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一”字的成語「終始若一」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終始若一”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7892如一」成語、始終如一是什么意思、什么成語有第三個字是若、急,求古文翻譯,、鬼谷子中開篇的第一個次奧若是什么意思、一()如()、終始如一的近義詞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找成語或四字詞語中帶有“始”字或“終”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什么意思若的成語有哪些“生,人之初也;死,人之終也”是不是出自荀子的什么著作?等
目錄索引:
1:成語“終始若一”的詞條資料
2:「7892如一」成語
3:始終如一是什么意思
4:什么成語有第三個字是若
5:急,求古文翻譯,
6:鬼谷子中開篇的第一個次奧若是什么意思
7:一()如()
8:終始如一的近義詞
成語“終始若一”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ZSRY
成語注音:ㄓㄨㄥ ㄕˇ ㄖㄨㄛˋ 一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終始如一
反義詞:半途而廢
成語出處:《荀子 禮論》:“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若一,是君子之道。” 又“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飾之,使生死終始若一。”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成語解釋:自始至終都不改變。
成語用法:終始若一作謂語、定語;指自始自終一個樣子。
成語造句:他抱著終始若一的態度來處理此事
成語“終始若一”的擴展資料
1. 「7892如一」成語詞目 始終如一發音 shǐ zhōng rú yī 釋義 始:開始;終:結束。自始自終一個樣子。指能堅持,不間斷。 出處 《荀子·議兵》:“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 示例 吾觀關勝義氣凜然,始終如一,軍師不必多疑。(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七回) 近義詞 一如既往 始終不渝 反義詞 出爾反爾 反復無常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2. 始終如一是什么意思
始終如一(shǐ zhōng rú yī)指人能堅持,做事從不間斷。自始至終一個樣子。始:開始。終:結束。
《荀子·議兵》: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
譯文:做事情之前要仔細考慮,謀定而后動,越是接近完成的時候就越要慎重仔細好像剛開始做這件事情一樣,從頭到尾辦事的態度一樣,這樣子就可以成功了。
近義詞有一如既往、始終不渝。
反義詞有出爾反爾、反復無常。
擴展資料
1、近義詞
一如既往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 yī rú jì wǎng ,指態度或做法沒有任何變化,還是像從前一樣。
浩然《艷陽天》第124章中的:“它一如既往,是一片蓬勃的繁忙景象。”
2、反義詞
出爾反爾(chū ěr fǎn ěr)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說話不算數。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譯文: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出爾反爾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始終如一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3. 什么成語有第三個字是若
安之若素: 安:安然,坦然;之:代詞,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處,和往常一樣,不覺得有什么不合適。悵然若失: 悵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煩惱不快。大巧若拙: 拙:笨。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大智若愚: 某些才智出眾的人,看來好象愚笨,不露鋒芒。歡喜若狂: 歡喜:高興的樣子。高舉得象發狂一樣。驚喜若狂: 形容又驚又喜,難以自持。舉國若狂: 舉:全;狂:狂歡。全國的人都激動得像發狂一樣。舉重若輕: 舉起沉重的東西像是在擺弄輕的東西。比喻能力強,能夠輕松地勝任繁重的工作或處理困難的問題。茫然若失: 茫然:失意的樣子;若失:好像失去了東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樣子。門庭若市: 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門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場一樣。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求賢若渴: 象口渴思飲那樣訪求賢士。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趨之若鶩: 趨:快走;鶩:野鴨。象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比喻很多人爭著趕去。若即若離: 若:好象;即:接近。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明若暗: 好象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對情況的了解或對問題的認識不清楚。若隱若現: 隱隱約約,看不清楚。受寵若驚: 寵:寵愛。因為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惘然若失: 惘然:失意的樣子。心情不舒暢,好象丟掉了什么東西似的。欣喜若狂: 欣喜:快樂;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興到了極點。虛懷若谷: 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昭然若揭: 昭然:明顯、顯著的樣子;揭:原意為高舉,現也指揭開。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指揮若定: 形容態度冷靜,考慮周全,指揮起來就象一切都事先規定好了似的。安之若命: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愛才若渴: 才:賢才,人才。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樣。不絕若線: 形容局勢危急,象差點兒就要斷掉的線一樣。避之若浼: 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被寵若驚: 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頓覺吃驚不安。從善若流: 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別人的好意見。同“從善如流”。從惡若崩: 崩:倒塌。學壞像高山崩塌一樣迅速。比喻學壞很容易。寸陰若歲: 歲:年。一剎那象過一年。形容非常殷切地期待和盼望。寵辱若驚: 驚:驚惶不安。無論受寵、受辱,心里都要振動。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內容來自m.zfbfc.com
4. 急,求古文翻譯,
嗯,因為上文不見了,所以開頭不好翻譯。我弄錯了你自己改一下。正值“封倫領選”,為了趕走房玄齡,玄齡恐怕錯過了這次“選拔”,就向秦王(李世民)稟告了這件事,于是被選為天策府的兵部參軍、文學館的學士,皇帝說(李淵):“我皇后認為你不夠資格,還要到哪里當官呢?為隋朝做事卻能忘掉隋朝的事情,你真的很忠誠嗎?”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5. 鬼谷子中開篇的第一個次奧若是什么意思
捭闔第一奧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后,度量能,校其伎巧短長。翻譯:縱觀古今歷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天地間,就是做大眾的先導者。通過觀察陰陽變化可對事物作出判斷,并進一步把握事物存亡之理。測算萬物的發展變化過程,通曉人類思維的規律,揭示事物變化的征兆,從而控制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所以,圣人在世界上始終是奉守大自然陰陽一道的變化規律,并以此駕馭萬物的。因為事物的變化雖然無窮無盡,然而都各有自已的歸宿:或者陰,或者歸陽,或者柔弱,或者剛強;或者開放,或者封閉;或者松弛,或者緊張 ①粵若:發語詞(語首助詞),無具體詞義。稽:考察。此四字是模仿《尚書·堯典》的開頭。m.zfbfc.com
6. 一()如()
一敗如水 ? ?形容軍隊打了大敗仗,象水潑到地上那樣不可收拾。
一寒如此 ? ?一:竟然;寒:貧寒。竟然窮困到這樣的地步。形容貧困潦倒到極點。
一見如故 ? ?故:老朋友。初次見面就象老朋友一樣合得來。
一見如舊 ? ?初次見面就情投意合,如同老朋友一樣。
一面如舊 ? ?初次見面就象老朋友一樣。
一貧如洗 ? ?窮得象用水洗過似的,什么都沒有。形容十分貧窮。
一錢如命 ? ?一個錢看得象性命那樣重。比喻極端吝嗇。
一清如水 ? ?形容為官廉潔,不貪污、不受賄。也形容十分清潔。
一接如舊 ? ?猶言一見如故。初次見面就象老朋友一樣合得來。
一廉如水 ? ?為官廉潔,如流水一樣清潔。
一文如命 ? ?把一文錢看得象性命那樣重。比喻極端吝嗇。同“一錢如命”。來自m.zfbfc.com
7. 終始如一的近義詞
終始如一近義詞:始終若一、一如既往、 持之以恒、有始有終。成語:終始如一注音:zhōng shǐ rú yī釋義:終:結束;始:開始。自始自終一個樣子。自始至終,一直不變。出處:《荀子·議兵》:“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
摘自m.zfbfc.com
8. 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
這段話是說李白的詩歌風格的 大意是 李白的詩風豪放 就像是大浪縱橫恣肆 沒有拘束 可以和杜子美杜甫比肩 至于說 鋪陳排比這些方式的運用 多的有千余字 少的也有幾百字 詞語氣度豪邁 風格上則是清麗蘊藉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9. 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
做事情之前要仔細考慮,謀定而后動,越是接近完成的時候就越要慎重仔細好像剛開始做這件事情一樣,從頭到尾辦事的態度一樣,這樣子就可以成功了。
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10. 找成語或四字詞語中帶有“始”字或“終”
始和終的成語
:
自始至終、
有始無終、
有始有終、
善始善終、
始亂終棄、
慎終如始、
始終不渝、
始終如一、
覩始知終、
終始弗渝、
原始見終、
原始察終、
終始一貫、
慎始敬終、
慎始慎終、
敕始毖終、
當務始終、
無始無終、
謹始慮終、
本末終始、
慎終若始、
全始全終、
始終一貫、
終始參差來自m.zfbfc.com
11. 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什么意思
釋義:所以,君子嚴肅地對待人生的開始而慎重地對待人生的終結。對待這終結與開始就像對待同一件事一樣,這是君子的原則,是禮義的具體規定。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荀子的《荀子·禮論》。
原文節選:
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親乎!
白話譯文:
禮,是嚴謹地處理生與死的。生,是人生的開始;死,是人生的終結。這終結和開始都處理得好,那么為人之道也就完備了。所以,君子嚴肅地對待人生的開始而慎重地對待人生的終結。對待這終結與開始就像對待同一件事一樣,這是君子的原則,是禮義的具體規定。
看重人活著的時候而看輕人的死亡,這是敬重活人的有知覺而怠慢死人的沒有知覺,這是邪惡之人的原則,是一種背叛別人的心腸。君子拿背叛別人的心腸去對待奴仆、兒童等身份卑賤的人,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用這種心腸來事奉自己所尊重的君主和親愛的父母呢!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荀子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但有人認為荀子對楚國來講是個危險。
所以荀子又辭楚來到趙國,趙國拜其為上卿。后來楚國有人向楚相春申君進言請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請回荀子,復任蘭陵縣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園殺害,荀子罷了官。
荀子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禮論》中,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
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并提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繁榮發展;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性”和“偽”兩部分,性是惡的動物本能,偽(人為)是善的禮樂教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
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12. 若的成語有哪些
判若云泥、
進道若蜷、
避之若浼、
翩若驚鴻、
安之若固、
不絕若線、
趨之若鶩、
凜若秋霜、
沉痼自若、
凜若冰霜、
失之若驚、
被寵若驚、
曠若發蒙、
判若兩途、
得之若驚、
言若懸河、
冷若冰霜、
若無旁人、
夷然自若、
怊悵若失、
若釋重負、
深藏若虛、
嫉惡若仇、
若隱若顯、
蠢若木雞、
重若丘山、
料敵若神、
廖若星辰、
神色自若、
安若泰山
字若涂鴉、
視若路人、
神氣自若、
受寵若驚、
親若手足、
炳若日星、
寂若死灰、
肝心若裂、
目若懸珠、
若不勝衣、
契若金蘭、
敬若神明、
傍若無人、
寥若晨星、
鎮定自若、
欣喜若狂、
洞若觀火、
歸之若流、
談若懸河、
燎若觀火、
驚喜若狂、
視死若生、
言談自若、
寵辱若驚、
視若兒戲、
昂昂自若、
嗒然若喪、
闃若無人、
行若狗彘、
奉若神明
進道若踡、
判若兩人、
寸陰若歲、
心若止水、
飄然若仙、
若喪考妣、
輕若鴻毛、
矯若驚龍、
若離若即、
進道若退、
渺若煙云、
邈若山河、
歡喜若狂、
邈若河山、
惘若有失、
斠若畫一、
虛懷若谷、
命若懸絲、
心懷若谷、
動而若靜、
禽獸不若、
判若水火、
言行若一、
浩若煙海、
若隱若現、
若有若無、
邈若河漢、
泰然自若、
大勇若怯、
面若死灰
若敖之鬼、
言笑自若、
疾之若仇、
料遠若近、
渙若冰釋、
軒昂自若、
談笑自若、
懸若日月、
始終若一、
化若偃草、
坦然自若、
舉國若狂、
心若死灰、
辨若懸河、
大智若愚、
若明若暗、
終始若一、
從善若流、
寂若無人、
大辯若訥、
朗若列眉、
情若手足、
爽然若失、
舉止自若、
悵然若失、
神意自若、
心若寒灰、
求賢若渴、
門庭若市、
大巧若拙
指揮若定、
爛若舒錦、
履險若夷、
歡若平生、
較若畫一、
愛才若渴、
諸若此類、
正言若反、
慎終若始、
大直若屈、
功若丘山、
舉重若輕、
燦若繁星、
危若朝露、
旁若無人、
惘然若失、
茫然若失、
視險若夷、
交淡若水、
若敖鬼餒、
若烹小鮮、
昭然若揭、
若卵投石、
歡欣若狂、
風雨時若、
爛若披掌、
口壅若川、
置若罔聞、
若涉淵冰、
視若無睹
少成若性、
若即若離、
談噱自若、
上善若水、
若出一轍、
燦若列星、
差若天淵、
口若懸河、
了若指掌、
優游自若、
若張火傘、
爛若披錦、
求知若渴、
神情自若、
齒若編貝、
判若鴻溝、
若合符節、
明若觀火、
狗彘不若、
意氣自若、
晏然自若、
渙若冰消、
向若而嘆、
為蛇若何、
大直若詘、
昂然自若、
炳若觀火、
尊嚴若神、
棄若敝屣、
浮生若夢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13. “生,人之初也;死,人之終也”是不是出自荀子的什么著作?
出自荀子 禮論篇第十九《荀子?禮論篇》。原句是“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該段全文: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 ,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親乎!故死之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復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親,于是盡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君子賤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飾之,使生死終始若一;一足以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極也。天子之喪動四海,諸侯;諸侯之喪動通國,大夫;大夫之喪動一國,修士;修士之喪動一鄉,朋友;庶人之喪合族黨,動州里;刑余罪人之喪,不得合族黨,獨妻子,棺槨三寸,衣衾三領,不得飾棺,不得晝行,以昏殣,凡緣而往埋之,反無哭泣之節,無衰麻之服,無親疏月數之等,各反其平,各復其始,已葬埋,若無喪者而止,夫是之謂至辱。摘自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