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與二”「曾無與二」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曾無與二”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關于“二”和“兩”的成語、曾的成語、二字的成語、有帶二字的成語嗎、與二有關的成語,形容二的成語、曾字組詞、等
目錄索引:
1:成語“曾無與二”的詞條資料
2:關于“二”和“兩”的成語
3:曾的成語
4:二字的成語
5:有帶二字的成語嗎
6:與二有關的成語,形容二的成語
7:曾字組詞
成語“曾無與二”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CWYE
成語注音:ㄘㄥˊ ㄨˊ ㄩˇ ㄦ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獨一無二、空前絕后
反義詞:比比皆是
成語出處:晉 劉琨《勸進表》:“億兆攸歸,曾無與二。”《晉書 解系孫旂等傳論》:“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曾無與二。” 摘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成語解釋:獨一無二,沒有比得上的。
成語用法:曾無與二作謂語、定語;指獨一無二。
成語造句:《晉書·賈疋傳》:“惟有建興,眾望攸歸,曾無與二。”
英文翻譯:be second to none <one and only>
成語“曾無與二”的擴展資料
1. 關于“二”和“兩”的成語不二法門 百二關河 百二河山 百二金甌 百二山川 百二山河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管一二 不擒二毛 別無二致 尺二秀才 尺二冤家 才貫二酉 曾無與二 丁一卯二 丁一確二 的一確二 獨一無二 二把刀 二八佳人 二分明月 二缶鐘惑 二缶鍾惑 二話不說 二惠競爽 二虎相斗,必有一傷 二龍戲珠 二滿三平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二三君子 二三其德 二三其意 二豎為虐 二桃殺三士 二童一馬 二心兩意 二心三意 二姓之好 二一添作五 二者不可得兼 法無二門 感戴二天 寡二少雙 貴賤無二 國無二君 功一美二 狐不二雄 合二為一 毫無二致 劃一不二 金釵十二 接二連三 君命無二 九牛二虎之力 見其一未見其二 家無二主 口不二價 連二并三 連二趕三 兩面二舌 連三接二 略知一二 器二不匱 七十二行 市不二價 食不二味 三冬二夏 十二金釵 十二金牌 十二萬分 識二五而不知十 三好二怯 三平二滿 誓死不二 書通二酉 事無二成 市無二價 三心二意 三下五除二 說一不二 數一數二 說一是一,說二是二 矢忠不二 三占從二 天無二日 頭一無二 五零二落 五男二女 聞一知二 心無二用 言不二價 一百二十行 一般無二 一不做,二不休 一差二錯 一長二短 一差二誤 一差二悮 一而二,二而三 一而二,二而 搬斤播兩 半斤八兩 擘兩分星 并世無兩 此地無銀三百兩 秤斤注兩 才貌兩全 魑魅罔兩 參天兩地 掂斤播兩 顛斤播兩 掂斤估兩 掂斤抹兩 二心兩意 分斤掰兩 分斤撥兩 分金掰兩 分三別兩 分星撥兩 分星擘兩 分星劈兩 公私兩便 公私兩濟 公私兩利 合兩為一 漢賊不兩立 尖擔兩頭脫 腳踏兩只船 進退兩端 進退兩難 兩部鼓吹 兩敗俱傷 兩鬢如霜 兩般三樣 兩次三番 兩豆塞耳 兩道三科 兩耳塞豆 兩瞽相扶 兩虎相斗 兩虎相爭 兩肩荷口 兩腳居間 兩腳書櫥 兩腳野狐 兩肋插刀 兩兩三三 兩面二舌 兩面三刀 兩全其美 兩鼠斗穴 兩手空空 兩世為人 兩頭白面 兩頭和番 兩頭三面 兩頭三緒 兩雄不并立 兩袖清風 兩相情愿 兩相情原 兩小無猜 兩意三心 兩葉掩目 模棱兩端 模棱兩可 磨盤兩圓 麥穗兩歧 麥穗兩岐 麥秀兩岐 麥秀兩歧 拈斤播兩 判若兩人 清風兩袖 去住兩難 人財兩空 人財兩失 人琴兩亡 勢不兩存 三步兩腳 勢不兩立 誓不兩立 三般兩樣 三差兩錯 三長兩短 三番兩次 三好兩歹 三好兩歉 三饑兩飽 三腳兩步 三街兩市 三節兩壽 身名兩泰 三婆兩嫂 三拳兩腳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首鼠兩端 首施兩端 三三兩兩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內容來自m.zfbfc.com
2. 曾的成語
得未曾有 (dé wèi céng yǒu) 解釋: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 出處:《楞嚴經》卷一:“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示例:承先生封都給我回信,于“小鬼”實在好像在盂蘭節,食飽袋足,~了。 ★魯迅《兩地書·七》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高曾規矩 (gāo zēng guī jǔ) 解釋:高曾:曾祖。祖宗留下來的成法。 出處:《后漢書·班固傳》:“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矩。”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似曾相識 (sì céng xiāng shí) 解釋:好像曾經見過。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 出處:宋·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示例:文淑忽然驚喜地想到,她看見了一張~的黑黑的臉。 ★巴金《火》第三部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曾不慘然 (céng bù cǎn rán) 解釋:竟不覺得慘痛。 出處: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曾參殺人 (zēng shēn shā rén) 解釋:比喻流言可畏。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這冤怎申,硬疊成~。 ★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曾幾何時 (céng jǐ hé shí) 解釋:曾:曾經;幾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時候。指沒過多久。 出處: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補官揚州,公得謝歸。曾幾何時,訃者來門。” 示例:~,他自己去做了一個小小的官兒回來,而他又勸我去學法政了。 ★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后》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曾經滄海 (céng jīng cāng hǎi) 解釋:曾經:經歷過;滄海:大海。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出處:《孟子·盡心上》:“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唐·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示例:老兄是~,車皮底下也呆過三天三夜,這一點擠,而且不過兩個鐘頭,不算什么,算不了什么。 ★茅盾《一個夠程度的人》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曾母投杼 (zēng mǔ tóu zhù) 解釋: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聯以不明,雖有~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 ★《三國志·吳書·孫傳》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曾無與二 (céng wú yǔ èr) 解釋:獨一無二,沒有比得上的。 出處:晉·劉琨《勸進表》:“億兆攸歸,曾無與二。” 示例:于時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 ★《晉書·賈胥傳》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曾子殺彘 (zēng zǐ shā zhì) 解釋:彘:豬。曾子殺豬。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則。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后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3. 二字的成語
包含“二???”的成語:
二三其德
二分明月
二話不說
二龍戲珠
二八佳人
二滿三平
二童一馬
二姓之好
二惠競爽
二三君子
二缶鐘惑
二三其意
二豎為虐
二缶鍾惑
二心三意
二心兩意
若滿意望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4. 有帶二字的成語嗎
帶二字的成語
二仙傳道 二旬九食
二意三心 二罪俱罰 七十二變 百二關山
一臺二妙 二八女郎 二話沒說 二人同心
二三其操 二三其節 二豎為災 二桃三士
二次三番 二道販子 二帝三王 之死靡二
足尺加二 尊無二上 百二關河 百二金甌
百二山川 二缶鐘惑 二話不說 二心三意
市不二價 一干二凈 一雷二閃 一清二白
一石二鳥 一來二去 有一無二 有死無二
口不二價 連二并三 連二趕三 連三接二
三冬二夏 三好二怯 三拳二腳 食不二味
十二金釵 十二萬分 事無二成 市無二價
矢忠不二 書通二酉 頭一無二 五零二落
五男二女 言不二價 一般無二 一差二悮
一差二誤 一長二短 一高二低 一狠二狠
一家無二 一模二樣 一清二楚 一窮二白
一身二任 二分明月 二惠競爽 二龍戲珠
百二河山 百二山河 別無二致 合二為一
略知一二 不二法門 不擒二毛 丁一卯二
丁一確二 獨一無二 二八佳人 寡二少雙
貴賤無二 國無二君 毫無二致 劃一不二
家無二主 接二連三 金釵十二 二三其德
二三其意 二豎為虐 君命無二 兩面二舌
七十二行 器二不匱 三平二滿 三占從二
數一數二 十二金牌 誓死不二 天無二日
聞一知二 心無二用 一差二錯 一分為二
二心兩意 二姓之好 三心二意 說一不二
言無二價 丈二和尚 曾無與二 一心無二
不管一二 才貫二酉 朝三暮二 尺二秀才
尺二冤家 的一確二 二缶鍾惑 二滿三平
二三君子 二童一馬 法無二門 感戴二天
功一美二 狐不二雄 一退六二五 二一添作五
三下五除二 二桃殺三士 一百二十行 一身而二任
二卵棄干城 二者不可得兼 一山不藏二虎 九牛二虎之力
一客不煩二主 二者必居其一 二者必取其一 識二五而不知十
一不做,二不休 見其一未見其二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一是一,二是二
一而二,二而三 一而二,二而一 一則一,二則二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佛出世,二佛涅盤 說一是一,說二是二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二虎相斗,必有一傷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內容來自公益成語:m.zfbfc.com
5. 與二有關的成語,形容二的成語
三下五除二
二豎為虐
二姓之好
感戴二天
尺二秀才
寡二少雙
十二萬分
尺二冤家
百二山河
之死靡二
百二河山
書通二酉
連二趕三
丈二和尚
二八佳人
二心三意
三心二意
言不二價
君命無二
別無二致
百二金甌
口不二價
食不二味
五男二女
有死無二
十二金釵
誓死不二
二桃殺三士
毫無二致
言無二價
不二法門
二話不說
連三接二
狐不二雄
二缶鐘惑
國無二君
二惠競爽
不擒二毛
二者不可得兼
家無二主
二三君子
十二金牌
曾無與二
二三其意
百二關河摘自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6. 曾字組詞
基本資料
舊體字: 曾 “曾”字
筆畫數: 12 拼 音: 1、cénɡ 2、zēng 部 首: 曰 解 釋: 曾 <副> 曾的繁體:曾 曾的五筆:uljf(86) uljf(98) GBK碼:54520曾的UNICODE編碼:26366曾的區位碼:5288
編輯本段基本釋義
曾 #céng
【釋義】表示行為或情況以前發生過:似曾相識|幾年前我曾見過她。 【曾經】 #céngjīng 表示從前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 〖例句〗多年前,我曾經在那里住過一星期,所以還有些印象。 曾 (字形不明。本義:重復使用的、二手的。說明:《說文》:“曾,詞之舒也。”誤。凡從曾之字,都與“重復使用的、二手的”之意有關。如:贈:將二手的財物送人;矰:二次使用的箭;甑:可重復使用的陶制蒸籠;會:見過面的人再次見面;橧:遠古夏天居住的木屋,每逢夏季使用,等等)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 過去發生過――表示有過某些行為或情況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唐·白居易《憶江南》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又如:曾不(不曾);幾年前我曾見過他一面;我曾去過杜坪鄉 已經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 曾 <形> 通“層”。重疊 有虞之王,燒曾藪,斬 曾 céng曾經(表示從前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他~來過。又見zēng。
曾zēng
1、天下一曾無二曾,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鄫(zeng 曾)國太子巫,以國為氏。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魯國,復國無望,便在魯國的南武城(今濟寧市嘉祥縣南)長期住下來,去邑旁(即“阝”旁),表示離開故城,改鄫為曾,稱曾氏,仕于魯。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是少有的幾個來源比較純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對于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2、據有關資料所載,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數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鄫侯。在遠古帝舜時期,鯀的妻子修己因夢見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賜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北)。從此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了近兩千年,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并滅。此時,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魯國,復國無望,便在魯國的南武城(今濟寧市嘉祥縣南)長期住下來,去邑旁(即“阝”旁),表示離開故城,改鄫為曾,稱曾氏。鄫侯也就成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3、“曾”字讀zēng時,有意思為:竟,竟然<副詞>。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如: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明,魏學洢《核舟記》)【此句中“曾”是“竟然”的意思,故讀zēng】。 4、“曾”字讀zēng時,有意思為:從來,一直<副詞>。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如: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5、(副詞)豈,難道。 6、(動詞)通“增”,增加。 7、(名詞)指隔兩代的親:曾孫,曾祖父等。
編輯本段曾的成語
得未曾有 (dé wèi céng yǒu)
解釋: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 出處:《楞嚴經》卷一:“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示例:承先生封都給我回信,于“小鬼”實在好像在盂蘭節,食飽袋足,~了。 ★魯迅《兩地書·七》
高曾規矩 (gāo zēng guī jǔ)
解釋:高曾:曾祖。祖宗留下來的成法。 出處:《后漢書·班固傳》:“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矩。”
似曾相識 (sì céng xiāng shí)
解釋:好像曾經見過。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 出處:宋·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示例:文淑忽然驚喜地想到,她看見了一張~的黑黑的臉。 ★巴金《火》第三部
曾不慘然 (céng bù cǎn rán)
解釋:竟不覺得慘痛。 出處: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
曾參殺人 (zēng shēn shā rén)
解釋:比喻流言可畏。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這冤怎申,硬疊成~。 ★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
曾幾何時 (céng jǐ hé shí)
解釋:曾:曾經;幾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時候。指沒過多久。 出處: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補官揚州,公得謝歸。曾幾何時,訃者來門。” 示例:~,他自己去做了一個小小的官兒回來,而他又勸我去學法政了。 ★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后》
曾經滄海 (céng jīng cāng hǎi)
解釋:曾經:經歷過;滄海:大海。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出處:《孟子·盡心上》:“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唐·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示例:老兄是~,車皮底下也呆過三天三夜,這一點擠,而且不過兩個鐘頭,不算什么,算不了什么。 ★茅盾《一個夠程度的人》
曾母投杼 (zēng mǔ tóu zhù)
解釋: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聯以不明,雖有~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 ★《三國志·吳書·孫傳》
曾無與二 (céng wú yǔ èr)
解釋:獨一無二,沒有比得上的。 出處:晉·劉琨《勸進表》:“億兆攸歸,曾無與二。” 示例:于時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 ★《晉書·賈胥傳》
曾子殺彘 (zēng zǐ shā zhì)
解釋:彘:豬。曾子殺豬。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則。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編輯本段曾姓
曾氏,姒姓后裔 具有黃帝血統。 現曾姓約占中國大陸漢族人口 0.49%,人口大約有600多萬,尤以山東、湖南、四川、福建、浙江、廣東、江西、江蘇等南方各省為多。人口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中排名第32,在臺灣排名第16。 曾,這個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據考證,是傳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興夏室的賢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當然,更是最為光彩的黃帝子孫。因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裔孫,而顓頊高陽氏,則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這樣一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人當然也是具有最高貴血統的黃帝子孫了。 提起曾氏的來龍去脈,可真是說來話長。原來,當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以后,曾經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于一個叫作“鄫”的地方,這就是古代著名的“鄫國”。然后,少康的這一房子孫就世代在鄫國相了將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鄫國才被莒國所并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鄫國太子巫,就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去,并且在魯國作了官。同時,以故國的國名“去邑當曾”,以曾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下來。 **曾姓的更詳細解釋見“曾姓”詞條。公益成語網:m.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