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足”字的成語「止足之戒」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止足之戒”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最后一個是戒的成語大全、此事亦足為當止不止之戒也。怎么翻譯、有關足字的成語、戒字四字成語大全、此事亦足為當止不止之戒也什么意思、誰知道三國時諸葛亮臨終時的一部書的內容?、最后一個是戒的成語大全道教有哪幾大戒律和應行的善業?止足篇內容是什么?道教有哪幾大戒律和應行的善業?有個止字的成語誰知道三國時諸葛亮臨終時的一部書的內容?戒字四字成語大全止足篇內容是什么?等
目錄索引:
1:成語“止足之戒”的詞條資料
2:最后一個是戒的成語大全
3:此事亦足為當止不止之戒也。怎么翻譯
4:有關足字的成語
5:戒字四字成語大全
6:此事亦足為當止不止之戒也什么意思
7:誰知道三國時諸葛亮臨終時的一部書的內容?
8:最后一個是戒的成語大全
成語“止足之戒”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ZZZJ
成語注音:ㄓˇ ㄗㄨˊ ㄓ ㄐ一ㄝ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南朝·梁·任葷《王文憲集·序》:“安以歲暮之期,申以止足之戒。” 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成語解釋:止:懂得適可而止;足:知道滿足;戒:戒心。指要以知止和知足為戒,不要不知滿足
成語用法:止足之戒作賓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止足之戒”的擴展資料
1. 最后一個是戒的成語大全勸善戒惡
繩一戒百
垂堂之戒
丁寧告戒
豐屋之戒
覆車之戒
覆舟之戒
后車之戒
君子三戒
累誡不戒
履霜之戒
前覆后戒
日夜警戒
恃直不戒
小懲大戒
引為鑒戒
引以為戒
在色之戒
止足之戒
諄諄告戒
安國之道,先戒為寶
前車覆,后車戒
前車已覆,后車當戒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來自m.zfbfc.com
2. 此事亦足為當止不止之戒也。怎么翻譯
這件事足夠作為做還是不做的告戒了m.zfbfc.com
3. 有關足字的成語
有關足字的成語 :
美中不足、
神氣十足、
手足情深、
足不出戶、
捷足先登、
酒足飯飽、
不足為訓、
無足輕重、
微不足道、
心滿意足、
科頭跣足、
不足齒數、
手足無措、
品頭評足、
胼手胝足、
足智多謀、
手舞足蹈、
削足適履、
家給人足、
畫蛇添足、
親如手足、
三足鼎立、
不足為慮、
舉手投足、
死不足惜、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舉足輕重、
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心不足蛇吞象、
企足而待、
足足有余、
豐衣足食、
手足之情、
品頭論足、
不足掛齒、
何足掛齒、
不足為奇、
情同手足、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不足為外人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立足之地、
知足常樂、
先天不足、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一失足成千古恨、
頓足捶胸、
頓足搥胸、
裹足不進、
辭簡意足、
足食足兵、
雁足留書、
知足知止、
未足輕重、
富在知足
累足成步、
不足為據、
疾足先得、
心滿愿足、
貪心不足、
不足輕重、
知足不殆、
評頭品足、
人言不足恤、
雁足傳書、
九鼎不足為重、
足不逾戶、
裕國足民、
將奮足局、
蹺足抗首、
躡足其間、
志足意滿、
畫蛇著足、
魚腸雁足、
翹足企首、
裕民足國、
家給民足、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圓首方足、
跫然足音、
赤繩綰足、
親若手足、
失足落水
頓足不前、
龍首豕足、
千里之足、
惟日不足、
振衣濯足、
椎心頓足、
馬足車塵、
燕足系詩、
赤繩系足、
人給家足、
刻足適屨、
不足為法、
裹足不前、
卑卑不足道、
足趼舌敝、
金無足赤、
知足不辱、
不足介意、
礙足礙手、
足音空谷、
足高氣揚、
足不窺戶、
高足弟子、
一夔自足、
炙膚皸足、
翹足引領、
紅繩系足、
引手投足
搓手頓足、
貴冠履輕頭足、
為蛇添足、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脅肩累足、
足上首下、
重足一跡、
引足救經、
日計不足,歲計有余、
鼎足而立、
搥胸跌足、
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足履實地、
翹足可待、
脅肩絫足、
何足介意、
鼎足之勢、
馬足龍沙、
止足之計、
恬然自足、
足繭手胝、
摩頂至足、
如手如足、
不足為怪、
蹺足而待、
重足屏氣、
頓足失色、
躡手躡足
鼎分三足、
足尺加二、
廁足其間、
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卑諂足恭、
不足為患、
省用足財、
椎胸跌足、
足不出門、
頓足搓手、
頭足異所、
不足為憑、
百足不僵、
敗事有余,成事不足、
差足自喜、
鼎足三分、
手胼足胝、
抵足談心、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履足差肩、
兵精糧足、
拊膺頓足、
得馬折足、
側足而立、
情若手足、
何足道哉、
斂手屏足、
百足之蟲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4. 戒字四字成語大全
戒字的四字成語 :
戒驕戒躁、
戒備森嚴、
引以為戒、
在色之戒、
持滿戒盈、
履霜之戒、
屢戒不悛、
垂堂之戒、
覆車之戒、
清規戒律、
覆舟之戒、
恃直不戒、
諄諄告戒、
君子三戒、
止足之戒、
復車之戒、
前覆后戒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5. 此事亦足為當止不止之戒也什么意思
這件事足以讓那些應該停止卻不停止的人引以為戒了。
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6. 誰知道三國時諸葛亮臨終時的一部書的內容?
你說的應該是《將苑》,歷來被認為是諸葛亮之作,其中“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這幾句話,已為歷代軍事指揮人員(包括其他行業有識領導)奉為座右銘。<三國志*諸葛亮傳》明文記載:“諸葛氏集目錄:開府作牧第一;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計算第五;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綜核下第八;雜言上第九;雜言下第十;貴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傳運第十三;與孫書第十四;與諸葛瑾書第十五;與孟達書第十六;廢李平第十七;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這其中的“南征、北出、兵要、軍令(上、中、下)”是兵書 還有那位“4448188”(助理*二級)說什么“火燒博望、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七縱等都是虛構或是別人干的”,《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這都不知道,還跑來濫竽充數。 言歸正傳。雖然陳壽羅列了諸葛亮著作,但兵書方面流傳至今的確實不多。但有一篇《將苑》,歷來被認為是諸葛亮之作,其中“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這幾句話,已為歷代軍事指揮人員(包括其他行業有識領導)奉為座右銘。 《將苑》全文如下: 卷一 ○兵 夫兵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逐惡 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譖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夸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將材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茍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埸,長于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后殿,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于小戰,勇于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將器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于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于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家室,此天下之將。 ○將弊 夫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 ○將志 兵者兇器,將者危任,是以器剛則缺,任重則危。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壹意而已。 ○將善 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謂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將剛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 ○將驕吝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判。將不可吝,吝則賞不行,賞不行則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則軍無功,無功則國虛,國虛則寇實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將強 將有五強八惡。高節可以厲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沈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此將之五強也。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此謂之八惡也。 ○出師 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齊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鉞于君。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復命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退。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署,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如此則士必盡死,敵必可亡。”將受詞,鑿兇門,引軍而出,君送之,跪而推轂,曰:“進退惟時,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若此,則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敵于前,無主于后。是以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斗,故能戰勝于外,功成于內,揚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孫矣。 ○擇材 夫師之行也,有好斗樂戰,獨取強敵者,聚為一徒,名曰報國之士;有氣蓋三軍,材力勇捷者,聚為一徒,名曰突陳之士;有輕足善步,走如奔馬者,聚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騎射如飛,發無不中者,聚為一徒,名曰爭鋒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為一徒,名曰飛馳之士;有善發強弩,遠而和中者,聚為一徒,名曰摧鋒之士。此六軍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智用 夫為將之道,必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故天作時不作而人作,是謂逆時;時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謂逆天;天作時作而人不作,是謂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亦不逆人也。 ○不陳 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至老不相攻伐,可謂善理者不師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師,人不干令,刑無可施,可謂善師者不陳。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謂善陳者不戰。若齊桓南服強楚,北服山戎,可謂善戰者不敗。若楚昭遭禍,奔秦求救,卒能返國,可謂善敗者不亡矣。 ○將誡 書曰:“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人力。”固行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說禮樂而敦詩書,先仁義而后智勇;靜如潛魚,動若奔獺,喪其所連,折其所強,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進如風雨,擊崩若摧,合戰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親而離之,強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懼者悅之,有叛者懷之,有冤者申之,有強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謀者親之,有讒者覆之,獲財者與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眾以輕敵,不傲才以驕之,不以寵而作威;先計而后動,知勝而始戰;得其財帛不自寶,得其子女不自使。將能如此,嚴號申令而人愿斗,則兵合刃接而人樂死矣。 ○戒備 夫國之大務,莫先于戒備。若夫失之毫厘,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故有患難,君臣旰食而謀之,擇賢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于幕,魚游于鼎,亡不俟夕矣。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又曰:“預備無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蠆尚有毒,而況國乎?”無備,雖眾不可恃也。故曰:有備無患。故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 ○習練 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則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然后習之,或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然后教練而敵可勝矣。 ○軍蠹 夫三軍之行,有探候不審,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應時機,阻亂師徒;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斂無度;營私徇己,不恤饑寒;非言妖辭,妄陳禍福;無事喧雜,驚惑將吏;勇不受制,而陵上;侵竭府庫,擅給其財。此九者,三軍之蠹,有之必敗也。 ○腹心 夫為將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無腹心者,如人夜行,無所措手足;無耳目者,如冥然而居,不知運動;無爪牙者,如饑人食毒物,無不死矣。故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謹候 夫敗軍喪師,未有不因輕敵而致禍者,故師出以律,失律則兇。律有十五焉:一曰慮,間諜明也;二曰詰,誶候謹也;三曰勇,敵眾不撓也;四曰廉,見利思義也;五曰平,賞罰均也;六曰忍,善含恥也;七曰寬,能容眾也;八曰信,重然諾也;九曰敬,禮賢能也;十曰明,不納讒也;十一曰謹,不違禮也;十二曰仁,善養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國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謀,自料知他也。 ○機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順也;以智克智,機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勢,三曰情。事機作而不能應,非智也;勢機動而不能制,非賢也;情機發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將者,必因機而立勝。 ○重刑 吳起曰: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以聲,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心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善將 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戰必勝,攻必取。庸將不然,退則不能止,進則不能禁,故與軍同亡。無勸戒則賞罰失度,人不知信,而賢良退伏,諂頑登用,是以戰必敗散也。 ○審因 夫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卷二 ○兵勢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風氣調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圣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勝敗 賢才居上,不肖居下,三軍悅樂,士卒畏服,相議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征也。士卒惰慢,三軍數驚,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征也。 ○假 夫將者,人命之所縣也,成敗之所系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是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騰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若賞移在臣,罰不由主將,人茍自利,誰懷斗心?雖伊、呂之謀,韓白之功,而不能自衛也。故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亞夫曰:“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有天子之詔。” ○哀死 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后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饑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賓 夫三軍之行也,必有賓客群議得失,以資將用。有詞若縣流,奇謀不測,博聞廣見,多藝多才,此萬夫之望,可引為上賓;有猛若熊虎,捷若騰猿,剛如鐵石,利若龍泉,此一時之雄,可以為中賓;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為下賓。 ○后應 若乃圖難于易,為大于細,先動后用,刑于無刑,此用兵之智也。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沖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便利 夫草木叢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無隱,利以潛伏;以少擊眾,利以日莫;以眾擊寡,利以清晨;強弩長兵,利以捷次;逾淵隔水,風大暗昧,利以搏前擊后。 ○應機 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于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見機之道,莫先于不意。故猛獸失險,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蠆發毒,壯士彷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也。 ○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勝負。主孰圣也?將孰賢也?吏孰能也?糧餉孰豐也?士卒孰練也?軍容孰整也?戎馬孰逸也?形勢孰險也?賓客孰智也?鄰國孰懼也?財貨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觀之,強弱之形,可以決矣。 ○輕戰 螫蟲之觸,負其毒也;戰士能勇,恃其備也。所以鋒銳甲堅,則人輕戰。故甲不堅密,與肉袒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探候不謹,與無目同;將帥不勇,與無將同。 ○地勢 夫地勢者,兵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狹,蔓衍相,此車騎之地;依山附澗,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淺土平,可前可后,此長戟之地;蘆葦相參,竹樹交映,此槍矛之地也。 ○情勢 夫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謀而情緩者。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也。 ○擊勢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敵情而后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不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吏刻剝,賞罰輕懈,營伍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若用賢授能,糧食羨余,甲兵堅利,四鄰和睦,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 ○整師 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于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逼,前后應接,左右應旄而不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厲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自勉 圣人則天,賢者法地,智者則古。驕者招毀,妄者稔禍,多語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賞于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 ○戰道 夫林戰之道:晝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于前,或發于后。叢戰之道:利用劍楯,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戢旌旗,特嚴金鼓,令賊無措手足。谷戰之道:巧于設伏,利以勇斗,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強弩而沖之,持短兵而繼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戰之道:利在舟楫,練習士卒以乘之,多張旗幟以惑之,嚴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設堅柵以衛之,順其流而擊之。夜戰之道:利在機密,或潛師以沖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亂其耳目,馳而攻之,可以勝矣。 ○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于匹夫,況眾人乎? ○察情 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車來也;塵土卑而廣者,徒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誘也;杖而行者,饑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幣重而言甘者,誘也。 ○將情 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紂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穰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東夷 東夷之性,薄禮少義,捍急能斗,儀山塹海,憑險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樂,未可圖也。若上亂下離,則可以行間,間起則隙生,隙生則修德以來之,固甲兵而擊之,其勢必克也。 ○南蠻 南蠻多種,性不能教,連合朋黨,失意則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侖,東至洋海,海產奇貨,故人貪而勇戰。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戰,不可久師也。 ○西戎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處,米糧少,金貝多,故人勇戰斗,難敗。自磧石以西,諸戎種繁,地廣形險,俗負強很,故人多不臣。當候之以外釁,伺之以內亂,則可破矣。 ○北狄 北狄居無城郭,隨逐水草,勢利則南侵,勢失則北遁,長山廣磧,足以自衛,饑則捕獸飲乳,寒則寢皮服裘,奔走射獵,以殺為務,未可以道德懷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漢不與戰,其略有三。漢卒且耕且戰,故疲而怯;虜但牧獵,故逸而勇。以疲敵逸,以怯敵勇,不相當也,此不可戰一也。漢長于步,日馳百里;虜長于騎,日乃倍之。漢逐虜則赍糧負甲而隨之,虜逐漢則驅疾騎而運之,運負之勢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戰二也。漢戰多步,虜戰多騎,爭地形之勢,則騎疾于步,遲疾勢縣,此不可戰三也。不得已,則莫若守邊。守邊之道,揀良將而任之,訓銳士而御之,廣營田而實之,設烽堠而待之,候其虛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謂資不費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虜自寬矣。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7. 最后一個是戒的成語大全
勸善戒惡
繩一戒百
垂堂之戒
丁寧告戒
豐屋之戒
覆車之戒
覆舟之戒
后車之戒
君子三戒
累誡不戒
履霜之戒
前覆后戒
日夜警戒
恃直不戒
小懲大戒
引為鑒戒
引以為戒
在色之戒
止足之戒
諄諄告戒
安國之道,先戒為寶
前車覆,后車戒
前車已覆,后車當戒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摘自m.zfbfc.com
8. 道教有哪幾大戒律和應行的善業?
我是個道士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爾九戒;五戒;十戒;女真戒;天仙大戒;碧玉真宮大戒規;軍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眾成文;三壇大戒及崇百藥;說百病等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090172.html?si=1 可以看看
十善:一孝順父母,二忠事君師,三慈心萬物,四忍性容非,五諫凈蠲惡,六損己救窮,七放生養物,種諸果林,八道邊舍井,種樹立橋,九為人興利除害,十讀三寶經律,恒奉香花供養之具。
佛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摘自m.zfbfc.com
9. 止足篇內容是什么?
【原文】《禮》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勢家。”吾終身服膺,以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饑乏耳。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知紀極,猶自敗累,況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堂室才蔽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兇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仕宦稱泰,不過處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顧五十人,足以免恥辱,無傾危也。高此者,便當罷謝,偃仰私庭。吾近為黃門郎,已可收退;當時羈旅,懼罹謗,思為此計,僅未暇爾。自喪亂已來,見因托風云,僥幸富貴,旦執機,夜填坑谷,朔歡卓、鄭,晦泣顏、原者,非十人五人也。慎之哉!慎之哉!
【譯文】《札記》上說:“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滿盈。”宇宙還有個邊際,人的欲望卻沒有盡頭。只有少欲而知足,才可以立個限度。先祖靖侯曾告誡子侄說:“我們家是書香門第,世代都沒有大富大貴過,從今往后,不要擔任俸祿超過二千石的官職,婚配時也不要攀附貴人家。”我終身信服這番話,把它當作至理名言。
大自然的法則,都厭惡滿盈。謙虛淡泊,可以免除災禍。人的一生中,只要衣服足以御寒,食物足以充饑,就應該滿足了。在與身體息息相關的事情上,尚且不應奢侈,身外之事,還值得去窮奢極侈嗎?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他們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知適可而止,最終都招致衰敗,何況一般人呢?我始終認為,對二十口之家來說,奴婢最多不應超過二十人,良田只需十頃,房屋只求遮避風雨,車馬只當作代步工具。家里攢上幾萬錢財,作為婚喪等事的應急費用。錢財超出這個標準,就要合理地散掉;達不到這個標準,也不要用不恰當的方法去獲取。做官的最佳狀態,是處在中等級別,比你職位高的有五十人,比你職位低的有五十人,就足以不感到恥辱,又不會有危機。職位超過中等,就應該設法辭謝,閉門安居。我近來官至黃門侍郎,已經到了告退的時候;只是身在異地,害怕遭人誣陷誹謗,雖有辭官的想法,卻沒有機會提出。自從戰亂以來,見到那些乘勢而起,僥幸取得富貴的人,早上還大在握,晚上就尸骨填坑了。月初還在安享富貴,月末卻已貧寒而泣,遭遇這種變化的人何止十人五人呢。一定要謹慎呀!一定要謹慎呀!
【點評】《止足篇》中,作者認為在大自然的法則下,看上去完美的事物總是危機四伏,因此教導子孫在物質生活方面,要清心寡欲,盡量節儉用度;在仕宦追求方面,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高攀,否則就會招致災禍。“止足”并非教人不努力進取,而是教人不要貪圖享受,作者本人一生坎坷,飽經戰亂,他有這樣的觀點是很自然的。對于現代人,在物質生活豐富起來的情況下,合理控制自己的貪戀和欲望,總有積極作用的。正所謂知足常樂,我們應始終保持恬淡的心境,謀求更真實的幸福。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10. 道教有哪幾大戒律和應行的善業?
我是個道士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爾九戒;五戒;十戒;女真戒;天仙大戒;碧玉真宮大戒規;軍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眾成文;三壇大戒及崇百藥;說百病等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090172.html?si=1 可以看看
十善:一孝順父母,二忠事君師,三慈心萬物,四忍性容非,五諫凈蠲惡,六損己救窮,七放生養物,種諸果林,八道邊舍井,種樹立橋,九為人興利除害,十讀三寶經律,恒奉香花供養之具。
佛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公益成語:m.zfbfc.com
11. 有個止字的成語
止謗莫如自修
止暴禁非
止沸益薪
止戈散馬
止戈為武
止戈興仁
止戈之武
止渴思梅
止渴望梅
止渴飲鴆
止渴之梅
止談風月
止循資序
止于至善
止足之分
止足之計
止足之戒
官止神行
禁止令行
舉止不凡
舉止大方
舉止失措
舉止嫻雅
舉止言談
舉止自若
坎止流行
山止川行
知止不殆
知止不辱
抽薪止沸
禁暴止亂
吉祥止止
絕薪止火
流言止于智者
明鏡止水
梅林止渴
漫無止境
扇火止沸
生功止過
說梅止渴
射像止啼
嘆觀止矣
探觀止矣
投膏止火
無底止
望梅止渴
為山止簣
心如止水
心同止水
學無止境
以火止沸
以煎止燔
以殺止殺
揚湯止沸
以湯止沸
永無止境
以刑止刑
一噎止餐
飲鴆止渴
縱風止燎
不隨以止
到此為止
茍且行止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規行矩止
戛然而止
驚嘆不止
令行禁止
流行坎止
靡所底止
淺嘗輒止
如丘而止
死而后止
適可而止
嘆為觀止
望門投止
無休無止
學問無止境
伊何底止
言談舉止
欲吐輒止
魚軒蒞止
言語舉止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12. 誰知道三國時諸葛亮臨終時的一部書的內容?
你說的應該是《將苑》,歷來被認為是諸葛亮之作,其中“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這幾句話,已為歷代軍事指揮人員(包括其他行業有識領導)奉為座右銘。<三國志*諸葛亮傳》明文記載:“諸葛氏集目錄:開府作牧第一;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計算第五;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綜核下第八;雜言上第九;雜言下第十;貴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傳運第十三;與孫書第十四;與諸葛瑾書第十五;與孟達書第十六;廢李平第十七;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這其中的“南征、北出、兵要、軍令(上、中、下)”是兵書 還有那位“4448188”(助理*二級)說什么“火燒博望、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七縱等都是虛構或是別人干的”,《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這都不知道,還跑來濫竽充數。 言歸正傳。雖然陳壽羅列了諸葛亮著作,但兵書方面流傳至今的確實不多。但有一篇《將苑》,歷來被認為是諸葛亮之作,其中“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這幾句話,已為歷代軍事指揮人員(包括其他行業有識領導)奉為座右銘。 《將苑》全文如下: 卷一 ○兵 夫兵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逐惡 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譖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夸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將材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茍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埸,長于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后殿,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于小戰,勇于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將器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于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于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家室,此天下之將。 ○將弊 夫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 ○將志 兵者兇器,將者危任,是以器剛則缺,任重則危。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壹意而已。 ○將善 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謂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將剛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 ○將驕吝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判。將不可吝,吝則賞不行,賞不行則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則軍無功,無功則國虛,國虛則寇實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將強 將有五強八惡。高節可以厲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沈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此將之五強也。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此謂之八惡也。 ○出師 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齊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鉞于君。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復命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退。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署,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如此則士必盡死,敵必可亡。”將受詞,鑿兇門,引軍而出,君送之,跪而推轂,曰:“進退惟時,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若此,則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敵于前,無主于后。是以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斗,故能戰勝于外,功成于內,揚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孫矣。 ○擇材 夫師之行也,有好斗樂戰,獨取強敵者,聚為一徒,名曰報國之士;有氣蓋三軍,材力勇捷者,聚為一徒,名曰突陳之士;有輕足善步,走如奔馬者,聚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騎射如飛,發無不中者,聚為一徒,名曰爭鋒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為一徒,名曰飛馳之士;有善發強弩,遠而和中者,聚為一徒,名曰摧鋒之士。此六軍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智用 夫為將之道,必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故天作時不作而人作,是謂逆時;時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謂逆天;天作時作而人不作,是謂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亦不逆人也。 ○不陳 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至老不相攻伐,可謂善理者不師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師,人不干令,刑無可施,可謂善師者不陳。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謂善陳者不戰。若齊桓南服強楚,北服山戎,可謂善戰者不敗。若楚昭遭禍,奔秦求救,卒能返國,可謂善敗者不亡矣。 ○將誡 書曰:“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人力。”固行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說禮樂而敦詩書,先仁義而后智勇;靜如潛魚,動若奔獺,喪其所連,折其所強,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進如風雨,擊崩若摧,合戰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親而離之,強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懼者悅之,有叛者懷之,有冤者申之,有強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謀者親之,有讒者覆之,獲財者與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眾以輕敵,不傲才以驕之,不以寵而作威;先計而后動,知勝而始戰;得其財帛不自寶,得其子女不自使。將能如此,嚴號申令而人愿斗,則兵合刃接而人樂死矣。 ○戒備 夫國之大務,莫先于戒備。若夫失之毫厘,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故有患難,君臣旰食而謀之,擇賢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于幕,魚游于鼎,亡不俟夕矣。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又曰:“預備無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蠆尚有毒,而況國乎?”無備,雖眾不可恃也。故曰:有備無患。故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 ○習練 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則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然后習之,或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然后教練而敵可勝矣。 ○軍蠹 夫三軍之行,有探候不審,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應時機,阻亂師徒;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斂無度;營私徇己,不恤饑寒;非言妖辭,妄陳禍福;無事喧雜,驚惑將吏;勇不受制,而陵上;侵竭府庫,擅給其財。此九者,三軍之蠹,有之必敗也。 ○腹心 夫為將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無腹心者,如人夜行,無所措手足;無耳目者,如冥然而居,不知運動;無爪牙者,如饑人食毒物,無不死矣。故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謹候 夫敗軍喪師,未有不因輕敵而致禍者,故師出以律,失律則兇。律有十五焉:一曰慮,間諜明也;二曰詰,誶候謹也;三曰勇,敵眾不撓也;四曰廉,見利思義也;五曰平,賞罰均也;六曰忍,善含恥也;七曰寬,能容眾也;八曰信,重然諾也;九曰敬,禮賢能也;十曰明,不納讒也;十一曰謹,不違禮也;十二曰仁,善養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國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謀,自料知他也。 ○機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順也;以智克智,機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勢,三曰情。事機作而不能應,非智也;勢機動而不能制,非賢也;情機發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將者,必因機而立勝。 ○重刑 吳起曰: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以聲,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心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善將 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戰必勝,攻必取。庸將不然,退則不能止,進則不能禁,故與軍同亡。無勸戒則賞罰失度,人不知信,而賢良退伏,諂頑登用,是以戰必敗散也。 ○審因 夫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卷二 ○兵勢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風氣調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圣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勝敗 賢才居上,不肖居下,三軍悅樂,士卒畏服,相議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征也。士卒惰慢,三軍數驚,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征也。 ○假 夫將者,人命之所縣也,成敗之所系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是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騰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若賞移在臣,罰不由主將,人茍自利,誰懷斗心?雖伊、呂之謀,韓白之功,而不能自衛也。故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亞夫曰:“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有天子之詔。” ○哀死 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后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饑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賓 夫三軍之行也,必有賓客群議得失,以資將用。有詞若縣流,奇謀不測,博聞廣見,多藝多才,此萬夫之望,可引為上賓;有猛若熊虎,捷若騰猿,剛如鐵石,利若龍泉,此一時之雄,可以為中賓;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為下賓。 ○后應 若乃圖難于易,為大于細,先動后用,刑于無刑,此用兵之智也。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沖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便利 夫草木叢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無隱,利以潛伏;以少擊眾,利以日莫;以眾擊寡,利以清晨;強弩長兵,利以捷次;逾淵隔水,風大暗昧,利以搏前擊后。 ○應機 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于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見機之道,莫先于不意。故猛獸失險,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蠆發毒,壯士彷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也。 ○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勝負。主孰圣也?將孰賢也?吏孰能也?糧餉孰豐也?士卒孰練也?軍容孰整也?戎馬孰逸也?形勢孰險也?賓客孰智也?鄰國孰懼也?財貨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觀之,強弱之形,可以決矣。 ○輕戰 螫蟲之觸,負其毒也;戰士能勇,恃其備也。所以鋒銳甲堅,則人輕戰。故甲不堅密,與肉袒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探候不謹,與無目同;將帥不勇,與無將同。 ○地勢 夫地勢者,兵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狹,蔓衍相,此車騎之地;依山附澗,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淺土平,可前可后,此長戟之地;蘆葦相參,竹樹交映,此槍矛之地也。 ○情勢 夫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謀而情緩者。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也。 ○擊勢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敵情而后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不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吏刻剝,賞罰輕懈,營伍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若用賢授能,糧食羨余,甲兵堅利,四鄰和睦,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 ○整師 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于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逼,前后應接,左右應旄而不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厲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自勉 圣人則天,賢者法地,智者則古。驕者招毀,妄者稔禍,多語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賞于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 ○戰道 夫林戰之道:晝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于前,或發于后。叢戰之道:利用劍楯,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戢旌旗,特嚴金鼓,令賊無措手足。谷戰之道:巧于設伏,利以勇斗,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強弩而沖之,持短兵而繼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戰之道:利在舟楫,練習士卒以乘之,多張旗幟以惑之,嚴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設堅柵以衛之,順其流而擊之。夜戰之道:利在機密,或潛師以沖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亂其耳目,馳而攻之,可以勝矣。 ○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于匹夫,況眾人乎? ○察情 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車來也;塵土卑而廣者,徒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誘也;杖而行者,饑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幣重而言甘者,誘也。 ○將情 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紂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穰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東夷 東夷之性,薄禮少義,捍急能斗,儀山塹海,憑險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樂,未可圖也。若上亂下離,則可以行間,間起則隙生,隙生則修德以來之,固甲兵而擊之,其勢必克也。 ○南蠻 南蠻多種,性不能教,連合朋黨,失意則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侖,東至洋海,海產奇貨,故人貪而勇戰。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戰,不可久師也。 ○西戎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處,米糧少,金貝多,故人勇戰斗,難敗。自磧石以西,諸戎種繁,地廣形險,俗負強很,故人多不臣。當候之以外釁,伺之以內亂,則可破矣。 ○北狄 北狄居無城郭,隨逐水草,勢利則南侵,勢失則北遁,長山廣磧,足以自衛,饑則捕獸飲乳,寒則寢皮服裘,奔走射獵,以殺為務,未可以道德懷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漢不與戰,其略有三。漢卒且耕且戰,故疲而怯;虜但牧獵,故逸而勇。以疲敵逸,以怯敵勇,不相當也,此不可戰一也。漢長于步,日馳百里;虜長于騎,日乃倍之。漢逐虜則赍糧負甲而隨之,虜逐漢則驅疾騎而運之,運負之勢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戰二也。漢戰多步,虜戰多騎,爭地形之勢,則騎疾于步,遲疾勢縣,此不可戰三也。不得已,則莫若守邊。守邊之道,揀良將而任之,訓銳士而御之,廣營田而實之,設烽堠而待之,候其虛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謂資不費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虜自寬矣。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13. 戒字四字成語大全
戒字的四字成語 :
戒驕戒躁、
戒備森嚴、
引以為戒、
在色之戒、
持滿戒盈、
履霜之戒、
屢戒不悛、
垂堂之戒、
覆車之戒、
清規戒律、
覆舟之戒、
恃直不戒、
諄諄告戒、
君子三戒、
止足之戒、
復車之戒、
前覆后戒來自m.zfbfc.com
14. 止足篇內容是什么?
【原文】《禮》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勢家。”吾終身服膺,以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饑乏耳。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知紀極,猶自敗累,況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堂室才蔽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兇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仕宦稱泰,不過處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顧五十人,足以免恥辱,無傾危也。高此者,便當罷謝,偃仰私庭。吾近為黃門郎,已可收退;當時羈旅,懼罹謗,思為此計,僅未暇爾。自喪亂已來,見因托風云,僥幸富貴,旦執機,夜填坑谷,朔歡卓、鄭,晦泣顏、原者,非十人五人也。慎之哉!慎之哉!
【譯文】《札記》上說:“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滿盈。”宇宙還有個邊際,人的欲望卻沒有盡頭。只有少欲而知足,才可以立個限度。先祖靖侯曾告誡子侄說:“我們家是書香門第,世代都沒有大富大貴過,從今往后,不要擔任俸祿超過二千石的官職,婚配時也不要攀附貴人家。”我終身信服這番話,把它當作至理名言。
大自然的法則,都厭惡滿盈。謙虛淡泊,可以免除災禍。人的一生中,只要衣服足以御寒,食物足以充饑,就應該滿足了。在與身體息息相關的事情上,尚且不應奢侈,身外之事,還值得去窮奢極侈嗎?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他們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知適可而止,最終都招致衰敗,何況一般人呢?我始終認為,對二十口之家來說,奴婢最多不應超過二十人,良田只需十頃,房屋只求遮避風雨,車馬只當作代步工具。家里攢上幾萬錢財,作為婚喪等事的應急費用。錢財超出這個標準,就要合理地散掉;達不到這個標準,也不要用不恰當的方法去獲取。做官的最佳狀態,是處在中等級別,比你職位高的有五十人,比你職位低的有五十人,就足以不感到恥辱,又不會有危機。職位超過中等,就應該設法辭謝,閉門安居。我近來官至黃門侍郎,已經到了告退的時候;只是身在異地,害怕遭人誣陷誹謗,雖有辭官的想法,卻沒有機會提出。自從戰亂以來,見到那些乘勢而起,僥幸取得富貴的人,早上還大在握,晚上就尸骨填坑了。月初還在安享富貴,月末卻已貧寒而泣,遭遇這種變化的人何止十人五人呢。一定要謹慎呀!一定要謹慎呀!
【點評】《止足篇》中,作者認為在大自然的法則下,看上去完美的事物總是危機四伏,因此教導子孫在物質生活方面,要清心寡欲,盡量節儉用度;在仕宦追求方面,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高攀,否則就會招致災禍。“止足”并非教人不努力進取,而是教人不要貪圖享受,作者本人一生坎坷,飽經戰亂,他有這樣的觀點是很自然的。對于現代人,在物質生活豐富起來的情況下,合理控制自己的貪戀和欲望,總有積極作用的。正所謂知足常樂,我們應始終保持恬淡的心境,謀求更真實的幸福。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