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將”字的成語「恩將仇報」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恩將仇報”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故事、誰知道 伊索寓言里 關于 恩將仇報的 故事?。俊⒂嘘P于恩將仇報電影、恩將仇報,是什么意思、恩將仇報什么意思、等
目錄索引:
1:成語“恩將仇報”的詞條資料
2: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故事
3:誰知道 伊索寓言里 關于 恩將仇報的 故事???
4:有關于恩將仇報電影
5:恩將仇報,是什么意思
6:恩將仇報什么意思
成語“恩將仇報”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ēn jiāng chóu bào
成語簡拼:EJCB
成語注音:ㄣ ㄐ一ㄤ ㄔㄡˊ ㄅㄠ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以怨報德、忘恩負義
反義詞:以德報恩
讀音糾正:將,不能讀作“jiànɡ”。
錯字糾正:恩,不能寫作“思”。
成語出處: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0卷:“虧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將仇報,天理何在!”m.zfbfc.com
成語解釋:將:拿;把;報:報答。受了別人的恩惠卻用仇恨來報答。形容忘恩負義。
成語用法:恩將仇報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同以怨報德。
成語造句:虧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將仇報,天理何在?。?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
英文翻譯:requite kindness with enmity
俄文翻譯:платить злом за добрó
日文翻譯:恩を仇(あだ)で返す
其他翻譯:<德>eine Wohltat mit Undank lohnen
成語謎語:打漁殺家
成語故事:李靖的三子哪吒在陳塘關的城樓上見到乾坤弓、震天箭,就拿來演練,他朝西南方向一箭射去,正中骷髏山白骨洞石磯娘娘的弟子碧云。彩云童子報告石磯娘娘。石磯娘娘知道是哪吒所為,就大罵李靖不計當年的恩情反而恩將仇報起來
成語“恩將仇報”的擴展資料
1. 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故事恩將仇報忘恩負義的人-----中山狼或者白眼狼.你的提問應該放在“學習幫助里”,那里高手多.摘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2. 誰知道 伊索寓言里 關于 恩將仇報的 故事???
《農夫與蛇》。
從前,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趕集完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蛇,以為它凍僵了,于是就把它放在懷里,讓它蘇醒過來。
蛇受到了驚嚇,等到完全蘇醒了,便本能地咬了農夫,最后殺了農夫。農夫臨死之前非常后悔傷心地說:“我想要做善事,卻由于見識淺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遭到了這種報應啊?!?br>擴展資料:
故事寓意:
這個故事是說,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那些惡人即使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
在沒有知道別人身份,不知道別人心底是否真誠的情況下,不要隨意輕信別人,壞人不會因為你的熱心而感動。我們應謹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給好人的幫助。
簡短的:這個故事告誡人們,對惡人千萬不能心慈手軟。來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3. 有關于恩將仇報電影
洛奇5 洛奇VS自己的徒弟指環王里的 咕嚕星戰前傳3 阿納金變形金剛2里開始山姆對擎天柱的態度勉強也算變形金剛3 里的御天敵 勉強也算超人特工隊 里的“超人小子”勉強也算蝙蝠俠 俠影之謎 蝙蝠俠對忍者大師恩將仇報蝙蝠俠 黑暗騎士崛起 貓女對蝙蝠俠恩將仇報雷神1,2 洛基對奧丁恩將仇報 其實你要這個題材的電影無非是追求心靈上的觸動,如果跳出“恩將仇報”這個框框,還能有更多類似的電影。摘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4. 恩將仇報,是什么意思
恩將仇報(ēn jiāng chóu bào)的意思是拿仇恨回報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負義。
出自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回:“我若一口說出,他就把公主殺了,此卻不是恩將仇報?”
近義詞:忘恩負義、以怨報德。
反義詞:以德報怨。
擴展資料
1、近義詞
忘恩負義是一個成語,讀音是wàng ēn fù yì,忘:忘記;恩:恩情;負:辜負;義:情義。意思是忘記了恩情辜負了情義。
出自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百十一回:“惜乎你這一片血心,竟被那忘恩負義之人欺哄了。”
2、反義詞
以德報怨是一個成語,讀音是yǐ dé bào yuàn,意思是指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出自《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么樣?”孔子說:“用什么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眱热輥碜詍.zfbfc.com
5. 恩將仇報什么意思
[ ēn jiāng chóu bào ]以壞的行為加 害對自己曾經有恩的人。出 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回三十卷:‘虧這官人救答了性命;今反恩將仇報;天理何在!’”例 句東郭先生救了中山狼,狼卻~,把東郭先生吃掉了。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