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完璧歸趙”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吶?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里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完璧歸趙的故事 概括來寫,字數不超過50字
趙國有一塊無價之寶,叫“何氏璧”。秦王聽說后想得到它,但藺相如抓著何氏璧準備撞墻。威脅道:要么用出土地城池換璧;要么他就撞墻壁碎人亡,?秦王理屈詞窮,就只得讓藺相如帶著何氏璧返回了趙國。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廷力爭,最后終于原璧歸趙。趙惠文王20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擴展資料:
章臺是戰國時是秦國的象征。《史記》載秦滅六國的過程中,“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臺之下矣。”說明了戰國時期章臺的歷史地位。完璧歸趙也正是藺相如來到秦國章臺所發生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三輔黃圖》說是“在漢長安故城西,秦宮也。中有章臺,因名”。再根據《史記·里子傳》及《論衡·實知篇》里有關樳里子葬地的記述確定秦章臺宮就在今西安未央宮和建章宮一帶。
考古在未央宮西漢早期地層之下還有戰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了與秦都咸陽第一號宮殿建筑遺址相同的瓦當、板瓦、筒瓦等遺物。因此一般認為未央宮即是在秦章臺上建造而成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完璧歸趙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完璧歸趙的主要內容 一百字
戰國時候趙國得到了一塊和氏璧,秦國想要,然后為了不讓秦王得逞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了秦國,他膽大心細,智斗秦王,最后把和氏璧完好無損的返還給了趙國。完璧歸趙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擴展資料
發生地點
章臺是戰國時是秦國的象征。《史記》載秦滅六國的過程中,“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臺之下矣”。”說明了戰國時期章臺的歷史地位。完璧歸趙也正是藺相如來到秦國章臺所發生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三輔黃圖》說是“在漢長安故城西,秦宮也。中有章臺,因名”。再根據《史記·里子傳》及《論衡·實知篇》里有關樳里子葬地的記述確定秦章臺宮就在今西安未央宮和建章宮一帶。考古在未央宮西漢早期地層之下還有戰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了與秦國的國都咸陽第一號宮殿建筑遺址相同的瓦當、板瓦、筒瓦等遺物。因此一般認為未央宮即是在秦章臺上建造而成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完璧歸趙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完璧歸趙的故事(完整版)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吶?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里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美女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后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么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么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于秦王會把他怎么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后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后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怕打不贏。最后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直到今天,人們談起這段故事來,還對藺相如的英勇行為翹大拇指哩。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完璧歸趙的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趙王得了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聽說后就想把璧騙到手。于是派人寫信給趙王,說是愿意用十五座城來交璧。趙王一看便知這是個騙局,便叫大臣們前來商討。趙王召來了藺相如,問他有沒有好辦法,藺相如說他愿意帶著璧去秦國,再見機行事。
藺相如拿著璧來到了秦國,秦王拿著璧左看右看,對璧愛不釋手,絕口不提拿城換璧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換璧的誠意,就跟秦王說如果秦王逼他,他就跟璧一起撞碎。秦王允諾把十五座城交換給趙國。藺相如說要舉行一個儀式后才能交璧。秦王只好答應了。
藺相如回到賓館,叫手下先將璧送回趙國。儀式結束后,秦王向藺相如要璧,藺相如就說他已經把璧送回趙國了。秦王只好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擴展資料
主要人物簡介:
藺相如,生卒不詳,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國時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愿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于完璧歸趙。
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于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于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并揚言要羞辱相如。
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回避忍讓。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于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趙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孝成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布的謠言。
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孝成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
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后來,趙括果然慘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幾乎滅亡,幸得五國出兵相救,藺相如大約在這一個時期去世。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完璧歸趙譯文
譯文:
趙惠文王的時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王送來一封書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吶?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
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 有一個大臣的門客藺相如知道了,去見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里我見機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聽說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的都城咸陽,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
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美女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
他于是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請允許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后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
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
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
現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藺大夫不要灼急,餓設的話咋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
“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
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
秦王說:“好!就這么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
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于秦王會把他怎么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后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后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怕打不贏。最后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
擴展資料:
《完璧歸趙》生動刻畫了廉頗、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嘆服。
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現紙上。司馬遷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進行極力渲染。如在對事跡頗豐的藺相如這一形象進行處理時,便抓住“智勇”這一特征為核心展開描述。
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在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等事件進行描述時更是緊緊扣住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這一特征,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層層襯染,極力蓄勢,造成人物形象的張勢。司馬遷在文中極盡渲染之能事,層層蓄勢,有如大江截流。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大勢為己用之睿智:為國紓難,利用國際輿論,借使秦負曲之勢,奉璧至秦;
秦王得璧不償城,相如以“璧有瑕,請指示王”誆得玉璧后,抓住秦王貪婪的弱點,欲以璧擊柱,借“秦恐璧破”之勢威脅秦王;抓住秦國二十余君“不堅明約束”之過,借理在我方之勢,使人懷璧歸趙;
澠池之會,借“五步之內以頸血濺大王”之勢,逼秦王就范,為一擊缶;借“趙亦盛設兵以待秦”之勢,迫使秦不敢動武。相如勇智,已是光彩照人。
行文至此,司馬遷筆勢陡轉:多謀善斷、意氣風發的藺相如竟對無理取鬧的廉頗一再退忍避讓,連門客都感到羞愧。
當門客要離開他時,才袒露他“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懷。相如的絕頂智慧和賢相風采凸現在讀者的眼前。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什么叫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是由古代事件產生的一句成語,用現在通俗的話說就是物歸原主,把原本于別人的東西完好地歸還給別人。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出自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在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取得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在聽到這個消息后,派人遣書趙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等諸位大臣商議,但最后得不出結論,因為奉璧予秦國,則害怕得不到城池,不奉璧予秦國,則害怕被其攻打。
就在這個懸疑未定之時,宦官頭目繆賢上前向趙王獻計,表示其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秦國。趙王則問:“何以得知?” 繆賢則表示以往他曾經犯罪,欲逃亡燕國,但藺相如阻止他,并問向他曉以利害,最后他亦因為沒有出走燕國,反而得到趙王饒恕的機會。因此他認為藺相如有智有謀,可委以重任。
趙王于是召見藺相如,并詢問藺相如應否以和氏璧換取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向趙王分析,秦強趙弱,不可不換。但趙王問如果給予秦王和氏璧,而秦王不給予他城池,可以怎辦。而藺相如則回答說不論怎樣,趙國都要冒風險,寧可秦國理虧,也不可讓趙國理虧。并且表示他愿意攜璧入秦,而且如果秦王反悔,必保證完璧歸趙,趙王于是派他出使秦國。
秦王于章臺接見藺相如,藺相如奉璧予秦王。秦王喜形于色,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及左右觀看,這時左右皆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無意將城池給予趙國,于是向秦王說和氏璧有瑕疵,想向秦王指出,并向秦王取回璧玉。藺相如在取回和氏璧后即站在大柱旁,向秦王說:
“趙王在眾臣異議中仍力排眾議,接納臣之提議,因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況秦國為一大國!趙王為了保存秦趙之友好,在齋戒五日后使臣奉璧入秦。可惜秦王不但沒有給予趙國城池的打算,而且還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實在是對臣的戲弄。”
說畢后,藺相如即作出撞柱的姿態,而秦王因為怕破壞了和氏璧,于是假意給予趙國十五個城池,但實際為全不可得到的地方。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奸計,于是借故要秦王齋戒五日才奉上和氏璧,以拖延時間。就在這數天,藺相如派侍從攜璧返回趙國,自己留下應付秦王。
秦王在齋戒五日后,于大殿上設置九賓之禮,并傳召藺相如,藺相如應召上殿,并向秦王說:“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余位君主,并未有信守誠諾者。因此臣誠恐秦王欺騙趙國,已命人持璧歸趙。秦強而趙弱,如果大王先割十五城予趙國,再派遣一位使者至趙國,趙國立即交出和氏璧。臣知道欺騙大王之論罪當誅,所以臣請赴湯鑊之刑,并不會有任何異議。”秦王與其群臣只得苦笑,這時左右之人正想將藺相如帶去行刑。但秦王卻制止,認為即使殺了藺相如亦不會有大作用,不如放了他,保存秦趙之間的友誼。結果藺相如成功完璧歸趙。
藺相如歸國后,趙王認為不辱使命,保存了趙國的體面,于是封其為上大夫。結果,秦國不給予趙國城池,趙國亦不給予秦國和氏璧。
后人王世貞(明朝)認為完璧歸趙是情勢使然。當時秦國或許有搶奪和氏璧之意,但并非想以和氏璧為理由攻打趙國。否則以藺相如欺秦王,趙國理屈在先,秦王大可以殺了藺相如,再派大將白起率十萬大軍逼近趙國首都邯鄲,以和氏璧為由向趙國興師問罪。秦國若打一次勝仗就足以讓趙國族滅藺相如,打兩次勝仗,和氏璧終究會到秦國手上。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完璧歸趙”擴展:
日文翻譯:物(もの)がもとのまま持(も)ち主(ぬし)の手(て)にもどる成語謎語:物歸原主
成語解釋:讓完好無損的璧回歸趙國。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原主。完:完整無損;璧:寶玉;趙:趙國。
成語辨析:完璧歸趙和“物歸原主”都有把東西還給原主的意思。“物歸原主”口語性強;完璧歸趙則突出“完整無缺”地原物奉還;書面語言。
成語用法:完璧歸趙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指物歸原主。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注音:ㄨㄢˊ ㄅ一ˋ ㄍㄨㄟ ㄓㄠˋ
成語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近義詞:物歸原主
成語簡拼:WBGZ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造句: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完璧歸趙。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英文翻譯:return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
繁體成語:完璧歸趙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錯字糾正:璧,不能寫作“壁”。
俄文翻譯:вернуть без повреждений
反義詞:支離破碎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