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字是“聾”字的成語「耳聾眼瞎」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耳聾眼瞎”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圣經中耳聾眼瞎是什么?、耳聾眼呆的意思、眼瞎,耳聾怎么辦?怎么辦呢、耳聾又是眼瞎的人是怎么學說話的、耳聾眼瞎大自在、雙耳聾了和雙眼瞎了那個影響生活?、貝多芬是耳聾還是眼瞎,他們說正真的歷史是眼瞎而...耳聾聾一時,眼瞎瞎一世。求橫批。等
目錄索引:
1:成語“耳聾眼瞎”的詞條資料
2:圣經中耳聾眼瞎是什么?
3:耳聾眼呆的意思
4:眼瞎,耳聾怎么辦?怎么辦呢
5:耳聾又是眼瞎的人是怎么學說話的
6:耳聾眼瞎大自在
7:雙耳聾了和雙眼瞎了那個影響生活?
8:貝多芬是耳聾還是眼瞎,他們說正真的歷史是眼瞎而...
成語“耳聾眼瞎”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ELYX
成語注音:ㄦˇ ㄌㄨㄥˊ 一ㄢˇ ㄒ一ㄚ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shù):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lián)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耳聾眼黑
反義詞:耳聰目明
成語出處: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那個昏大官人就像耳聾眼瞎的一般。”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成語解釋: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成語用法:耳聾眼瞎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人受刺激時。
成語造句:清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29回:“這趙樸齋母親洪氏,年僅五十,耳聾眼瞎,柔懦無能。”
英文翻譯:be deaf and blind
成語“耳聾眼瞎”的擴展資料
1. 圣經中耳聾眼瞎是什么?圣經中,耳聾,眼瞎是什么說的是你耳朵聽見了,不該聽的眼睛看到了不該看的,然后就瞎了聾了。
摘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2. 耳聾眼呆的意思
您想說的是耳聾眼瞎(黑)吧?意思是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反義詞是耳聰目明。
摘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3. 眼瞎,耳聾怎么辦?怎么辦呢
指導意見:耳聾沒有根本的有效治療方法。建議有空去做檢查,根據你的聽力情況為你具體分析聽力,讓你正確了解聽力。另外、好的助聽器和健康的身體不會使聽力惡化,相反會提高聽力的分辨率。您可到醫(yī)院檢查,根據聽力的實際情況配 合適的助聽器。
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4. 耳聾又是眼瞎的人是怎么學說話的
那就先讓耳朵先聽到聲音,只有聽到了聲音才能練習說話。可以選擇助聽器,人工耳蝸,具體要看患者的聽力情況,有殘余聽力助聽器就可以,而且價格上多數(shù)人可以承受,如果沒有殘余聽力是需要考慮手術植入人工蝸耳的,約20-30萬元。如果滿意我的回答,請,謝謝!
本數(shù)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最新數(shù)據為準。
自然之聲助聽器呼和浩特店
地址:新城區(qū)中山東路6號金天帝廣場20018室(近頤高數(shù)碼大廈)公益成語:m.zfbfc.com
5. 耳聾眼瞎大自在
調節(jié)哈自己的生活方式,適當?shù)姆潘尚那椋c到事情想開點,沒有過不去的坎,不必要太煩惱。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6. 雙耳聾了和雙眼瞎了那個影響生活?
無論哪個
都影響生活啊
失明了讓人不能看到五彩斑斕的世界
失明了不能聽見美妙的聲音
但是
某些感官出問題后
其他感官會更敏感
好比如瞎子的聽力異常靈敏m.zfbfc.com
7. 貝多芬是耳聾還是眼瞎,他們說正真的歷史是眼瞎而...
耳聾 貝多芬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戰(zhàn)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chuàng)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在痛苦中仍然頑強地創(chuàng)作《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精神狀態(tài)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chuàng)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后一階段,由于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tǒng)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1813-1817年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也暫時呈現(xiàn)頹勢;1818一1827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 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chuàng)作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并展現(xiàn)了人類的美好愿望。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 五十六歲的貝多芬聽覺完全喪失,依然堅持音樂創(chuàng)作。晚年的貝多芬創(chuàng)作最后幾首弦樂四重奏。1826年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于維也納去世。
公益成語:m.zfbfc.com
8. 耳聾聾一時,眼瞎瞎一世。求橫批。
耳聾聾一時,眼瞎瞎一世。橫批:瞎不如聾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