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之()”的成語「盜跖之物」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盜跖之物”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盜跖之故事?誰知??、什么之物的成語、商家形容物品很好,用一個詞怎么說、什么之物的成語有哪些、盜跖的跖字怎么讀?、物的的成語有哪些、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樣令人不齒.是什么意思帶物和從的成語第四個字是物的成語物什么什么的成語求一篇莊子盜跖讀后感600字喲求盜跖,下惠的故事掠食之物是成語嗎?等
目錄索引:
1:成語“盜跖之物”的詞條資料
2:盜跖之故事?誰知??
3:什么之物的成語
4:商家形容物品很好,用一個詞怎么說
5:什么之物的成語有哪些
6:盜跖的跖字怎么讀?
7:物的的成語有哪些
8: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樣令人不齒.是什么意思
成語“盜跖之物”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dào zhí zhī wù
成語簡拼:DZZW
成語注音:ㄉㄠˋ ㄓˊ ㄓ ㄨ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成語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8回:“這銀子是我們江南這幾個人的,并非盜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成語解釋:跖:人名,傳說是先秦時起義軍領袖,封建社會稱之為盜跖,代指壞人;物:物品。指盜賊搶劫來的東西。
成語用法:盜跖之物作賓語;用于贓物。
成語造句:這銀子是我們江南這幾個人的,并非盜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成語謎語:贓
成語“盜跖之物”的擴展資料
1. 盜跖之故事?誰知??盜 跖
“盜跖”為一人名,指稱一個名叫跖的大盜,本篇以人物之名為篇名?!侗I跖》內容的中心是抨擊儒家,指斥儒家觀點的虛偽性和欺騙性,主張返歸原始,順其自然。
孔子跟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盜跖。盜跖的部下有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擾各國諸侯;穿室破門,掠奪牛馬,搶劫婦女;貪財妄親,全不顧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所經過的地方,大國避守城池,小國退入城堡,百姓被他弄得很苦??鬃訉α录菊f:“大凡做父母的,必定能告誡自己的子女,做兄長的,必定能教育自己的弟弟。假如做父親的不能告誡自己的子女,做兄長的不能教育自己的兄弟,那么父子、兄弟之間的親密關系也就沒有什么可貴的了。如今先生你,是當世的賢士,然而兄弟卻被叫作盜跖,成為天下的禍害,而且不能加以管教,我私下里替先生感到羞愧。我愿意替你前去說服他。”柳下季說:“先生談到做父親的必定能告誡自己的子女,做兄長的必定能教育自己的弟弟,假如子女不聽從父親的告誡,兄弟不接受兄長的教育,即使像先生今天這樣能言善辯,又能拿他怎么樣呢?而且盜跖的為人,思想活躍猶如噴涌的泉水,感情變化就像驟起的暴風,勇武強悍足以抗擊敵人,巧言善辯足以掩蓋過失,順從他的心意他就高興,違背他的意愿他就發脾氣,容易用言語侮辱別人。先生千萬不要去見他。”
孔子不聽,讓顏回駕車,子貢作驂乘,前去會見盜跖。盜跖正好在泰山的南麓休整隊伍,將人肝切碎后吃掉。孔子下了車走上前去,見了稟報的人員說:“魯國人孔丘,聽說將軍剛毅正直,多多拜托轉達我前來拜見的心意?!?br>稟報的人入內通報,盜跖聽說孔子求見勃然大怒,雙目圓睜亮如明星,頭發怒起直沖帽頂,說:“這不就是那魯國的巧偽之人孔丘嗎?替我告訴他:‘你矯造語言,托偽于文王、武王的主張;你頭上帶著樹杈般的帽子,腰上圍著寬寬的牛皮帶,滿口的胡言亂語;你不種地卻吃得不錯,不織布卻穿得講究;你整天搖唇鼓舌,門制造是非,用以迷惑天下的諸侯,使天下的讀書人全都不能返歸自然的本性,而且虛妄地標榜盡孝尊長的主張以僥幸得到封侯的賞賜而成為富貴的人。你實在是罪大惡極,快些滾回去!要不然,我將把你的心肝挖出來增加午餐的膳食!’”
孔子再次請求通報接見,說:“我榮幸地跟柳下季相識,誠懇希望能夠面見將軍?!狈A報人員再次通報,盜跖說:“叫他進來!”孔子小心翼翼地快步走進帳去,又遠離坐席連退數步,向盜跖深深施禮。盜跖一見孔子大怒不已,伸開雙腿,按著劍柄怒睜雙眼,喊聲猶如哺乳的母虎,說:“孔丘你上前來!你所說的話,合我的心意有你活的,不合你的心意你就等著一死。”
孔子說:“我聽說,大凡天下人有三種美德:生就魁梧高大,長得漂亮無雙,無論少小年長高貴卑賤見到他都十分喜歡,這是上等的德行;才智能夠包羅天地,能力足以分辨各種事物,這是中等的德行;勇武、慓悍、果決、勇敢,能夠聚合眾人統率士兵,這是下一等的德行。大凡人們有此一種美德,足以南面稱王了。如今將軍同時具備了上述三種美德,你高大魁梧身長八尺二寸,面容和雙眼熠熠有光,嘴唇鮮紅猶如朱砂,牙齒整齊猶如編貝,聲音洪亮合于黃鐘,然而名字卻叫盜跖,我暗暗為將軍感到羞恥并且認為將軍不應有此惡名。將軍如果有意聽從我的勸告,我將南邊出使吳國越國,北邊出使齊國魯國,東邊出使宋國衛國,西邊出使晉國秦國,派人為將軍建造數百里的大城,確立數十萬戶人家的封邑,尊將軍為諸侯,跟天下各國更除舊怨開啟新的一頁,棄置武器休養士卒,收養兄弟,供祭祖先。這才是圣人賢士的作為,也是天下人的心愿?!?br>盜跖大怒說:“孔丘上前來!凡是可以用利祿來規勸、用言語來諫正的,都只能稱作愚昧、淺陋的普通順民。如今我身材高大魁梧面目英俊美好,人人見了都喜歡,這是我的父母給我留下的美德。你孔丘即使不當面吹捧我,我難道不知道嗎?而且我聽說,喜好當面夸獎別人的人,也好背地里詆毀別人。如今你把建造大城、匯聚眾多百姓的意圖告訴給我,這是用功利來誘惑我,而且是用對待普通順民的態度來對待我,這怎么可以長久呢!城池最大的,莫過于整個天下。堯舜擁有天下,子孫卻沒有立錐之地;商湯與周武王立做天子,可是后代卻遭滅絕,這不是因為他們貪求占有天下的緣故嗎?
“況且我還聽說,古時候禽獸多而人少,于是人們都在樹上筑巢而居躲避野獸,白天拾取橡子,晚上住在樹上,所以稱他們叫做有巢氏之民。古時候人們不知道穿衣,夏天多多存積柴草,冬天就燒火取暖,所以稱他們叫做懂得生存的人。到了神農時代,居處是多么安靜閑暇,行動是多么優游自得,人們只知道母親,不知道父親,跟麋鹿生活在一起,自己耕種自己吃,自己織布自己穿,沒有傷害別人的心思,這就是道德鼎盛的時代。然而到了黃帝就不再具有這樣的德行,跟蚩尤在涿鹿的郊野上爭戰,流血百里。堯舜稱帝,設置百官,商湯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殺死了紂王。從此以后,世上總是依仗強欺凌弱小,依仗勢眾侵害寡少。商湯、武王以來,就都是于篡逆叛亂的人了。
“如今你研修文王、武王的治國方略,控制天下的輿論,一心想用你的主張傳教后世子孫,穿著寬衣博帶的儒式服裝,說話與行動矯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諸侯,而且一心想用這樣的辦法追求高官厚祿,要說大盜再沒有比你大的了。天下為什么不叫你作盜丘,反而竟稱我是盜跖呢?你用甜言蜜語說服了子路讓他死心塌地地跟隨你,使子路去掉了勇武的高冠,解除了長長的佩劍,受教于你的門下,天下人都說你孔子能夠制止暴力禁絕不軌??墒呛髞?,子路想要殺掉篡逆的衛君卻不能成功,而且自身還在衛國東門上被剁成了肉醬,這就是你那套說教的失敗。你不是自稱才智的學士、圣哲的人物嗎?卻兩次被逐出魯國,在衛國被人鏟削掉所有足跡,在齊國被逼得走投無路,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受圍困,不能容身于天下。而你所教育的子路卻又遭受如此的禍患,做師長的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立足,做學生的也就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為人,你的那套主張難道還有可貴之處嗎?
“世上所尊崇的,莫過于黃帝,黃帝尚且不能保全德行,而征戰于涿鹿的郊野,流血百里。唐堯不慈愛,虞舜不孝順,大禹半身不遂,商湯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出兵征討商紂,文王曾經被囚禁在羑里。這以上的六個人,都是世人所尊崇的,但是仔細評論起來,都是因為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而強迫自己違反了自然的稟賦,他們的做法實在是極為可恥的。
“世人所稱道的賢士,就如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讓了孤竹國的君位,卻餓死在首陽山,尸體都未能埋葬。鮑焦著意清高非議世事,竟抱著樹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進諫不被,背著石塊投河而死,尸體被魚鱉吃掉。介子推算是最忠誠的了,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吃,文公返國后卻背棄了他,介子推一怒之下逃出都城隱居山林,也抱著樹木焚燒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橋下約會,女子沒有如期赴約,河水涌來尾生卻不離去,竟抱著橋柱子而淹死。這以上的六個人,跟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豬以及拿著瓢到處乞討的乞丐相比沒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視名節輕生赴死,不顧念身體和壽命的人。
“世人所稱道的忠臣,沒有超過王子比干和伍子胥的了。伍子胥被拋尸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這兩個人,世人都稱作忠臣,然而最終被天下人譏笑。從上述事實看來,直到伍子胥、王子比干之流,都是不值得推崇的。
“你孔丘用來說服我的,假如告訴我怪誕離奇的事,那我是不可能知道的;假如告訴我人世間實實在在的事,不過如此而已,都是我所聽聞的事?,F在讓我來告訴你人之常情,眼睛想要看到色彩,耳朵想要聽到聲音,嘴巴想要品嘗滋味,志氣想要滿足、充沛。人生在世高壽為一百歲,中壽為八十歲,低壽為六十歲,除掉疾病、死喪、憂患的歲月,其中開口歡笑的時光,一月之中不過四、五天罷了。天與地是無窮盡的,人的死亡卻是有時限的,拿有時限的生命托付給無窮盡的天地之間,迅速地消逝就像是千里良駒從縫隙中驟然馳去一樣。凡是不能夠使自己心境獲得愉快而頤養壽命的人,都不能算是通曉常理的人。
“你孔丘所說的,全都是我想要廢棄的,你趕快離開這里滾回去,不要再說了!你的那套主張,顛狂失性鉆營奔逐,全都是巧詐、虛偽的東西,不可能用來保全真性,有什么好談論的呢!”
孔子一再拜謝快步離去,走出帳門登上車子,三次失落拿在手里的韁繩,眼光失神模糊不清,臉色猶如死灰,低垂著頭靠在車前的橫木上,頹喪地不能大口喘氣?;氐紧攪鴸|門外,正巧遇上了柳下季。柳下季說:“近來多日不見心里很不踏實,看看你的車馬好像外出過的樣子,恐怕是前去見到盜跖了吧?”孔子仰天長嘆道:“是的。”柳下季說:“盜跖莫不是像先前我所說的那樣違背了你的心意吧?”孔子說:“正是這樣。我這樣做真叫做沒有生病而自行扎針一樣,自找苦吃,急急忙忙地跑去撩撥虎頭、編理虎須,幾乎不免被虎口吞掉??!”本內容來自m.zfbfc.com
2. 什么之物的成語
什么之物的成語 :身外之物、儻來之物、分外之物、菜果之物、池中之物、杯中之物、盜跖之物、囊中之物本內容來自m.zfbfc.com
3. 商家形容物品很好,用一個詞怎么說
答案:物美價廉或者:貨真價實請,謝謝支持??!摘自m.zfbfc.com
4. 什么之物的成語有哪些
什么之物的成語有 :身外之物、菜果之物、分外之物、儻來之物、杯中之物、池中之物、囊中之物、盜跖之物內容來自m.zfbfc.com
5. 盜跖的跖字怎么讀?
跖 拼音:zhí。 這個’跖’是指春秋、戰國之際的一個奴隸起義的領袖,盜跖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在先秦古籍中被誣為“盜跖”和“桀跖”。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6. 物的的成語有哪些
物的的成語有哪些 :
地大物博、
龐然大物、
物華天寶、
物競天擇、
物極必反、
格物致知、
暴殄天物、
恃才傲物、
睹物思人、
物是人非、
物美價廉、
物以稀為貴、
萬物之靈、
厚德載物、
冷血動物、
物歸原主、
身外之物、
物盡其用、
一物降一物、
玩物喪志、
探囊取物、
待人接物、
民胞物與、
一切萬物、
青氈故物、
損己利物、
格物窮理、
依然故物、
物外之交、
筐篋中物摘自m.zfbfc.com
7. 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樣令人不齒.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倘若就殘害生命、損傷本性而言,那么盜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么能在他們中間區分君子和小人!
出自《莊子·外篇·駢拇》,駢拇指并合的腳趾,跟旁出的歧指和附著的贅瘤一樣,都是人體上多余的東西。什么才是事物所固有的呢?那就是合乎自然,順應人情的東西。倡導聽任自然,順應人情的思想,就是本篇的中心。
全文(節選)如下:
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
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
譯文如下:
伯夷為了賢名死在首陽山下,盜跖為了私利死在東陵山上,這兩個人,致死的原因不同,而他們在殘害生命、損傷本性方面卻是同樣的。為什么一定要贊譽伯夷而指責盜跖呢!
天下的人們都在為某種目的而獻身:那些為仁義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君子;那些為財貨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小人。他們為了某一目的而犧牲是同樣的,而有的叫做君子,有的叫做小人。倘若就殘害生命、損傷本性而言,那么盜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么能在他們中間區分君子和小人!
擴展資料:
《莊子·外篇·駢拇》全篇大體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至“非天下之至正也”,說明智慧、仁義和辯言猶如人體上的“駢拇”、“枝指”和“附贅縣疣”,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余的東西。
第二部分至“使天下惑也”,著力批評仁義和禮樂,指出天下的至理正道,莫如“不失其性命之情”,即保持本然之真情,而“仁義”和“禮樂”卻使“天下惑”。
第三部分至“又惡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進一步指出標榜仁義是亂天下的禍根,從為外物而殉身這一角度看,君子和小人都“殘生損性”,因而是沒有區別的。
余下為第四部分,指出一切有為都不如不為,從而闡明了不為仁義也不為淫僻的社會觀。
本篇和下篇《馬蹄》可說是姊妹篇,也可把本篇看作《馬蹄》的前奏,反映了莊子無為而治,返歸自然的社會觀和政治觀,對儒家的仁義和禮樂作了直接的批判,但對某些社會的進步也作了否定。文辭直陳,觀點躍于言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莊子·外篇·駢拇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8. 帶物和從的成語
物薄情厚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之
物不平則鳴
物腐蟲生
物阜民安
物阜民豐
物阜民康
物阜民熙
物各有主
物歸舊主
物歸原主
物華天寶
物換星移
物極必反
物極必返
物極將返
物極則反
物極則衰
物盡其用
物競天擇
物離鄉貴
物力維艱
物論沸騰
物美價廉
物穆無窮
物情離怨
物傷其類
物盛則衰
物是人非
物外之交
物望所歸
物微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9. 第四個字是物的成語
龐然大物、
暴殄天物、
恃才傲物、
厚德載物、
冷血動物、
身外之物、
探囊取物、
待人接物、
一切萬物、
青氈故物、
損己利物、
依然故物、
筐篋中物、
不軌不物、
鐵腕人物、
接人待物、
籬壁間物、
納民軌物、
威刑肅物、
儻來之物、
怙才驕物、
風塵表物、
分外之物、
非池中物、
逴俗絕物、
矯時慢物、
菜果之物、
衣冠文物、
緣情體物、
致知格物
藥籠中物、
濟人利物、
柴天改物、
囊中取物、
傲世輕物、
臧否人物、
仁民愛物、
安民濟物、
矯情鎮物、
風云人物、
言之有物、
玉堂人物、
緣情肖物、
頭面人物、
以言徇物、
池中之物、
整躬率物、
杯中之物、
尊賢愛物、
千秋人物、
智周萬物、
推誠待物、
更無長物、
豐城神物、
不失舊物、
等閑人物、
愛人利物、
鑄鼎象物、
更姓改物、
暗室求物
身無長物、
利時及物、
傲睨萬物、
夾袋人物、
推誠愛物、
閎覽博物、
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天生尤物、
光復舊物、
胸無宿物、
典章文物、
連模擬物、
撫世酬物、
圈牢養物、
盜跖之物、
空洞無物、
逆天暴物、
連類比物、
成己成物、
愛民恤物、
囊中之物、
丑類惡物、
言之無物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10. 物什么什么的成語
物華天寶、物極必反、物是人非、物盡其用、物美價廉、物歸原主、物競天擇、物以類聚、物傷其類、物換星移、物阜民豐、物力維艱、物阜民安、物殷俗阜、物以群分、物阜民康、物極則反、物議沸騰、物離鄉貴、物腐蟲生、物盛則衰、物外之交、物眾地大、物阜民熙、物歸舊主、物情離怨、物論沸騰、物微志信、物薄情厚、物以羣分
1、物華天寶
【解釋】:物華:萬物的精華;天寶:天然的寶物。指各種珍美的寶物。
【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2、物極必反
【解釋】: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出自】:《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薄尔i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br>【示例】:“~”,錯誤成了堆,光明就會到來。 ◎毛澤東《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驗》
3、物是人非
【解釋】: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于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出自】:宋·李清照《武陵春》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br>【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分句;
4、物盡其用
【解釋】: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盡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
【示例】:這家化工廠大搞綜合利用,做到了變廢為寶,物盡其用。
【語法】:緊縮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5、物美價廉
【解釋】:廉:便宜。東西價錢便宜,質量又好。
【出自】:清·鄭觀應《盛世危言·禁煙下》:“本年所收之漿必待隔年出售,氣味乃厚。如派人學制,復儲一年,則物美價廉,爭先樂購?!?br>【示例】:提倡~,老少無欺,反對粗制濫造,偷工減料。 ◎朱德《要把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搞好》內容來自m.zfbfc.com
11. 求一篇莊子盜跖讀后感600字喲
偉大的柳下跖萬歲— 讀《莊子?盜跖》有感(續)
[ 作者:探索者 轉貼自:網絡文摘 點擊數:768 更新時間:2010/12/9 文章錄入:紅山石 ]
1944年,毛澤東在延安一次會議上當談到李自成失敗三百年的歷史教訓時,曾經聲色俱厲,動容地說道:“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嗯!難道像那些自取滅亡的人那樣?驕奢淫逸,爾虞我詐,醉生夢死,鼠目寸光?如果我們愚蠢到這一步,那么‘甲申三百年祭’就是諸位的來日之祭!我們也只會得到像大順軍同樣的下場!天誅地滅!同志們,難道這就是你們寧肯舍棄生命去追求的理想嗎?想當年,我們冒著槍林彈雨,長途跋涉兩萬五千里,就是為了落到這個結局?不!任何人以這種方式,毀滅革命,毀滅民族的希望,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決不答應!”(影視《張思德》)
那些打下今天這個江山又背叛這個江山的人們,真是罪孽深重!應該天誅地滅!甚至于那些因受他們當年革命牽連而被變賣糟蹋殺害的千百萬無辜者也不會答應,而向他們討要血債!
柳子的起義軍僅“從卒九千人”,就“橫行天下,侵暴諸侯”,“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不僅可見起義軍戰斗力之強,聲勢之大,作戰范圍之廣,以及當時奴隸制腐敗已經不堪一擊,也說明他的起義軍打擊的對象是大大小小諸侯,而不是“民”,是大大小小的諸侯“苦之”,而不是“萬民苦之”!它給大大小小的諸侯以巨大的打擊!起義軍“侵暴”的是“諸侯”,使“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是誰之“邑”?是誰之“國”?當然是奴隸主貴族的了!因此,只能是讓奴隸主貴族“苦之”,而不是“萬民苦之”!
二、 柳子“不知鬼事”、“不祭先祖”的反“天命”思想
早在西周后期,“天命”這個奴隸主貴族階級的思想工具已難以控制人心。到春秋末年,由于奴隸制分崩離析,作為它的意識形態“天命”思想就更倒霉了。廣大奴隸在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實踐中萌發和發展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他們把“天命”這個曾經神圣得令人畏懼的東西踩在腳下,大造奴隸主階級的反,致使“天命”論的衛道士孔子發出絕望的悲鳴。《論語·季氏·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這正好從反面說明了當時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首先是在勞動人民中萌發興起而蓬勃發展起來的。柳子總結廣大奴隸反“天命”的斗爭經驗,形成了自已樸素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首先,他對物質世界提出了樸素唯物主義的看法:“天與地無窮”。這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今天科學對宇宙的認識,認識到整個宇宙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是不能被創造、被消滅的。這實際上,他否定了上帝創世說,肯定了天地是從來就存在的物質世界。他還指出,人是“操有時之具而托于無窮之間”的,就是說:無窮的天地,是世世代代的人們賴以生存的地方,天并不是什么有意志的上帝。這是樸素唯物主義的無神論觀點。
基于這種認識,柳子對孔子宣揚天命鬼神的唯心主義思想,表示了堅定的批判態度。當孔子要他罷兵休戰回鄉共祭先祖時,他斷然拒絕說,“丘之所以說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則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闭f孔子所講的那套“信天命、敬祖宗”的鬼神之事,全是胡謅亂扯的欺人之談,對維護奴隸制的“天命”論予以徹底否定!
應該說,柳子對天命的蔑視和反對,是奴隸階級反抗奴隸制斗爭的必然結果。長期以來,奴隸主貴族階級總是利用天命給自己的反動統治披上一層神圣的外衣。奴隸主貴族頭子都稱自己的統治是上天安排的,他們的旨意就是天命的體現,不可抗拒??鬃硬粌H吹捧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是“受命于天”的“圣人”,也自詡他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圣人”。在這種情況下,奴隸階級“為要觸犯當時的社會制度,就必須從制度本身上剝去那一層神圣外衣”(恩格斯:《德國農民戰爭》),粉碎反動的“天命”論。
柳子歷史地承擔了這一任務。他戳穿了“君神授”的騙局。他說,“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后世絕滅”,堯舜不是上天授予了天下嗎?為什么他們的子孫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呢?商湯周武也曾號稱是天帝的兒子,但他們的后代卻都滅亡了。堯舜原來也不是什么“圣人”嘛!商湯周武原來不也是什么“圣人”嘛!焉有“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17·3》)!那個維護他們統治的老天爺在哪里呢?柳子無情地嘲弄了“天命”論,把奴隸制的“圣衣”剝落殆盡。柳子不僅大力宣傳反“天命”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而且在起義軍內部“不祭先祖”,堅決破除“事鬼神、敬祖宗”等迷信活動,教育奴隸們無論“天命”或“祖宗”都不能靠,奴隸們要解放,要靠自己的力量,要自己解放自己?!安恢硎隆?、“不祭先祖”還有更深一層含義,那就是與先祖世代奴隸地位決裂!“敬鬼神”不如“造反”!這與現《國際歌》中所揭示的真理一致?!皬膩砭蜎]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迸`們要解放,天上沒有“神仙”,不能靠;地上的皇帝,原本就是統治奴隸的罪魁禍首,更不能靠。奴隸們的解放,只能靠自己。恩格斯說:我們(他和馬克思)十分堅決地認為“工人階級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共產黨宣言·1890年德文序言》)。馬克思和恩格斯設想:一個人只有他希望自由,他才能成為自由的。在這個意義上,自由的意識和自由的獲得有統一之處。這就是說,只有工人階級把自身的解放作為自己的一種要求,他才可能獲得解放。
柳子的這些革命思想和措施,對于砸爛奴隸們的精神枷鎖,發動奴隸們起來造奴隸主的反,推翻奴隸主的統治有著巨大的進步作用?! ?br>三、柳子“非六王五伯(霸)”、反“亂人之徒”的樸素辯證思想
在柳子的思想中,包含了許多樸素辯證思想。天下大亂的春秋末期,人們在回答社會向何處去的問題時,存在著尖銳的斗爭。復古倒退的反動派孔子鼓吹“克己復禮”,“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要“法先王”,妄圖維護和復辟腐朽的奴隸制,開歷史的倒車,以阻擋奴隸革命的歷史潮流。柳子則堅持了革命路線,不僅尖銳地批判了孔子的“法先王”復辟思想,也不主張什么“法后王”,諸如其后的韓非子等,而是采取對以往歷史進行無情批判、揚棄,在批判、揚棄中,去其糟糠取其精華,拋棄其污泥濁水,存留其嬰兒珍寶。猶如農民揚場,把含有谷粒的糠秕,用木锨一次一次地拋到空中,糠秕自然被風吹走,留下自然就是谷粒。這就是“破”與“立”、“棄”與“存”、“批判”與“繼承”、“拋棄”與“發展”,“先破后立”,存立在棄破之中、繼承發展在批判拋棄之中的樸素唯物辯證思想。這種思想不僅孔子沒有,連韓非子也沒有?! ?br>柳子通過對以往歷史無情批判,認為“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而其他諸如黃帝、堯舜、湯武,“皆亂人之徒也”?!案?,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這是以往社會的“嬰兒精華”。柳子選擇它作為一生為之奮斗目標,這無疑是他的真知灼見?! ?br>此外,柳子稱“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文王拘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強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眳尾豁f稱其“備說非六王五伯(霸),以為堯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湎(miǎn)淫之意,湯、武有放殺之事,五伯有暴亂之謀。世皆譽之,人皆諱之,惑也”(《呂氏春秋·當務》)?! ?br>柳子一針見血地指出,“法先王”是孔子之流倒行逆施,欺世惑眾的騙局。這也充分體現了柳子非圣滅圣、薄古反古的樸素辯證思想以及徹底否定奴隸制的革命精神。
柳子通過對以往歷史的批判,認識到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是絕對永恒的。他用這種觀點闡述了社會的演變,通過對歷史上不同社會情況的分析比較,說明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不是凝固的、靜止的;通過分析“神農之世”沒有剝削壓迫奴隸制度的事實,指出奴隸制度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到了“黃帝時代”以后至“湯武時代”社會發展的產物;從湯武的“后世滅絕”,肯定也會有奴隸制的滅亡,而奴隸制不可能一成不變,長治久安。柳子是在中國歷史上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對奴隸制的起源和必然消滅的規律,作出合理推論的第一人。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重大創見。
柳子基于這種社會發展的辯證思想,堅信奴隸制可以被推翻,起義可以成功。因此,他堅定不移地走暴力革命的道路,決心領導奴隸們沖決奴隸制的羅網,把騎在他們頭上的“亂人之徒”——大大小小的奴隸主打翻在地,用革命暴力砸爛舊世界,建立一個沒有奴隸主的新世界!
柳子這種革命斗爭精神,在他與孔子的對決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鬃油龍D用高官厚祿腐蝕他的革命斗志,用中庸之道解除他的思想武裝。但柳子堅貞不屈、心明眼亮,給以迎頭痛擊。他義正辭嚴地說:“丘,來前!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謂耳。”“今丘告我以大城眾民,是欲規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長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后世絕滅;非以其利大故邪?”在此,孔子就不象孟子那么樣,以“仁義”(《孟子·告子下·12·4》)說降柳下跖,知其無用。柳子的這種斗爭哲學始終貫穿于其畢生的革命實踐。甚至于“故死而操金椎以下葬,曰:‘下見六王、五伯將谷其頭’矣?!保ā秴问洗呵铩ぎ攧铡罚┧谂R終之前,還囑咐部下要取兩只銅椎放在他手中下葬,說如果他在地下遇到那些奴隸主頭子,他就要用這銅椎砸爛他們的狗頭。柳子的強烈愛憎,堅韌斗志,閃爍著他唯物辯證思想的革命光芒!
四、柳子革命奴隸的道德觀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恩格斯:《反杜林論》),它體現了一定階級的利益和意志。敵對階級的道德觀念,是根本對立的?! ?br>孔子效忠于反動的奴隸制,與歷史上奴隸主階級的忠實走卒心心相印,對他們大加吹捧?!墩撜Z·公冶長·5·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說伯夷、叔齊很有道德,不念舊惡,所以人家很少埋怨他們?!墩撜Z·季氏·16·12》:“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說他們互相禮讓,不做違反道德的事,餓死于首陽山,因此人們至今還歌頌他倆。被孔子所歌頌的“圣人”伯夷、叔齊,寧愿“餓死于首陽山”,也恥于“食”被孔子歌頌為“圣人”的周武王之“天下”的“黍”,真是天的的笑話,天大的謬論。《論語·微子·18·1》:“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其實比干只是一個紂商王朝公開的反對派,而微子、箕子都是周王朝在紂商王朝里的內奸??鬃颖旧碜钋啡钡木汀暗赖隆?。例如,他一方面鼓吹讓“民”寧愿餓死也要“去食”“存信”(《論語·顏淵·12·7》),而他孔子自己卻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不食?”(《論語·陽貨·17·7》)不等挨餓,沒有官做,就謀劃造反。然而,孔子卻要人們以這些僵尸為樣板,替奴隸主階級賣命?! ?br>反動階級尊奉的東西,革命階級必然視如糞土。柳子對孔子所推崇的“賢士”、“忠臣”,非常鄙視。柳子批駁孔子說:“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于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于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者也。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沈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自上觀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柳子對這些奴隸主所樹立標榜的“賢士”、“忠臣”榜樣、典型,根本不屑一顧而嗤之以鼻,認為他們是奴隸主頭子的狗奴才和替死鬼,無異于被肢解的爛狗、漂在河上的死豬、手持破瓢到處乞討的乞丐??鬃右暈樽罡呱姓?,柳子則認為最卑鄙者。這一褒一貶,體現了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道德觀的極端、根本對立?! ?br>奴隸主貴族的“道德”體現著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奴隸主貴族的根本利益是“克己復禮”。奴隸主貴族的“道德”標準是“克己復禮”,謂之“仁”。知“仁”謂之“智”,宜“仁”謂之“義”,力行“仁”謂之“勇”。柳子堅決反對奴隸主階級的腐朽道德,批判孔子鼓吹的反動道德標準,從奴隸革命利益出發,提出了自己的道德觀和道德標準?!肚f子·胠篋》:“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毕鄬τ趯τ谂`主貴族的這套“仁”、“智”、“義”、“勇”“道德”,柳子的奴隸起義軍也有自己的道德。奴隸們的根本利益是打倒奴隸主貴族,鏟除“以強陵弱,以眾暴寡”的社會基礎,而實行“均分”。以“均分”為道德標準,故謂“均分”為“仁”。而以敢于向“以強陵弱,以眾暴寡”的奴隸主貴族進攻實行“均分”,沖鋒在前者,謂之“勇”;以諸如在戰斗中退卻在后,掩護戰友等有宜于“保護自己,消滅敵人”者,謂之“義”;以善于分析形勢,掌握戰機,就是“智”。柳子鼓吹奴隸們“造反有理”,而把奴隸起義軍打擊奴隸主貴族的革命暴力行動,以“道德”規范肯定了下來。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從勞動人民的革命利益出發而提出的道德標準。這個道德標準,“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他們的未來利益”(恩格斯:《反杜林論》),是團結和教育奴隸,打擊奴隸主的強大思想武器,是為奴隸干革命求解放服務的。而柳下跖自己就是奴隸階級的“仁”、“智”、“義”、“勇”崇高道德的體現者。
“分均,仁也”。柳子向起義軍宣布了關于“分均”即平分社會財產的規定。一方面,宣傳向奴隸主貴族奪回奴隸們的勞動成果是天經地義的。他領導奴隸起義軍“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這種對奴隸主貴族采取暴力,實行社會財產再分配的行動,就是以“分均”為旗幟的。另一方面,在革命隊伍內部實行合理分配,有飯同吃,有衣同穿,不搞特殊化。它在物質生活上,保障了這支革命隊伍能在極其困苦的條件下,出生入死,英勇殺敵。列寧指出:“在反對舊制制度的斗爭中……平等思想是最革命的思想?!保ā渡鐣裰鼽h在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綱領》)事實正是如此。柳子“分均,仁也”要求平等的社會理想,破天荒地徹底否定了奴隸制。在當時,這是包括道家、法家在內的諸子百家所不能比擬的、同剝削階級等級思想根本對立的最革命的思想。老子只是主張“損有余以奉不足”?! ?br>“知可否,知也”;“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毛澤東說:“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柳子之所以領導奴隸起義軍,能所向披靡;批判孔子,能擊中要害,就在于他能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正確的思想、道理、意見來。柳子胸懷大略,腹有良策,革命堅決,對事物有深刻的認識。這是他在奴隸階級對奴隸主階級斗爭的實踐中,堅持樸素唯物主義反映論的結果。這首先表現在柳子能按照階級斗爭的客觀實際,去制定起義軍的戰略、戰術。他提出“知可否,知也”的命題。他說,必須清楚地了解起義隊伍的進退、攻守、勝敗與否等問題,才算高明。要了解這些問題,他認為,只能建立在對客觀情況的深刻認識上。他提出了“知時,智也”?!皶r”,就是時勢,天時、地理條件和敵我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等客觀實際情況?!爸?,就是審時度勢,在革命斗爭中掌握、分析、認識上述客觀情況的過程。要使主觀符合客觀。主觀反映了客觀,“知時”了,就是“智”,就有了正確的思想。他把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作為軍事部署的思想基礎,這是樸素唯物主義反映論思想的卓越表現。為了有效地“剝奪剝奪者”,狠狠地打擊敵人,柳子反對不察敵情的盲目行動。他提出“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莊子·胠篋》)的命題。他強調每次擊必先周密偵察,弄清奴隸主榨取奴隸血汗得來的財富藏在何處,務求有發必中,以取戰果。柳子還把根據實際而“知可否”這一樸素唯物主義反映論思想用于思想斗爭,以其分析和批判孔子的反動說教。對于孔子說降,柳子尖銳地揭露說:“子以甘辭說子路,而使從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渥渲?,子路欲殺 衛 君而事不成,身菹于衛東門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謂才士圣人邪?則再逐于魯,削跡于衛,窮于齊,圍于陳蔡,不容身于天下。子教子路菹此患,上無以為身,下無以為人,子之道豈足貴邪?”你“孔丘”自吹“圣人”,為何你“再逐于魯,削跡于衛,窮于齊,圍于陳蔡,不容身于天下”?根據孔子的失敗記錄,柳子斷言孔子的謬論毫無價值。這種用實踐效果去檢驗人們的思想,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論是非,辨真偽,定取舍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使柳子透過孔子洶洶其勢的表象,看到它秕糠的本質,從認識論的高度,淋漓盡致地揭露和批判了孔學的反動性和荒謬性。正因為柳子從實踐出發認識問題,所以他判斷孔子,總是把其言行對照、說實對照,然后才下結論。他用這種實事求是的方法,對孔子進行深入地觀察和分析,就很容易地發現他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因此,他深刻揭露了孔子“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這個“巧偽人”的丑惡本質,一眼就識破了孔子的恭維不懷好意,擊敗了他誘降的陰謀,堅定地捍衛了奴隸階級的革命事業。柳子對孔子的批判有理有據,孔子毫無狡辯之可能!而不像孟子對墨子,只是無中生有,誣蔑誹謗!
五、柳子奴隸階級哲學思想在歷史上的地位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壓迫越厲,反抗越甚。既有反抗的思想,必有反抗的行動;既有反抗的行動,必有反抗的思想。哲學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它在奴隸社會中,必然是奴隸階級反抗奴隸主階級統治爭取解放的武器。奴隸階級是奴隸社會中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的主體。社會實踐必然使他們從中得到許多關于自然和社會的感性知識,盡管他們身體自由被剝奪,接受文化的利被剝奪,但他們的思想卻難以禁錮。他們通過獨立思考和思想交流,可以對實踐知識作出某種程度的理性總結和概括。奴隸們的許多革命實踐就是奴隸階級哲學的直接體現。比如柳子的奴隸起義軍“不祭先祖”?!凹老茸妗庇凇岸Y”?!岸Y不下庶人”(《禮記·曲禮》),“祭先祖”,那是奴隸主貴族的特,“庶人”尚且沒有份,豈有奴隸的份!根本就沒有奴隸的事。奴隸雖沒有“祭先祖”的份,但卻有被用來“祭人先祖”的份。中國的奴隸社會中,在奴隸主眼里,奴隸不是人,是會說話的畜生,可以充當祭祀和殉葬中的犧牲?!睹献印ち夯萃跎稀?·4》:“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死無之后乎!’”之所以奴隸“不顧父母兄弟,不祭祖先”,完全是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奪。作者對奴隸“不顧父母兄弟,不祭祖先”的指責,完全是張冠李戴。但在柳子“不祭先祖”中,卻包含著反“天命”、“傳統”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因此,認真分析奴隸階級的革命斗爭實踐,對于了解他們的思想很重要。列寧說:“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實踐不僅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有直接的現實性的品格”(《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
由于統治階級的反動本性,歷代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革命文化總是諱莫如深,而總是對其實行斬草除根的政策。致使幸存下來可供研究奴隸階級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少之又少,即使幸存片斷,也常已面目全非。為此我們對其更應該珍惜愛護,更應該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方法,對現存材料認真研究,拭去其歷史的灰塵,加以認真清理和整理,繼承和發展?;謴团`階級在哲學史上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不但應該肯定奴隸階級有自己的哲學,而且要認真研究其在哲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關于這一點,只要看看柳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的深刻影響,答案是十分清楚的。柳子關于要求消滅剝削,實現平等的“分均”思想和反“天命”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就一直影響著兩千多年來的中國農民起義,是農民起義的兩面旗幟。例如,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口號,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口號,就是對柳子反“天命”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從唐末王仙芝、黃巢的“天補平均”等口號,北宋王小波、李順的“均貧富”口號,北宋方臘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口號,南宋鐘相、楊么的“劫富為均平”口號,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糧”、“割富濟貧”口號,清末太平軍的“無處不均勻”口號等,就是對柳子“分均”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梢哉f,柳子的許多革命思想,是被農民起義軍作為一種傳統繼承了下來了?! ?br>這才是人民的、革命的、進步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中國所應首先繼承的優秀的傳統文化。
同時,柳子領導奴隸起義,作為對奴隸制的“武器的批判”,和作為對孔學的“批判的武器”,不僅為法家思想的形成創造了歷史條件,而且用自己的思想影響了法家的思想。例如,先秦法家商鞅的發展觀,幾乎和柳下跖的發展觀如出一轍;荀況、韓非的“法后王”厚今薄古思想,就是建立在柳子對孔子“法先王”謬論的批判之上的;荀況的“生而有耳目之欲”、“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的性惡論,同樣是在柳子諸如“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等爭取人的正義呼喊中得到啟發,只是打上了地主階級的烙印而已。所有這些,說明先秦法家的進步思想,都曾經在柳子的革命思想中吸取過營養,得益過柳子。
還應當特別指出的是,“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由當“謁者入通”,柳子“聞”“孔丘”之名亦為“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恨不得“以”其“肝益晝哺之膳”!也足見孔子對奴隸們做惡之多端,為惡之深重!奴隸們對其憤恨仇視之一斑了??鬃邮桥`主的幫兇,是奴隸的死敵。貨真價實。柳子對孔學的批判,是一個被統治被壓迫最深重的階級對一個統治壓迫最殘酷的階級的批判;法家對孔學的批判,只是一個較先進的統治階級對一個最落后統治階級的批判。而墨家與道家則大致是界于兩者之間,墨家偏于柳家,道家偏于法家。因此,柳子對孔學的批判要比法家對孔學的批判要徹底和深刻得多?! ?br>孔說是一種為反動奴隸主貴族統治階級謀利益的說教,只要有反動奴隸主貴族統治階級存在,就有孔說生存發展的土壤。因此批判孔說,如同批判統治階級一樣,艱難而長期,它貫穿于人類社會由有階級到無階級的整個進步發展過程中。批判孔說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其艱難,主要在于反動統治階級掌握著政治、經濟、輿論,并且總是利用其對它鼓吹、美化、圣化、神化,而打壓對它的揭露和批判。m.zfbfc.com
12. 求盜跖,下惠的故事
盜 跖
【題解】
“盜跖”為一人名,指稱一個名叫跖的大盜,本篇以人物之名為篇名。《盜跖》內容的中心是抨擊儒家,指斥儒家觀點的虛偽性和欺騙性,主張返歸原始,順其自然。
本篇寫了三個寓言故事,自然地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至“幾不免虎口哉”,寫盜跖與孔子的對話,孔子規勸盜跖,反被盜跖嚴加指斥,稱為“巧偽”之人。盜跖用大量古往今來的事例,證明儒家圣君、賢士、忠臣的觀念都是與事實不相符合的,儒家的主張是行不通的,就連孔子自己也“不容身于天下”,因為他“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氨I跖”是先秦時代里一位著名的叛逆者,稱他為“盜”當然是基于封建統治者的觀點,孔子眼里的盜跖就是“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的、吃人肝的人物,但同時又不得不贊美他“心如涌泉,意如飄風”,而且兼有“三德”。第一部分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因篇幅較長注譯時劃分為前后兩個部分。第二部分至“離其患也”,寫子張和滿茍得的對話,一個立足于名,一個立足于利,通過其間的辯論更進一步揭示出儒家說教的虛偽性,并且明確提出了“反殉而天”、“與道徘徊”的主張,與其追求虛假的仁義,不如“從天之理,順其自然。余下為第三部分,寫無足和知和的對話,一個尊崇勢與富有,一個反對探求、抨擊貴,通過其間的討論進一步明確提出“不以美害生”、“不以事害己”的主張。
本篇歷來認為是偽作,或認為是后學者所為。通觀全篇,第一部分與二、三部分的語言風格也很不一樣,第一部分一氣呵下,直陳胸意,淋漓盡致,不拖泥帶水,與《莊子》內篇離奇婉曲的風格迥異;二、三部分又晦澀不暢,顯得十分費解。
【原文】
孔子與柳下季為友(1),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2),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3),萬民苦之(4)??鬃又^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5);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則無貴父子兄弟之親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丘請為先生往說之(6)。”柳下季曰:“先生言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教,雖今先生之辯,將奈之何哉!且跖之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飄風(7),強足以距敵(8),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無往?!?br>孔子不聽,顏回為馭,子貢為右(9),往見盜跖。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10),膾人肝而摘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13. 掠食之物是成語嗎?
掠食之物 不是成語,含?之物 的成語有8個:
1、杯中之物?
【拼音】: bēi zhōng zhī wù
【解釋】: 杯子中的東西,指酒。同“杯中物”。
【出處】: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窮馬周遭際賣塠媼》:“有一頓,沒一頓,都不計較,單少不得杯中之物?!?br>2、菜果之物?
【拼音】: cài guǒ zhī wù
【解釋】: 比喻沒有才能的人。
【出處】: 漢·王充《論衡·狀留》:“大器晚成,寶貨難售,不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br>3、池中之物?
【拼音】: chí zhōng zhī wù
【解釋】: 池:池塘。比喻沒有遠大抱負的人。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之物也?!?br>4、盜跖之物?
【拼音】: dào zhí zhī wù
【解釋】: 跖:人名,傳說是先秦時起義軍領袖,封建社會稱之為盜跖,代指壞人;物:物品。指盜賊搶劫來的東西。
【出處】: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這銀子是我們江南這幾個人的,并非盜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5、分外之物?
【拼音】: fèn wài zhī wù
【解釋】: 自己名分之外的事物。指本不于自己所有的東西,或薪俸外的收入。
【出處】: 《前言往行錄·清白監司》:“皆有分外之物?!?br>6、身外之物?
【拼音】: shēn wài zhī wù
【解釋】: 指財物等身體以外的東西,表示無足輕重的意思。
【出處】: 唐·吳兢《貞觀政要·貪鄙》:“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彈雀,何況生命之重,乃以博財物耶?’”
7、倘來之物?
【拼音】: tǎng lái zhī wù
【解釋】: 指意外得到的或非本分應得的東西。同“儻來之物”。
【出處】: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這錢財是倘來之物。”
8、儻來之物?
【拼音】: tǎng lái zhī wù
【解釋】: 儻來:偶然、意外得來的。無意中得到的或非本分應得的財物。
【出處】: 《莊子·繕性》:“物之儻來,寄者也。”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