外界影響、生活安逸的地方。現用來比喻一種虛幻的超脫社會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境界。
22、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⑵。水不在深,有龍則靈⑶。斯是陋室⑷,
惟吾德馨⑸。苔痕上⑹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⑺,往來無白丁⑻。
可以調素琴⑼,閱金經⑽。無絲竹⑾之⑿亂耳⒀,無案牘
⒁之勞形⒂。南陽⒃諸葛廬,西蜀子云亭⒄。孔子云:“何陋之有⒅?”
題目:選自《全唐文》卷六〇八。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韻。后來發展成一種文體。
⑴ 在:動詞,在于。
⑵ 名:出名,名詞作動詞。
⑶ 靈:顯得有靈氣,名詞作動詞。
⑷ 斯是陋室:這是簡陋的屋子。斯:此,這。是:表判斷。陋室:簡陋的屋子。
⑸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 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惟:只。吾,我,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芳香,這里用來贊美居室的雅潔美好。
〔6〕上:動詞,長到,蔓到。
⑺ 鴻儒:即大學問家,這里指博學的人。鴻,大。
⑻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里指不學無術的平庸小人。
⑼調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調:彈奏。素琴:素雅的古琴。
⑽金經:指指用泥金書寫的佛經。
⑾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音樂。
⑿之:助詞,不譯。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⒀亂耳:擾亂雙耳。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擾亂。
⒁案牘(dú):官府公文。
⒂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⒃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臥龍崗中隱居躬耕。
⒄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郡隆中山中。揚雄,字子云,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于賓語前置。之,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全句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有的本為盛)愛牡丹。予(yú)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
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愛,陶后鮮(xiǎn)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說:一種文體,通常借某一事物說明道理。
之:的。
可愛:值得喜愛。
甚:很,非常。
者:花。
蕃:多。
獨:僅僅。
李唐:唐朝
自:從。
予(yú):我。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出:長出。
淤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焉:聲詞,相當于現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通:貫通;通透。
植: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意思是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
遠:遙遠,空間距離大,
遠播,遠遠的傳送出去。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立。
可:只能。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玩:玩弄。
焉:句末語氣詞,這里指當于現代漢語的‘‘啊’’ ‘‘呀’’。
褻玩:玩弄。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例如:“有黃鶴樓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嘆詞,相當于現在的’啊’。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然。
宜:應當。
眾:多。
23、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中軒敞者為艙,箬(ruò)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mí)勒,袒(tǎn)胸露(lòu)乳(rǔ),矯(jiǎo)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zhǔ)。臥右膝,詘(qū) 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fǔ)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yí),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 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ruò)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zhuàn)文,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計其長曾(zēng)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1. 奇巧人:擁有特殊技巧的人。奇,特殊。
2. 王叔遠:名毅,字叔遠。明代民間微雕藝人。
3. 徑寸之木:直徑一寸的木頭。徑,直徑。
4. 為:做,這里指雕刻。
5. 器皿:指器具。盆,碗一類的東西。
6.以至:甚至。
7.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都能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罔:無,沒有。罔不:無不,全都。因:順著,就著。勢:(木頭的)形狀。象:這里指雕刻。形:(物品的)形象。各:各自。具:具有。情態:神態。
8. 嘗:曾經。
9. 貽:贈。
10. 余:我。
11. 蓋大蘇泛赤壁云: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故事。蓋:表示推測的句首語氣詞。泛,泛舟,坐船游覽。云:句尾語助詞。
12. 約:大約。
13. 有(yòu)奇(jī):多一點。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14. 高可二黍許:大約有二個黃米粒那樣高。可,大約。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黃米。一說,古代一百粒排列起來的長度是一尺,因此一個黍粒的長度是一分。許,上下。
15. 中軒敞(chǎng)者為艙:中間高起開敞的部分是船艙。軒:高起。敞:敞開。為:是。
16. 箬篷: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篛的異形字是“箬”。
17. 雕欄相望焉: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望:對著,面對著。
18.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后赤壁賦》里的文句。
19.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赤壁賦》里的文句。清:清涼。徐:緩緩地,慢慢地。興:起。
20. 石青糝(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石青:一種青綠色顏料。糝:涂。
21. 峨冠:戴著高高的帽子。
22. 髯(rǎn):兩腮的胡須。這里泛指長胡須。
23.居:處在。
24.佛印:人名,是個和尚,蘇軾的朋友。
25.魯直: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字魯直。他也是蘇軾的朋友。
26.執:拿著。
27. 手卷:橫幅的書畫卷子。
28. 卷端:指畫卷的右端。
29. 卷末:指畫卷的左端。
30. 如有所語:好像在說什么話似的。語,說話。
31. 微側:略微側轉(身子)。
32. 其兩膝相比者: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蘇東坡的左膝和黃庭堅的右膝)。比,靠近。
33. 各隱卷底衣褶中: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意思說,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兩膝)。
34. 絕類彌勒: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
35. 矯首昂視:抬頭仰望。矯,舉。
36. 不(zhǔ):不相類似。
37. 詘右膝:臥倒右膝。詘:通“屈”,彎曲。
38. 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時用以計數的成串珠子。
39.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40. 歷歷數也:清清楚楚地數出來。歷歷:分明可數的樣子。
41. 楫:船槳。
42. 舟子:撐船的人,船夫。
43. 椎髻:梳成椎形發髻,于詞類活用。
44. 衡:通“橫”,橫著。
45.攀:扳著。
46.嘯呼:大聲呼叫。
47. 其人視端容寂:那個人,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
48. 若聽茶聲然:好像在聽茶水開了沒有的樣子。若……然:相當于“好像……的樣子”。
49. 船背稍夷:船的背面稍平。背,這里指船底。夷,平。
50. 天啟壬戌:天啟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啟,明熹宗朱由校年號。
51. 虞山王毅叔遠甫: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的。虞山,現在江蘇省常熟縣西北,這里用來代替常熟。過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鄉的名勝代替自己的籍貫。叔遠甫就是“字叔遠”的意思。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52. 了了:清清楚楚。
53. 墨:黑。
54. 篆章:篆字圖章。
55. 丹:朱紅色。
56. 為:刻有。
57. 曾不盈寸:還不滿一寸。曾,尚、還。盈,滿。
58. 簡:挑選。同“揀”,挑選。
59. 修狹:長而窄。
60. 技亦靈怪矣哉:技藝也真奇妙啊!矣哉,相當于“了啊”,表示驚嘆的語氣詞。
61. 計:計,計算。
24、 大道之行也(1)
大道(2)之行也,天下為(3)公,選賢與(jǔ)能(4),講信修睦(mù)(5)。故人不獨親(6)其親,不獨子(7)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guān)、寡(guǎ)、孤、獨、廢疾者(8)皆有所養,男有分(fèn)(9),女有歸(10)。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11);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12)。是故(13)謀閉而不興(14),盜竊亂賊而不作(15),故(16)外戶(17)而不閉(18),是謂(19)大同(20)。
1. 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 為:是,表判斷。
4.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
5.講信修睦(mù):培養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修:培養。
6.親:意動用法,用如動詞,以……為父母,撫養。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7. 子:以.......為子
8.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
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
寡,老而無夫的人。
孤,幼而無父的人。
獨,老而無子的人。
廢疾,殘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指職業、職守。
10.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11.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對于財物,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將它私藏。惡(wù),憎惡。 藏:私藏。于:在。貨惡:賓語前置。
12.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人們憎恨在公共勞動中不出力的行為,卻不一定(因為這樣)為自己謀私利。力惡:賓語前置。
13. 是故:即“故是”,可譯為“因此”“所以”“這樣一來”
14.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閉,杜絕。興,發生
15.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造反
作,興起
16. 故:所以
17外戶:泛指大門
18閉:關閉
19 謂:叫做
20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最高準則。同,(有和平的意思)本內容來自m.zfbfc.com
15. 用和字的四字詞語
和藹近人 和藹可親 和璧隋珠 和而不唱和而不同 和風麗日 和風細雨 和光同塵和合雙全 和和睦睦 和和氣氣 和樂且孺和睦相處 和盤托出 和平共處 和氣生財和氣致祥 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和氣致祥,乖氣致異 和容悅色和如琴瑟 和尚吃八方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 和氏之璧,夜光之珠和事不表理 和事老 和隋之珍 和稀泥和顏說色 和顏悅色 和衣而睡 和衣而臥和衷共濟 春和景明 風和日麗 風和日美風和日暖 風和日暄 家和萬事興 面和心不和面和意不和 民和年豐 民和年稔 清和平允日和風暖 上和下睦 時和年豐 時和歲豐時和歲稔 調和鼎鼐 調和陰陽 響和景從燮和之任 燮和天下 心和氣平 言和心順言和意順 陽和啟蟄 春風和氣 趁水和泥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對著和尚罵賊禿 畫荻和丸 惠風和暢渾俗和光 混俗和光 剪須和藥 鸞鳳和鳴兩頭和番 平價和售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曲高和寡 群居和一 琴瑟和好 琴瑟和同琴瑟和諧 三杯和萬事 隋珠和璧 隋珠和玉隨珠和璧 歪嘴和尚 歪嘴和尚瞎念經 細雨和風言歸和好 遠來和尚好看經 魚水和諧 一堂和氣一團和氣 丈二和尚 走了和尚走不了廟 指著和尚罵賊禿彼倡此和 彼唱此和 抱德煬和 白雪難和此唱彼和 倡而不和 才懷隋和 地利人和鼎鼐調和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鳳協鸞和 更唱迭和更唱疊和 割地求和 鼓腹含和 狐唱梟和君唱臣和 樂以道和 六脈調和 六親不和你唱我和 內峻外和 秋高氣和 琴瑟調和情投意和 詘膝請和 屈膝求和 取與不和日麗風和 日暖風和 隨聲附和 隨聲趨和心醇氣和 雄唱雌和 塤倡篪和 塤篪相和心平德和 心平氣和 心正氣和 一倡百和一倡一和 一唱百和 一唱一和 一唱眾和一呼百和 搖相應和 遙相應和 一迎一和玉燭調和 政清人和 政通人和 志同氣和志同心和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打落牙齒和血吞 禮之用,和為貴 乖氣致戾,和氣致祥 天時地利人和千人唱,萬人和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